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簾在望

清代曹雪芹創作的五言律詩

《杏簾在望》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是小說人物林黛玉代賈寶玉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上句以“杏簾”開頭,下句用“在望”開頭,巧妙地將題目包含在內,描繪出了山莊的遠景。中間兩聯對仗。頷聯不用動詞,全用名詞,將幾種意象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動活潑的農家圖。頸聯則改用正常的語序,讀來流利上口。尾聯尤其能夠體現出黛玉的聰明才智。這首詩引用典故,筆法細膩,全詩動靜相間,色味協調,充滿了一種怡然自得的山野氣象。

作品原文


杏簾在望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杏簾”:從明代唐寅《題杏林春燕》一詩中“紅杏梢頭掛酒旗”來。
2.“杏簾”二句:這一聯分題目為兩句,渾成一氣,以下六句即從“客”的所見所感來寫。簾,酒店作標誌的旗幟。招,說簾飄如招手。
3.“菱(líng)荇(xìng)”二句:種著菱荇的湖面是鵝兒戲水的地方,桑樹榆樹的枝葉正是燕子築巢用的屋樑。荇,荇菜,水生,嫩葉可食。此二句沒有語法上通常構成謂語所需要的動詞或形容詞,全用名片語合,是“雞聲茅店月”句法。鵝兒成群戲水、燕子銜泥穿樹等等,不須費辭,已在想像之中。
4.“一畦”二句:畦,田園中劃分成塊的種植地。書中說元春看了詩后“遂將‘浣葛山莊’改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寶玉所擬,當時曾遭賈政“一聲斷喝”斥之為“胡說”;現在一經貴妃娘娘說好,“賈政等看了,都稱頌不已”。綠,程高本作“熟”。
5.“盛世”二句:大觀園中雖有點綴景色的田莊,而本無耕織之事。所以詩歌順水推舟說,有田莊而無人耕織不必奇怪,現在不是太平盛世嗎?既然沒有餓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織呢?

白話譯文

黃色的酒旗招引著客人前來酣飲,遠遠望去但見隱隱約約的山莊。
菱葉荇菜間嬉戲著天真的鵝兒,桑林榆樹里穿梭著壘巢的飛燕。
一畦畦韭菜在春風中長得翠綠,一片片稻田散溢著花粉的清香。
開明盛世再也沒有飢荒和凍餒,又何必為耕織整日里匆匆忙忙!

創作背景


《杏簾在望》出自《紅樓夢》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觀園題詠》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賞大觀園時的“頌聖應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賈寶玉所作。由於這一時期是賈府的鼎盛時期,賈府洋溢著一片歌舞昇平。在《大觀園題詠》中,全面描繪了大觀園中豪華的景象,堆砌著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詞藻,流露出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但它又程度不同地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封建版逆者林黛玉借這首詩,表達了她憎惡黑暗、卑視庸俗的內心世界。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林黛玉代賈寶玉作的一首五律,詩中所描繪的,是大觀園“浣葛山莊”迷人的景緻。詩題是由元妃指定的。這是一首相當出色的寫景詩。一開始,詩人就以簡潔明了的筆觸,先用兩句詩切入詩題。“杏簾”句,一方面既傳達出春風中杏紅柳綠,酒旗飄揚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另一方面,又是對詩題中“杏簾”兩字的巧妙綰合。“在望”句,寫遠遠望去隱約可辨的田莊景色,表達了詩人對世外桃源式的農莊生活一片嚮往之情,並藉以點明詩題。這樣,一個詩題分兩句吟詠,句法圓活且自然渾成。
“菱荇”以下四句,寫客人眼中所見的山莊景色:這裡,鵝兒在長滿菱葉、飄著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戲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從桑榆林中銜泥而去,到屋樑間構築它們溫暖的窩巢;而在彌望無際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於春風中長得翠綠欲滴,一片片稻田飄溢著陣陣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預告一個豐收的年成。在這片理想的“樂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謐。
從寫景的角度看,詩人的筆法是相當細膩的:既注意動靜相間,色味協調,又兼顧到點面的結合,尤其是“菱荇”兩句,全由名片語成。這種特殊句法的運用,如果沒有較高的駕馭語言的技巧,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但對於象林黛玉這樣才華橫溢的女子來說,只不過是略施小技而已。
詩的最後兩句:“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以“頌聖”結束全詩,正所謂“曲終奏雅”。在頌聖中,詩人流露出對沒有飢荒、沒有凍餒的太平盛世的頌美之情,這是有粉飾現實的一面的,它說明作為大家閨秀的林黛玉畢竟對當時那種“水早不收,鼠盜蜂起……民不安生”的社會現實還是缺乏足夠的認識的。但必須指出:在一般的應制詩中,往往都是需要用幾句稱頌的話來敷衍一番,因而林黛玉在這裡的未能免俗,也就無可厚非了。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會員劉亮《紅樓夢詩詞賞析》:這首詩充滿了一種怡然自得的山野氣象,正符合封建士大夫慣有的身在朝廷,心念漁樵的附庸風雅的心態,所以被元春指為前三首之冠。但是對於元春和賈府諸公來說,這般詩情畫意的生活只是偶爾想一想而已,他們是無法了解(更談不上體驗)下層人民的疾苦的。所以脂硯齋說這首詩是“以幻入幻,順水推舟。”

作者簡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