孫德宏

南開大學教授

孫德宏,男,1962年8月生於遼寧蓋縣,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大中文系。現為南開大學教授。曾為《工人日報》高級編輯、總編輯。 從事新聞工作的20年裡,他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出版5部著作,曾6次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獨立采寫的通訊《尋找時傳祥》獲第6屆中國新聞獎(1995年度)一等獎,並被節選和全文選入全國初中、高中語文課本。系全國宣傳文化系統首期"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蘭州大學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等院系的兼職教授。

社會職務


孫德宏,歷任中國建築技術發展研究中心秘書,中國建設報編輯、記者,工人日報社記者、一版主編、編委、副總編輯。2005年7月起任工人日報社總編輯。現已赴南開大學任教。
做一個"專家型"新聞記者
孫德宏的新聞工作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前後兩個10年。 1987年至1997年的第一個10年,他主要是采寫新聞,先後共發表各類新聞作品150多萬字。這期間,除了一些正常的報道外,他在房地產報道和研究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被新聞同行和房地產界稱為"專家型記者"。僅發表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的新聞分析就有100餘篇。同時,還在《中國土地》等專業刊物上發表有關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的學術論文,並出版了長篇紀實作品《1992-1994:中國房地產狂潮》(合著)和學術著作《開發商決策論》(合著)。正是由於他對所報道領域所具有的專業水準的深入研究,他的相關新聞報道在房地產業、新聞業界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中他獨立采寫的新聞分析《房地產一級市場亟待整治》(《中國建設報》1993、1、21,當時其為該報記者)在當時全國房地產市場一片大幹快上的情況下,通過紮實採訪和極其深入的思考,在全國媒體中較早地提出了市場"整治"的看法,報道呂國慶、發表后引起了很大反響,對當年6月份中央政府首次做出"宏觀調控16條"的決策起到了很好的輿論作用,后獲得第四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一獎項在當時的產業報的獲獎中是很少見的。 1994年9月調入《工人日報》后,他的報道特點開始從以專業性為主向專業性和社會性、時政性並重的轉變,其中系列報道《工薪階層何時能有套自己的住房?》(1995年初,8篇,其中三篇為頭版頭條),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1995年"五一"期間,他獨立采寫並發表了通訊《尋找時傳祥》(《工人日報》1995、5、17),在當時社會上拜金思潮頗盛的大背景下提出"尋找當代人精神家園"的問題,在看似"舊聞"中挖掘出了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主題。後來有專家評述說,該作品"既有對普通勞動者平凡勞動的謳歌,也有對當今社會一些不良現象的批評;既有對'文革'文化道德層面的反思,也有對今天人們'動蕩不定的精神家園'的探尋,還有對'幹活做人的道理'的思索"。同時,作品又是"一種十分平實、十分樸素的風格,記者將自己強烈的情感和理性思索都隱藏在一種引而不發、含而不露的客觀敘述之中……"。正因為如此,當時中國新聞獎評委張宏遵撰文認為:"這已不是一篇傳統意義上的人物通訊,它跳出了好人好事的窠臼,開掘出了一個深邃的思想和十分重大的主題",其風格是"於樸素中見奇崛,於平實中顯機鋒",是"近年來少見的新聞精品"。此稿后獲第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並先後被節選或全文選入全國初中和高中語文課本,以及數十種高校新聞院系的教材。
做一個思想深刻的新聞編輯和評論員
1997年主要從事編輯工作后至今,是孫德宏新聞職業經歷的第二個10年。這期間他組織策劃和編輯了大量的《工人日報》重大報道和新聞作品,其中多篇獲中國新聞獎。 1998年長江洪水期間,他與前方記者緊密聯繫,當聽到攝影記者說搶險救災的解放軍從九江城完成任務撤走時的場面十分感人的情況后,立即布置攝影記者除了拍片還要寫一篇通訊,當晚夜班他把2000多字的來稿編寫成一篇800餘字的新聞特寫。這篇由他責編、攝影記者於文國采寫的《九江城哭了……》一稿見報后,獲得了如潮的好評,后該稿獲得第九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作為專業攝影記者的文字報道獲得此獎在中國新聞獎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1999年底在擔任副總編工作后,他直接采寫新聞的機會少了,在組織正常編採業務的同時,他又更多地從事了新聞言論的寫作。有評論者認為,他的評論"有廣闊的視野,思想深刻,語言嚴謹而犀利。"8年來,他已撰寫和發表了約200篇社評和80多篇專欄隨筆文章。其中很多篇章被選入各種選本,其中部分已結集出版了《底線理想》一書。如加上已經發表的10餘篇新聞論文,這期間他共發表新聞作品約60餘萬字。 2005年7月擔任總編輯前後,針對都市類報紙和網路媒體對傳統主流大報的挑戰,經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明確提出了"中國報業已進入'比拚內力'時代",所以,"提高報紙核心競爭力關鍵在辦好報紙本身"的觀點,並針對《工人日報》的自身情況,提出要辦一張"精緻大報"的辦報理念。形象地講就是,如果都市類的"厚報"一天發100條新聞,傳統大報的"薄報"只能發10條,那麼,傳統大報就必須有能力在那"100條"乃至之外選擇、捕捉到最有新聞價值的"10條",並點出這"10條"新聞所蘊含的更前沿、更有現實影響的意義來,同時還要有能力使得這種被"深刻認識"了的"意義"在實現方式(比如角度、標題、版面)上的效果最大化。在這種理念的基礎上,他與同事們堅持"內容為王",狠抓編採人員新聞價值判斷能力的提高,狠抓事件新聞和報道的策劃……正是這一系列工作和艱苦努力,近兩年來工人日報湧現了一批既有本報特色又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道。僅2006年《工人日報》就獲得5項中國新聞獎。近2年來,《工人日報》被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早間新聞聯播"欄目轉播的新聞平均每天達到2條多,多時竟高達6條。同時,在他擔任總編輯以來的《工人日報》共接到中宣部新聞閱評20件和多件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均為表揚。更為令人欣喜的是,2007年的工人日報發行終於結束了連續22年的下降,並且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做一個學者型新聞人
孫德宏的新聞實踐及其成績當然得益於他長期新聞編採方面的刻苦努力,但並不僅僅如此。他長期以來始終十分關注中外新聞界前沿實踐與理論的發展,結合這些刻苦地鑽研新聞業務,並以其研究成果來指導實踐。十多年來,他的新聞理論和新聞實務方面論著的選題全都是與其新聞工作實踐緊密相連的。從他在產業報工作期間撰文提出產業報"要站在全社會高度透視本產業",到後來調到《工人日報》后提出"中國報業已進入'比拼內力'時代"、"報業核心競爭力在於辦好報紙本身",以及面對都市類媒體和網路衝擊,傳統大報要辦一張"精緻大報"等等,都不僅在新聞學界和業界引起諸多反響,而且為其從事和指導新聞實踐提供了巨大的理論支撐。 從1990年起至今,他已發表出版五部著作,其中獨立出版一部新聞學專著《中觀新聞論》,一部經濟學專著《開發商決策論》(合著)、一部長篇紀實作品《中國房地產狂潮》(合著)和二部新聞作品集,以及20多篇新聞學論文,其中《提高報紙核心競爭力關鍵在辦好報紙本身》(《新聞戰線》2005第11期)獲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由於在新聞學術和業務方面的成績,他先後受聘為蘭州大學等三所高校的兼職教授。與此同時,他依然在鍥而不捨地追求自身素質的提高,目前他還在職攻讀文化美學博士。
做一個有強烈職業精神的新聞工作者
孫德宏同志酷愛新聞事業,具有很強的敬業精神和職業精神。在至今20年的新聞職業中,無論是前10年主要做新聞記者,還是后10年主要做新聞編輯和評論員,他都把新聞職業當做終身職業對待,始終堅持鑽研業務,勤懇努力,在《工人日報》工作的13年中從未休過年假。擔任總編輯后,雖然日常工作十分繁重,但他仍堅持與其他副總編們正常輪值夜班。他曾一度因工作"勞累過度、用眼過度"導致左眼視網膜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