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鼎

孝經鼎

孝經鼎高4.3米,重萬斤。壁上鑄“智仁勇”,內藏六角形銅牌,上刻國民黨元老戴季陶之母黃太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孝經鼎現展覽於南京鐘山景區中山陵景區園內。

簡介


孝經鼎
孝經鼎
孝經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廠製造,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與台灣中山大學師生捐贈。孝經鼎現展覽於南京鐘山景區中山陵景區園內。孝經鼎重約1萬斤,外觀為圓形,三足兩耳。鼎由三節構成,可以拆卸開來。鼎壁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至今仍很清晰,另一面原來鑄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個字,是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的中國人的傳統“八德”,“文化大革命”中,八個字被磨去。

孝經鼎製造


孝經鼎銘文、雕刻
孝經鼎銘文、雕刻
1926年7月,為紀念孫中山,該校改名為中山大學,戴季陶為該校校長。孫中山奉安於中山陵后,戴季陶與中山大學師生合捐一座銅鼎,作為中山陵前的一座永久性的紀念物,並委託陵園代為設計和建築。因為鼎內有六角形銅碑,上刻戴季陶母親黃氏所書寫的《孝經》全文,所以稱孝經鼎。
1932年,孝經鼎由金陵兵工廠(今南京晨光機器廠前身)鑄造,1933年秋完成。安置孝經鼎的鼎台基座為八角形,高3米,分為3層。底層直徑16米,中層直徑12.6米,上層直徑4米,用鋼筋混凝土鑄成,表面鑲以蘇州花崗石,每一層台的四周圍有蘇州花崗石築的石欄,遊人可以登上最高層就近觀賞孝經鼎。鼎台造價2.2萬元,也由中山大學師生捐建。

歷史回憶


孝經鼎獅首鼎足
孝經鼎獅首鼎足
孝經鼎的基座下,3米深的地基中,還埋著一隻石匣子,石匣中裝有一隻一平方尺大小的銅箱,箱內貯存著當時在南京的中山大學師生所恭錄的孫中山全部遺教。銅箱的箱面刻有總理遺囑,為戴季陶所書。1933年5月7日,孝經鼎在此地舉行奠基禮時,先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發表講話,隨後,由戴季陶和辛樹幟(時為中山大學教授、生物系主任,後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編審處處長、國立編譯館館長、西北農學院院長、蘭州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農學院院長)兩人將銅箱捧入石匣內,又由戴季陶用水泥填入石匣內封固,然後放入地基底部,以使地基里的石匣銅箱永不損壞。
“文化大革命”中,孝經鼎被拆除,運至露天放置,后移到中山陵陵門前的廣場上。1985年3月,孝經鼎方重歸它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