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時代的畫家陳洪綬(也稱陳老蓮)與崔子忠在中國繪畫史上並稱為“南陳北崔”,兩人不僅均以畫、尤其是人物畫名世,為人、處世、遭際、性情乃至畫風也各有相通之處,畫史經常將兩人相提並論
陳洪綬 《玉堂柱石圖》
陳洪綬(1598-1652年),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浙江諸暨楓橋人,代表作有《歸去來辭圖》。九歲失怙,后棄家自立,坎坷生世的砥礪,使他與晚明文人交往甚多,在花鳥、山水、人物等方面都有全面的功夫,尤其是他的人物畫,清圓細勁,潤潔高曠,力追古法,融古開今,“以篆籀法作畫,古拙似魏晉人手筆”。陳老蓮仕女畫代表作《斜倚熏籠圖軸》,畫一盛裝女子側身斜卧榻上,上半身倚著一個半球形的熏籠,閑暇之中正抬頭與鳥架上的一隻鸚鵡對語,侍女則低頭注視榻前小兒撲蝶。其他作品如《撲蝶仕女圖》、《雅集圖卷》等人物畫均為老蓮精品。
陳洪綬作品
崔子忠人物畫代表作《雲中玉女圖》
簡淡儒家墨——崔子忠(約1574-1644年),字青蚓,一字道母,山東萊陽人。代表作品有《雲中玉女圖》,《伏生授經圖》等。畫史上稱其“善畫人物,規模顧、陸、閻、吳名跡,唐以下不復措手。白描設色能自出新意,與陳洪綬齊名”,其畫作也被稱為“儒者筆墨”。此次展出的《長白仙蹤圖卷》是崔為時任工部尚書的張延登所作。崔的人物畫故事布景奇偉,經常以窄長的直幅巧妙安排人物器具,取法於晉唐之間,所畫人物奇古不媚,用線、用墨、用色的感覺與手法與當時畫壇的常規畫風有很大的差異,論者以為“非唐非宋”。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白描佛像卷》、《雲中玉女圖》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桐蔭論道圖》等都能表現出這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