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內傷的結果 展開

內傷

醫療名詞

中醫內傷的慨念有1.泛指內損臟氣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節、飲食饑飽、房事過度等等;2.病名,又叫內損,多由跌打、墜墮、碰撞、用力舉重、旋轉閃挫等外傷較重,損及肢體內部組織和內臟而致。一般有傷氣、傷血、傷臟腑之分。

古人說的內傷是:內傷之論多矣,諸書統以七情賅之。喜盛傷心,怒盛傷肝,恐懼傷腎,憂思傷脾,悲哀傷肺,是就五臟之性情而論也。而余則統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

簡介


● 英文名稱:Internal Damag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因

古籍摘選


● 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素問•疏五過論》)

名詞解釋


● 七情過極、勞倦損傷、飲食失調等致病因素導致氣機紊亂,臟腑受損而發病的過程。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內傷是指由於人的情志、飲食、勞逸等異常,導致氣血津液失調、臟腑功能失常而發病。主要由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引起。

七情內傷

●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疾病。
● 如果人的情誌異常強烈持久,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或人體正氣虛弱,對情志刺激的調節適應能力低下,就會導致疾病發生或誘發疾病。
● 七情太過可損傷相應之臟:心在志為喜,過喜傷心,喜則氣緩;肝在志為怒,過怒傷肝,怒則氣上;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傷脾,思則氣結;肺在志為悲為憂,過度悲憂傷肺,悲則氣消;腎在志為恐,過恐傷腎,恐則氣下。

飲食失宜

● 飲食物主要依賴脾胃的受納與化運作用進行消化吸收,故飲食失宜致病,首先損傷脾胃。
● 主要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和飲食偏嗜。
● 飲食不節,即飲食不能節制,明顯低於或超過本人合適的份量,如過飢過飽,或饑飽無常,都可以導致脾胃受傷。
● 飲食不潔,即食用不潔凈,或陳腐變質,甚至有毒的食物而發病。如進食腐敗變質食物,出現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等。
● 飲食偏嗜,指特別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或長期偏食某些食物而發病。如過食肥甘厚味,可聚濕生痰、化熱,易致肥胖、眩暈、中風等。

勞逸失度

● 勞逸結合、動靜相兼是保障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過勞或過逸都不利於健康。
● 過度勞累,如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或房勞過度,可耗傷精神氣血,使形體損傷,心神失養,脾失健運,腎失封藏,常見關節變形,失眠健忘,納少便溏,腰膝酸軟,眩暈耳鳴,性功能減退等。
● 若過度安逸,少於運動,或過於安閑,或卧床過久,或用腦過少等,久而久之,會導致氣機不暢,陽氣不振,正氣虛弱,常見精神萎靡,健忘,反應遲鈍,抵抗力下降等表現。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