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蓋

岩蓋

岩蓋,源於希臘語的兩個詞,意為“石池”,又稱岩盤。是向四周延伸不遠,頂部隆起而底部平坦,呈中央厚邊部薄的整合侵入體。

目錄

岩蓋


岩蓋(Laccolith) 又稱岩盤。是向四周延伸不遠,頂部隆起而底部平坦,呈中央厚邊部薄的整合侵入體。我國山東濟南輝長岩體即為岩蓋產狀。
岩蓋的名稱源於希臘語的兩個詞,意為“石池”。這些岩體生成於舌狀橫向粘滯岩漿侵入體迫使上覆地層成為穹丘的地方,侵入體由側部的岩株或岩栓得到補給。在最簡單岩蓋中,岩漿凝固成一個餅狀體,但是在主岩蓋四周常常有附屬的岩蓋,或者幾個岩蓋可能一個疊在另一個之上,形成“雪松”岩蓋。典型的岩蓋實例位於猶他州南部科羅拉多河以西的亨利山,G.K.吉爾伯特於1875—1876年曾對此作仔細研究,並於1877年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他劃分出5組岩蓋,都是擠入從石炭紀到白堊紀的砂岩中間的粗面岩體。它們的形態各不相同,有相對簡單的如南部的埃爾斯沃恩峰,它是一個大岩蓋;也有北部由一群約30個岩蓋組成的埃倫山,它是這一組中最高的山(3540米,即11615英尺),比周圍高原表面約高1500米(即 5000英尺)。希勒斯峰由一個岩株和8個小岩蓋組成。山丘已遭受到嚴重的剝蝕作用,岩蓋以及與之有關的岩牆和岩床,反映了剝露作用和剝蝕作用的不同階段;有些仍然覆蓋著上拱的沉積地層,另一些部分出露,還有一些像埃倫山和希勒斯峰那樣已完全出露,並被切割成崎嶇的山峰。另一個極引人注目的無覆蓋層岩蓋的例子,是猶他州的納瓦霍峰(3166米,10388英尺)。特拉勃萊因勞(Traprain Law)以較小的規模形成了東洛錫安郡的一個突出的山丘,構成斯凱島黑庫林山的餅狀輝長岩體,被認為是岩蓋。
有時,把岩鞍和岩蓋加以區別。後者有“起泡的”水平地層,而前者或出現在褶皺地層中背斜的頂部或向斜的底部。什羅普郡的考因頓山(Corndon Hill)可能是一個岩鞍。
這種侵入體形態的另一個種類是岩盆,它是形成巨大淺盆地的碟形岩體。例子有特蘭士瓦的岩席(布希維爾雜岩(Bushveld Complex)),美國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流紋岩高原和蘇必利爾湖西南的德盧斯輝長岩體。
侵入岩具有很大的垂直幅度時,採用深成岩株或岩栓兩術語。上覆的地層被拱了起來,但岩體側部陡急地下扎到還未知的深度,它與相對“淺”的岩蓋本身不同。亨利山脈的希勒斯峰具有這個性質。另一突出的例子是黃石國家公園的霍姆斯峰(3155米,10350英尺)。這裡的上覆地層不僅被上拱了起來,而且在四周發生了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