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專業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新聞學是以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的重點是新聞事業和人類社會的關係,探索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門科學。它研究的內容是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新聞學的中心議題是:客觀社會的諸條件對人類新聞活動的決定、支配作用以及新聞活動對社會的反作用。

新聞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文學類專業。

學科地位


新聞傳播活動之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活動之初,人類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產生了相互間傳遞信息的需要,通過交流信息了解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當這種信息的交流越來越具有社會化特點的時候,新聞事業就產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信息的交流,新聞事業對人類社會就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新聞傳播活動從原始的口頭傳播到文字的手抄和印刷傳播、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社會生活條件。
如同歷史上印刷、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等技術上的進步給新聞傳播產業帶來的衝擊與變革,網際網路的興起也嚴重衝擊了傳統新聞產業和企業的生態,甚至危及了一些全球知名的新聞機構的生存,迫使整個產業開始進入新一輪轉型期。在新聞內容的製作和表現形式方面,多媒體技術已經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在新聞內容傳播方面,寬頻網路技術也已經佔據重要地位。這些技術進步都給新聞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提出了許多新挑戰,也已經有許多新成果在發揮積極的進步作用。與此相應地,有專家提出了網路新聞學的概念,並建立了一定的理論體系。

發展歷程


信息的文字傳播幾千年以前就有了。公元前 200年前後,中國封建王朝開始用各種傳播媒介發布政令、文告。公元前59年,羅馬議事廳外逐日公布元老院議事情況,後人稱這種書寫會議信息的塗了石膏的木板布告牌為“每日紀聞”。考古發現,公元前50年中國已開始造紙,公元105年中國人蔡倫已製成質量較好的紙。約在7世紀,中國人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從而為原始報紙的產生準備了條件。中國唐代的“報狀”、“進奏院狀”,是官方頒發的以記載皇帝諭旨、臣僚奏章和朝廷政事為主要內容的官報,後人通稱之為“邸報”。邸報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個貢獻。
近代報刊業的產生和發展是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伴生物,新聞傳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開始顯示出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鉛字活版印刷很快普及,從而有可能大量印刷報紙。最早的印刷報紙是義大利1566年出版的單張印刷出售的《威尼斯公報》。17世紀初,不定期報紙已在歐洲各國普遍發行。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新聞傳播活動,逐漸形成了近代意義上的新聞事業。
新聞學
新聞學
19世紀30年代出現了世界上第 1家向訂戶供稿的通訊社──法國哈瓦斯通訊社。到20世紀前半期,新聞事業除文字印刷、電報播發外,又增加了新聞攝影、新聞紀錄影片、廣播和電視等傳播工具,並且繼續向電子化發展。1965年,美國發射世界上第1顆商用國際通信衛星,使一個地方發生的新聞,通過實況轉播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親眼目睹。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新聞事業已成為世界上影響最廣泛、與千百萬人的日常生活聯繫最緊密的社會事業之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6年的統計,世界各地區出版的日報達11273種,日發行量超過5億份;各種頻率和頻道的廣播電台57506座。人們已無法想象,在當今世界,如果沒有報刊、廣播、電視,社會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有一些社會職業衰落或消失了,新聞傳播事業卻方興未艾。

發展規律


體制決定新聞

新聞體制就是新聞事業所有制性質,它決定媒介管理的方式、與政府的關係以及媒介的運轉方式等。

生產力水平

生產力的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規模越來越大,人們對信息需求日益迫切,從而刺激新聞事業的發展;整個社會的教育面擴大,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讀者群越來越大;廣告越來越多,新聞事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中獲利豐富的企業,刺激了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新聞事業提供了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技術手段。

中國新聞


中國近代報刊的產生晚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200多年。在19世紀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過程中,西方傳教士來華創辦了最初的報刊。第1份中文近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英國傳教士於1815年在馬六甲創辦的。1822年創辦於澳門的葡萄牙文報紙《蜜蜂華報》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 1份外文報紙。1833年創刊於廣州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 1份中文報刊。至19世紀70年代初,外國人在中國所辦報刊處於全面壟斷地位,直至19世紀末,其數量與中國人自辦報刊相比,仍佔有明顯的優勢。出版報刊成為他們進行文化滲透的一種手段。外國人在中國辦報,是中國新聞史中的特殊現象。
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林則徐最早組織譯報,利用外國報刊材料判斷國際形勢,以制定反侵略措施。這些譯報材料后被編輯為“澳門月報”和“澳門新聞紙”。其中部分譯稿呈送道光皇帝。
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發端於19世紀70年代。香港的《循環日報》和上海的《彙報》是其重要代表。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形勢迫在眉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舉起變法維新旗幟,迅速創辦《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湘報》等報刊,形成了中國人辦報的第 1個高潮。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進入新聞界,以筆為武器撰寫大量時政論文,宣傳新觀念、新知識,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進入20世紀,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宣傳革命主張,辦起了《中國日報》、《民報》、《民立報》、《大江報》等報刊。不論是改良派還是革命派,在激烈的報刊論戰中都寫出了不少傳誦一時的政論文。報刊以政論文為主要特色,眾多政治家投身於報刊活動,使之與政治鬥爭緊密結合,這對中國新聞業產生了很大影響。1904年中國人自辦的最早的通訊社──中興通訊社在廣州建立。
1911年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帶來了報刊業發展的另一個高潮。1912年全國報刊總數達 495種,為1901年的 4倍。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復辟帝制,曾對報刊業加以限制。但他垮台後,報刊業又復興旺。當時軍閥混戰,政治紊亂,報刊時生時滅,卻總是生生不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1919年的五四運動形成了中國新聞業的又一個發展高潮,成為一個新時期的開始。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報刊是《新青年》雜誌,它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對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進行猛烈的抨擊,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五四運動中,學生辦報風起雲湧,著名的有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隨著宣傳新思潮報刊的不斷發展,報刊上新舊思潮的激戰也反覆展開,結果是新思潮獲得勝利,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五四運動時期,報刊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報刊成了論政的主要陣地,白話文得到普遍推行,副刊成了介紹新文化、新知識、新思想的園地,這成為中國報紙的一個重要特色。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許多領導人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都親自辦過報。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的黨、團報刊,如《嚮導》、《中國青年》、《熱血日報》等,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創建革命根據地后,30年代初又出版了《紅色中華》、《紅星報》(中國)等報紙。1931年11月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改名為新華通訊社)成立,它打破了國民黨對蘇區的新聞封鎖。北伐戰爭期間,國共兩黨合作出版了大批報刊,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宣傳造成巨大聲勢。在此以後,在中國國民黨統治區,中共創辦了《紅旗日報》等地下報刊,中國國民黨則建立了自己龐大的新聞事業網路。《申報》、《新聞報》(中國)等商業報紙在艱難中續有發展,《大公報》、《立報》等也活躍一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兩黨實現第2次合作。1938年 1月,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了機關報《新華日報》,國共兩黨還一度合辦了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報紙《救亡日報》。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和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報刊數量猛增。至1944年10月,國民黨統治區內出版的報紙達1100多種。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聞事業同樣有很大發展,《新中華報》、《新華日報》華北版、 《大眾日報》、 《抗敵報》、《拂曉報》、《晉察冀日報》和《江淮日報》等報紙在動員人民堅持敵後抗戰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1940年底,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開始播音。1941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了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延安),這是革命根據地第1張每日出版的大型報紙。與此同時,為數眾多的海外華僑所出版的報刊,其中有的由著名報人、作家胡愈之、王任叔、郁達夫等人主持,紛紛投入抗日宣傳,有力地發揮了教育和動員當地華人的作用。
中國的廣播業開辦於20世紀20年代。最早的廣播電台同現代中國早期的報刊、通訊社一樣,是由外國人創辦的。1926年10月,中國人自己辦的第1座廣播電台──哈爾濱無線廣播電台開始播音。至1937年 6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全國約有收音機20多萬架,1947年達 100多萬架。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進行鬥爭,一直是中國進步新聞事業發展的主流。它所肩負的宏偉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舉世罕見,所創建的多彩多姿、可歌可泣的業跡,也是彪炳世界新聞史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報刊一出現,就站在時代最前列,成為進步潮流的堅定代表者。它不僅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區團結各種力量,開展複雜的宣傳鼓動工作,還深入農村與千百萬農民相結合,創造了在黨領導的政權下辦報的經驗。它所具有的頑強的革命精神、豐富的鬥爭藝術、忠實於黨的路線的品質、與人民群眾密切相聯繫的作風和特有的業務經驗,為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樹立了光輝榜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新聞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解放中國大陸的戰鬥過程中,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國民黨黨政軍各系統所辦的報紙、電台和通訊社,並在解放后的大、中城市創辦了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以及群眾團體的報紙,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人民的新聞事業。1950年,全國(不包括台灣省,下同)通過郵局發行的報紙有140種,每期發行總數230萬份。新華社逐步建成為統一集中的國家通訊社。人民政府還大力發展人民廣播事業,包括建立廣播收音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新聞事業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一直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注。1950年 4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闡明了在黨領導全國政權的情況下,報紙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重大意義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同年 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發布《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強調報紙要適應全國逐步轉入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情況,應當著重報道人民生產勞動的狀況,宣傳生產工作和財政經濟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1954年 7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對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后,報紙如何加強黨性和思想性、密切與實際和群眾的關係、正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加強理論宣傳、改進經濟宣傳、加強評論工作、改進新聞報道等問題,作了論述和指示。這些決定、決議對新聞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50年代,中國新聞事業發展迅速。到1960年,已有1274種報紙,每期發行總數2104.1萬份。1957年,全國有廣播電台61座,有線廣播站1698座,廣播已成為農村和邊遠地區的人們獲取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重要來源。1958年5月1日,中國第1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后改名中央電視台)試播。
60年代,由於國家發生嚴重的經濟困難,之後又有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政治動亂,中國新聞事業遭受了劫難。60年代後期,大多數報刊停刊。各地報紙、廣播和電視基本上沒有自己采編的新聞,經常照發新華通訊社統一發布的文稿。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新聞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至1988年底,經登記公開發行的報紙有1628種,通過郵局發行的報紙每期發行總數 13789萬份,另有大量報紙自辦發行。此外,還有大批報紙登記內部發行。全國平均每 5人有 1份報紙,每千人有49份日報。通訊社也有了新的發展,至1988年底,新華社在國內有31個分社、在國外有98個分社和4個總分社,每天發中文新聞稿給國內中央一級報紙4~5萬字,省市一級報紙3~4萬字,地縣一級報紙 1萬字,並向國內各廣播電台、電視台用專線播發新聞120~150條。同時,每日用中、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 6種文字向國外播發新聞。新華社已發展成為世界 6大通訊社之一。專向各國華文報紙和電台供稿的中國新聞社所發的文稿,也受到海外用戶的歡迎。廣播、電視業發展的步伐更快。至1987年,全國已有廣播電台 386座,廣播發射台、轉播台1016座,收音機、收錄機 3.3億架;電視台366座,電視發射台、轉播台17570座,電視機超過1.16億架。
截至1987年底,台灣省有報紙31種,日發行總量350多萬份;有廣播單位33家,其中包括3家電視公司。1988年1月1日台灣當局解除報禁后,不少新的報紙獲准出版,到1988年底止,台灣省報紙已接近80種。香港地區出版有 500多種中、外文報紙和刊物,有兩家廣播電台和兩家電視公司。澳門有中文日報6種,葡文報刊5種。

研究方向


新聞學研究起源於德國。17世紀末,德國的一些大學里有人以報業為研究對象撰寫學位論文。1845年,德國學者普爾茲出版了《德國新聞事業史》,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史專著。將新聞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併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在20世紀的美國。20世紀初,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先後開設了新聞學系,傳授新聞學基礎知識,培訓新聞從業人員。新聞院系成為新聞學研究活躍的基地。在總體理論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是報刊的自由主義理論。它發端於17世紀末,開始盛行於19世紀。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被壟斷所取代、民主政治的矛盾日益顯露之後,這一理論受到嚴重的挑戰。至20世紀40年代,報刊的社會責任論應時而起。新聞業務工作是新聞學研究中更為廣泛的領域,廣為流行的是客觀主義報道理論,在進入20世紀中葉后,相繼出現解釋性報道和新新聞主義理論。由於這些理論不能回答新聞工作現實中所提出的問題,在西方新聞學界內部不斷興起批判潮流。大約自20世紀20年代起,美國開始出現傳播學的研究,這一研究已擴及全世界。傳播學的研究範疇比新聞學寬,它吸收了新聞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它也給新聞學的研究帶來重要影響。
新聞學首先是由外國傳教士傳來中國的。鴉片戰爭前後,他們在出版一批中、外文報刊的同時,也開始向中國讀者零星介紹報紙的觀念和知識。第 1篇新聞學的專文是《新聞紙略論》(1834),它簡略地敘述了報紙的起源、新聞自由和西方報刊出版的現狀等問題。外國傳教士的新聞論述,強調報刊在傳播西方文化知識、推進中外人士聯繫的重要作用,反對清廷言論專制政策,其用意在為他們的報刊自由進入中國製造輿論。
1854年,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整套辦報方案,主張通過報紙發揮“收民心公議”的作用。這是中國人最早發表的有關報紙的論述。自 19世紀 70年代起,隨著中國人自辦報紙的興起,中國知識分子關於報紙作用、功能的探討,日漸增多。王韜、鄭觀應、陳熾、何啟、胡禮垣、陳虯等一批改良主義思想家,紛紛著文闡述報紙在牖新知、開風氣、通民隱、達民情和發展工商業等方面的作用,要求把報紙作為推動國家富強的工具,同時對外報在華的壟斷地位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這些論述,和當時正在興起的要求社會改革的思想潮流緊密結合。在維新運動的辦報熱潮中,梁啟超等資產階級改良派強調了報紙決定國家盛衰的重要意義,突出了報紙的“去塞求通”、聯絡同黨、權衡國是的職能,顯示出維新派運用報刊發動改良主義政治運動的意向。
在這前後,任職外商報館的中國編撰人員也發表了不少探討報紙工作的文章。為適應商業報紙爭取讀者、擴大銷數的需要,他們著重闡述報紙應該反映庶民意見,兼錄閭里見聞和新奇之事,要使市民廣泛愛讀等原則。西方的“報紙興趣性”觀念開始在報界傳播。在19世紀80年代初期,後來廣為流傳的新聞用語“有聞必錄”被提了出來。
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新聞事業在政治鬥爭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日益擴大,報刊數量的激增,對於新聞學的研究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聞學開始被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進行全面探討了。在20世紀初,出現了第1批攻讀新聞學的留學生,外國新聞學著作被陸續翻譯出版,第1本譯成中文的新聞學著作是1903年出版的日本松本君平的《新聞學》。研究的領域則由報紙的性質、作用、功能等宏觀問題,向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體裁、編輯和廣告等業務工作方面擴展。西方的客觀報道學說和新聞寫作方面的新聞導語、“倒金字塔” (新聞結構)、新聞要素等知識,也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來。關於報紙作用的觀念也發生了重要變化,過去把報紙當成是皇帝通民隱、達下情的工具的思想統治著大批知識分子的頭腦,21世紀已經把“監督政府”、“嚮導國民”看作是報紙的天職了。
1918年10月,出現了中國第1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不久,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學紛紛設立新聞系,成立新聞學會,這對中國的新聞學研究是一重大推動。中國人自撰的新聞學著作相繼出版,有代表性的是徐寶璜的《新聞學》、邵飄萍的《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中國人的新聞學論著,其基本理論和思想雖多來自西方,但根據該國情況和作者自己的經驗作了新的闡發。新聞自由、新聞價值和客觀報道諸學說,一時成為流行的研究論題。《中國報學史》是中國出版的第 1部系統敘述中國報刊歷史的專著,戈公振成為中國新聞事業史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時起,一直十分重視運用報刊進行革命鬥爭。早期由於緊張的革命活動,中共黨報工作者還來不及開展新聞學研究,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形成了初步的無產階級的黨報觀念,即確認中國共產黨報刊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輿論工具,是指導群眾進行革命鬥爭的手段,黨報宣傳應當遵循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等等。同時,還批判了報紙是“公共輿論機關”和抽象的新聞自由等思想觀點。
抗日戰爭前10年,是新聞學研究頗為活躍的時期,所出版的各類新聞學著作約有一百數十種之多。這期間,新聞學研究出現了重大分化。在國民黨統治區,自由主義新聞理論是多數新聞學者所奉行的原則,中國國民黨報人則致力於建立自己的黨報學說,創設所謂三民主義新聞理論,並提出“新聞一元主義”,以適應新聞統制政策的需要。1931年,中國左翼新聞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國新聞學研究會”,宣稱致力於以社會主義為根據的科學的新聞理論之闡揚,並創辦了新聞學刊物《集納批判》。這是中國進步新聞工作者為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所作的最早嘗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報工作者也曾以列寧的辦報思想為指導,對無產階級黨報原則進行了探討。
自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至1949年9月,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新聞學著作超過百種,其思想理論體系仍是前一階段研究傾向的繼續。在周恩來領導下,1938年由范長江等人在武漢成立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在新聞學研究方面也作出了貢獻。當時由於國際聯繫的加強,評介西方新聞事業的譯著一時增多。美國新聞自由研究委員會的《一個自由與負責的報紙》一書於1947年出版,次年中國報刊發表專文介紹,從此西方的“報刊的社會責任論”在中國開始傳播。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府遷往台北,台灣省出版的新聞學著作,50年代較少,60年代以來累計出版 500多種,其中大眾傳播學著作占較大比重。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學研究,在1942年延安整風中有重大發展。這次整風在新聞理論戰線上的一個突出收穫,就是清算了“左”的和右的思想影響,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新聞學研究工作的生動結合。自1942年2月起,延安《解放日報》(延安)發表了一系列社論和文章,其中包括胡喬木的《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陸定一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和博古的《黨報記者要注意些什麼問題》等文。這些文章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報紙的黨性原則,強調黨報要忠實於黨的路線和政策,要反映人民的活動和意見、與人民大眾保持密切的聯繫,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闡明了新聞本源是事實,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科學新聞觀;文章還批判了“無冕之王”、“有聞必錄”、“技術第一、新聞第二”等資產階級新聞觀點。通過這次整風,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獲得全面發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黨報學說由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8年毛澤東作了《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隨後劉少奇作了《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這些談話總結了延安整風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經驗。在這兩個綱領性文獻的指引下,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得到新的發展,為迎接黨在新時期的新聞事業進行了準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處於執政黨的地位,國家很快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如何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延安整風以來所形成的黨報學說,是新聞學研究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新聞事業如何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如何發揮經濟建設宣傳的作用,如何加強新聞的指導性、思想性,如何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繫等問題又被提出來,並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工作未能充分展開。當時積極進行的一項工作,就是學習蘇聯新聞工作的理論與經驗,一批蘇聯新聞學著作被翻譯出版,大學新聞系廣泛採用蘇聯教材,中央級新聞單位相繼派代表團到蘇聯訪問學習。所有這些,對豐富中國新聞學研究的思想內容,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照抄照搬的教條主義傾向。毛澤東於1956年 4月作了《論十大關係》的報告,接著劉少奇於同年5、6月間對部分新聞工作人員發表了重要講話。這個報告和講話,對克服新聞實踐和研究工作中的教條主義、片面性、公式化等缺點,都具有指導意義。
1956年 4月,中共中央為促進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而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后,新聞學的研究日趨活躍。這時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環繞在新形勢下黨如何辦好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展開的。1956年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廣播事業局積極進行了新聞改革。當時的新聞學研究工作和廣泛進行的新聞改革,起了相互推進的作用。
由於貫徹全黨辦報的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新聞學研究有了更大規模的開展,不僅有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參加,還有成千上萬的積極分子、通訊員以及中央和地方黨政領導人、黨的宣傳工作者參加。許多新聞單位還出版了定期或不定期的新聞專業刊物,新聞理論戰線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57年發生了擴大化的反右派鬥爭,特別是其後連續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新聞事業受到了嚴重摧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 17 年的新聞工作成就和理論研究成果被全部否定,還提出了新聞媒介是所謂“無產階級全面專政的工具”等謬論,影響惡劣。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新聞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各地和許多新聞單位相繼成立了新聞學術團體和新聞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設立的新聞院、系和專業逾50個,新聞學的研究十分活躍。新聞學研究在清除林彪、“四人幫”反動新聞觀點和糾正“左”的錯誤的同時,對新時期一些重大的新聞理論問題,如新聞事業的性質與作用、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與人民性、新聞真實性、新聞指導性、新聞傳播與宣傳的關係、新聞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對待西方傳播學的態度等,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中國新聞史的研究獲得大面積的豐收。僅10年間,出版的新聞學著作達數百種,發表的文章數以萬計,發行的新聞期刊遍及全國,與中國的台灣、香港等地區和世界各國的新聞學術交流日趨頻繁,這是中國歷史上新聞學研究最為興旺的時期。可是,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新聞學研究也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提出了人民性高於黨性等資產階級新聞觀點,否定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鼓吹資產階級的新聞自由。中共第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聞界已在冷靜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
中國新聞界在總結經驗教訓時,體會最深的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毫不動搖地遵循中國共產黨數十年來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所制定的關於中國新聞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則。這就是: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提出“人民性”高於黨性,其實質就是要否定和擺脫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必須堅持發揮充當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全面、準確地宣傳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反映社會生活的主流,鼓舞人民銳意進取,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輿論環境;必須堅持只要在國際上還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根本對立,在國內一定範圍內還存在階級鬥爭,新聞自由就不能不帶有階級性,並不存在絕對的毫無限制的“新聞自由”的觀點;必須堅持真實性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研究,真實、準確地反映生活;必須堅持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手裡,因為領導權究竟掌握在什麼人手裡,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命運,關係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這些基本原則的正確性已為實際生活所充分證明。
中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在一個生產力比較不發達的大國中建立和發展的,它的歷史還不長。它的新聞學是在不斷認真總結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中得到豐富和發展的。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前進,新聞學研究工作的一個更加充實、更加健康發展的新時期即將到來。
(薩空了先生生前曾參與撰寫本文最初階段的討論)

教學指導


新聞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類新聞傳播活動的形成、發展和基本規律的應用性社會科學。在21世紀全球化經濟發展和信息社會形成的過程中,以新聞傳媒為核心的新聞傳播事業將發揮巨大的作用。面對國際性跨國媒介集團的競爭,中國高水平新聞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本系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立足全國、面向世界,為中國現代新聞傳播事業和現代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和水平的優秀人才。由於本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所以本系特別注重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大型新聞實踐活動彰顯該系教學的實踐性品格。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新聞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策劃、編導、製作等基本技能,具備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宣傳部門及各企事業單位從事編輯、記者、媒介經營管理、音像策劃、廣告製作等素質的現代傳媒人才。
記者、編輯、管理人才以及新聞教學和研究人才
1.應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
2.應具備系統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
3.應具備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在新聞、出版與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學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規格


堅持“三個代表”理論、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以及改革創新的精神,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敬業精神,具有寬廣、紮實的知識功底,系統掌握新聞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業務技能,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言,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初步的學術研究能力和社會工作能力,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綜合素質。畢業后即能勝任現代新聞傳播媒介(以及相關部門)的工作,並且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專業人才。
通過在校課程學習、論文寫作、社會活動和實踐等達到培養目標,使學生符合培養規格。學制四年。

學科分類


新聞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新聞學指的是新聞學科,它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歷史的新聞學,主要研究新聞活動、新聞事業和新聞思想發展的歷史。二是理論新聞學,主要研究新聞學的原理。三是應用新聞學,主要研究新聞業務活動的原理和技巧。
狹義的新聞學指的則是理論新聞學。

學科要求


新聞學注重與培養與學生應有的能力有
1.掌握新聞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2.掌握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業務知識與技能;
3.具有調查研究和社會活動能力;
4.了解新聞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中國新聞工作現狀與發展趨勢,了解外國新聞工作發展動態。

核心課程


新聞學包括新聞學方向和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學方向:
新聞學方向
核心課程有:1.《新聞學概論》 2.《中國新聞事業史》3.《外國新聞事業史》 4.《新聞採訪寫作》 5.《新聞評論寫作》 6.《中外新聞作品研究》7.《攝影技術》8.《公共關係學》9.《報紙編輯》10.《新聞事業管理》11《現代漢語》12《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13《廣告學(新聞類)》。
廣播與電視方向
核心課程有:1.《新聞學概論》 2.《中國新聞事業史》3.《外國新聞事業史》 4.《新聞採訪寫作》 5.《廣播電視技術基礎》 6.《節目策劃與編導》7.《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8.《新聞心理學》9.《傳播學概論》10.《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11.《現代漢語基礎》12《主持人節目》13.《攝影技術》14.《新聞事業管理》15《電視節目製作》16《新聞心理學》17.《廣告學》18.《播音文體理論》等。

廣東省自考


本科課程

課程代碼課程名稱學分類型考試方式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必考筆試
03709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4必考筆試
00182公共關係學4必考筆試
00659新聞攝影5必考筆試
00642傳播學概論6必考筆試
00658新聞評論寫作6必考筆試
00660外國新聞事業史6必考筆試
00661中外新聞作品研究4必考筆試
00662新聞事業管理4必考筆試
00529文學概論(一)7必考筆試
06999畢業論文不計學分必考實踐考核
00015英語(二)14選考筆試
07564唐宋詞研究4選考筆試
11345文體寫作4選考筆試
18960禮儀學6選考筆試
00633新聞學概論6加考筆試
00654新聞採訪寫作10加考筆試
00653中國新聞事業史6加考筆試
00655報紙編輯6加考筆試
00024普通邏輯4加考筆試

專科課程

課程代碼課程名稱學分類型考試方式
03706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必考筆試
03707毛鄧三4必考筆試
04729大學語文4必考筆試
00034社會學概論6必考筆試
00853廣告學(二)4必考筆試
00633新聞學概論6必考筆試
00656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6必考筆試
00653中國新聞事業史6必考筆試
00654新聞採訪寫作10必考筆試
00530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6必考筆試
00655報紙編輯6必考筆試
00657新聞心理學4必考筆試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2必考筆試
00019計算機應用基礎2必考實踐考核
00040法學概論6加考筆試
05679憲法學4加考筆試

就業方向


高校教師
因為新聞傳播學既具有理論的成分,又很實務,因此就業的前景也非常廣闊,其屬新興學科正處於迅速發展之中,極缺高校教師,因此研究生畢業后即可進入高校教書,或者科研咨訊機構進行理論研究。
據統計,2013年中國的網路編輯從業人員有近300萬人,而傳統新聞從業人員只有75萬人,網路媒體從業人員已經從規模和數量上超過傳統媒體。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種新職業中,“網路編輯”名列其中。在得到國家認可的同時,網路編輯也成為市場上搶手的人才。當網際網路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網路新聞人員不再由技術人員充當,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關專業背景或從業經驗的人員去從事。做一名網路編輯,首先要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聞的相關知識,對網路上出現的新聞、信息、趨勢要有足夠的敏感度;還要能熟練使用DreamWeaver、Flash等網頁製作軟體和一些編輯發布軟體等等。
影視節目製作
如果你是一個娛樂“粉絲”,那麼一定聽過“光線傳媒”這個名字,它製作的《娛樂現場》節目總計發行達600個頻道。光線傳媒便是一個典型的影視節目製作公司,其官方網站掛有常年招聘節目撰搞及節目編導的啟事。2013年中國有影視節目製作公司1500餘家。在電視欄目方面,大家熟悉的《幸運52》《娛樂現場》《歡樂總動員》等都是由影視節目製作公司製作的。這些公司對影視節目的編、播、采人才都有廣泛的需求。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寫作能力,熟悉電視節目製作流程和電視表現手法,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文字功底,這類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前景非常廣泛。
線下刊物編輯
在網路時代,現實中的一切活動幾乎都可以通過網路實現。但網路信息也有到達率不足的問題,於是很多網站在發展壯大后都開始創辦線下刊物。上海壹報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辦的《文化藝術報。城市壹報通》就是一種彙集線上信息的線下刊物,它是一張集眾多分類廣告信息為一體的實用型報紙。該公司招聘采編的要求是具備記者的敏銳、編輯的統籌策劃能力、廣告人的商業嗅覺,最好還要有旅遊、培訓、房產、裝潢建材、餐飲娛樂行業等工作經驗。
因此,不僅熟悉新聞學的相關知識,而且對某行業比較有專攻的畢業生在這方面最有優勢。
刊物編輯記者
出於發展的需要,21世紀很多企業都會辦一些不定期的刊物,這裡也是傳媒人才的用武之地。但這需要從業者知識面較廣,因為公司主營業務各有不同,對采編人員專業背景的要求也就不盡相同。比如上海畢馬企業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在招聘媒體策劃、采編人員時,要求具備新聞、廣告、醫學、藥學大學本科學歷;而藏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招聘執行主編時,則要求最好有歷史、文物等相關專業背景。

重點院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由於是碩士起點招收的院校,少為人知,是新聞學領域的最頂級院校,和教育部平級,直屬於國務院的一級單位,因其相對封閉性,向來只招收本領域最頂級的精英人才,屬於精英俱樂部,自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實施以來,截至2014年,已出現160多位專家學者授課的身影。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獲邀參與授課的人次最多,有31人次;其次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獲邀次數為13人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各有11人次,中央黨校有8人次。在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目前評選出的三屆(07年、08年、11年)“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入選人數穩居榜首(第一屆157人、第二屆203人、第三屆264人),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高端人才密集度最高之地,堪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國家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