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斑雉

雞形目雉科鳥類

大眼斑雉(學名:Argusianus argus):體長160-200厘米,雄鳥尾長105-143厘米;雌鳥體長72-76厘米,雌鳥尾長30-36厘米;雄鳥體重2040-2725克,雌鳥體重1590-1700克。體羽總體為褐色,頭及頸均為藍色,上胸赤紅色,冠及頸背的羽毛黑色,腳呈紅色。是東南亞最美麗的鳥類,翅的下端長有多個藍色斑點,好像一雙雙明亮的大眼睛,大眼斑雉也由此得名。

徠不遷徙。棲息於熱帶雨林,主要是低地的原始森林和伐木森林,從海平面到海拔約1300米之間,但主要在900米以下。晚上在樹上棲息,白天在林地地面的落葉里翻尋食物,主要以樹葉、種子、水果為食,也吃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分佈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

形態特徵


大眼斑雉
大眼斑雉
大眼斑雉體長160-200厘米,冠及頸背的羽毛黑色,腳呈紅色。
雄雞是雉科所有種中最大的,長達2米。它們的尾羽很長,雄鳥最特別的地方是有很大、很闊及很長的次級飛羽和尾羽,長翼上裝飾著複雜的大眼斑點裝飾。雄性小雞3歲就會有成年的羽毛。
雌雄羽色不同。雌鳥羽色較暗,個體小,尾巴和翼羽較短,眼狀斑點亦較細小。兩性都有明顯的裸露的藍色面部皮膚,以及一個黑色的冠冕。僅有2個亞種,婆羅洲亞種要比馬來西亞亞種體型略小一些,在胸部和脖子上被有更多的橙色斑點。

棲息環境


大眼斑雉不遷徙。棲息於低地的原始森林和伐木森林,生活在高而乾燥的地方,從海平面到海拔約1300米之間,但主要在900米以下。

生活習性


大眼斑雉晚上在樹上棲息,白天在林地地面的落葉里翻尋食物,大部分時間都是孤獨的,除非繁殖期間,雌鳥會聚集起來觀摩雄鳥在求愛場展示。大眼斑雉並不像其他雉科般色彩耀目,但其求愛方式卻十分獨特。雄雞會在森林中清理場地,準備求愛之用。雄雞會大聲啼叫來吸引雌雞,並在雌雞面前張開雙翼成扇狀,展示雙翼上的眼睛,真正的眼睛則藏在當中,注視著雌雞。故此,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為它們取了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耳戈斯為其學名。
主要以樹葉、種子、水果為食,也吃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

分佈範圍


分佈於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
區域滅絕:新加坡。
大眼斑雉分布圖
大眼斑雉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大眼斑雉是一夫一妻制的。雄鳥保持包括求偶的舞蹈場地在內的領地,它們在求偶表演時,會清除葉子、棍棒和樹枝,用鳴叫和歌唱向雌鳥宣傳自己的存在。當一隻雌鳥到達時,雄鳥將自己的翅膀分成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球狀,炫耀出數百個眼斑。交配是多發性的,交配后,雌鳥離開在森林,在地成上的一個僻靜的地方,刮草為窩產2枚卵,孵化期為24-25天,雄鳥不參與築巢、孵化和飼養。雛鳥生長迅速,孵化后不久就會離開巢穴,亞成鳥成長的較為緩慢,到第三年達到性成熟。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大眼斑雉指名亞種Argusianus argus argusLinnaeus, 1766
2大眼斑雉婆羅洲亞種Argusianus argus grayiElliot, 186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有限,由於環境的人為破壞,發生的密度低,是塊狀分佈。適度數量少,並有可能在其分佈範圍內迅速不斷下降,因此被列為近危。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