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鸂鶒的結果 展開

鸂鶒

唐代李群玉詩作

《鸂鶒》是唐代詩人李群玉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是一首詠鸂鶒鳥雙飛的詩,寫鸂鶒晚歸時的優美動人的境界。前二句寫聽覺情形,好比一支輕清悠揚的樂曲,后二句寫視覺形象,展示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畫。全詩用語動靜相宜、秀美清麗,寫得有聲有色,為讀者創造了一個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極富神韻。

作品原文


鸂鶒
錦羽相呼暮沙曲,波上雙聲戛哀玉。
霞明川靜極望中,一時飛滅青山綠。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鸂鶒:音“西翅”,亦可讀為“欺翅”,是一種長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鳥,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並游。它的好看的毛色給人以美感,它的成雙作對活動的習性,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
②錦羽:鮮艷華美的羽毛,代鸂鶒。
③雙聲:此指鸂鶒雌雄雙飛呼喚之聲。戛(jiá)哀玉:形容鸂鶒的叫聲,像敲擊玉片發出清脆動聽的聲音。戛,象聲詞。
④極望:望得很遠。
⑤飛滅:飛逝,消失。
白話譯文
日暮沙窩美麗鸂鶒彼此呼喚似唱曲,碧波上雌雄雙聲戛戛然像敲響磬玉。
明霞映照著平靜的水面在遠望之中,一瞬間雙飛消失無影而只見青山綠。

創作背景


日暮時分,水邊有一對鸂鶒在鳴叫,詩人尋聲望去,但見一對鸂鶒在水天光色中,轉眼消失,只餘一片碧綠的青山,遂作此詩,抒發對鸂鶒的喜愛之情。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吟詠鸂鶒的七言古詩。
鸂鶒,音“西翅”,也可讀成“欺翅”,是一種長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鳥,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並游。它的好看的毛色給人以美感,它的成雙作對活動的習性,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
這詩兼有音樂與圖畫之美。一、二句好比是一支輕清悠揚的樂曲,三、四句好比是一幅明朗凈潔的圖畫。
“相呼”二字是前兩句之根。正是相呼之聲吸引了詩人的視聽,尋聲望去,見到水邊沙窩上正有一對鸂鶒在鳴叫。次句即從“相呼”二字中生髮。日暮時分彼此呼叫,原來是要相約飛去。隨著呼叫聲,雙雙在水波上展開了翅膀,在身後留下一串玉磬般的動聽音響。“雙聲”同時帶出雙飛的形象。
三、四句所寫的視覺形象,即從“雙聲”過渡而來。發出玉磬般音響的這一對鳥兒飛過水麵,便進入了廣闊的視野之中。這時雲霞明麗,夕照中的水流顯得分外平靜,在水天光色中,雙飛的“錦衣”漸去漸遠,轉眼消失,再加註視,見到的是一片碧綠的青山。這兩句雖然純用畫筆,但也不防想象在畫外還響著那哀玉般的鳴叫聲,只是隨著展翅遠去,鳴聲也愈來愈輕。詩人以“哀玉”寫鸂鶒之聲,又以明霞、靜川作背景映襯鸂鶒之形,流露了詩人對鸂鶒的喜愛之情。鸂鶒在空中飛去以至於消失,必然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然而詩人卻用“一時”來極言其短,恨其逝去之速。在“飛滅”之後,仍然目不轉睛,直到飛滅處顯現出了“青山綠”,這是一個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全詩著墨不多,卻能得其神韻。
名家點評
德陽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雷康《唐代詩人300詠》:《鸂鶒》是一首歌詠水鳥鸂鶒的七古,一二句富於悠揚的樂曲美,三四句閃耀著奪目的國畫美,讀之令人神往那“霞明川靜”的藝術意境。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毛毓松《鳥獸蟲魚詩大觀》:詩並無深意。然對景色和鸂鶒形象的描繪都有聲有色,動靜宜,而又渾然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李群玉(約813—約860)唐代詩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縣)人。工書法,好吹笙。舉進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長安,因獻詩於唐宣宗,授弘文館校書郎。不久,辭官回鄉。其詩善寫羈旅之情。有《李群玉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