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卷尾
卷尾科卷尾屬動物
灰卷尾(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為雀形目卷尾科的鳥類,體長25-32厘米,共有14種。體形中等,嘴形強健側扁,嘴峰稍曲,先端具鉤,嘴須存在。鼻孔為垂羽懸掩。初級飛羽10枚,一般翅形長而稍尖。尾長而呈叉狀,尾羽10枚,上有不明顯的淺黑色橫紋。跗蹠短而強健,前緣具盾狀鱗。全身暗灰色,鼻孔處的寬度與厚度幾相等。主要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村莊附近、河谷或山區以及停留在高大喬木樹冠頂端或山區岩石頂上。主要以昆蟲為食,如蝽象、白蟻和松毛蟲,也吃植物種子。分佈於中國各地區的候鳥;冬天遷往印度、緬甸、馬來西亞一帶越冬。
灰卷尾
雌性成鳥:體形較雄鳥為小,羽色近似雄鳥但顯然稍為暗淡些。
幼鳥:體羽暗灰褐色;頭側臉頰部白塊斑的界限不甚清晰;翅角腕關節緣具灰白斑,翅下覆羽及腋羽亦呈灰白斑。
虹膜橙紅色;嘴、跗蹠與趾、爪均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41-63g,♀39-58g;體長♂251-315mm,♀240-295mm;嘴峰♂20-25mm,♀21-25mm;翅♂137-153mm,♀126-145mm;尾♂123-173mm,♀121-168mm;跗蹠♂16-22mm,♀17-21mm。(註:♂雄性;♀雌性)
各亞種色度不同。指名亞種(leucogenis)色較淺,西南亞種(hopwoodi)較其他亞種色深,華南亞種(salangensis)眼先黑色,西南亞種(hopwoodi)臉頰無淺色塊。
(註:灰卷尾圖冊網址)
灰卷尾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村莊附近、河谷或山區。通常成對或單個停留在高大喬木樹冠頂端,或山區岩石頂上;也棲於高大楊樹頂端枝上;從海撥40-1150米以上山區都有分佈。活動於針闊葉混交林和村寨邊,成群活動於喬木樹冠頂端和林間曠野。
成對活動,立於林間空地的裸露樹枝或藤條,捕食過往昆蟲,攀高捕捉飛蛾或俯衝捕捉飛行中的獵物。飛行時結小群或成對,翻騰於空中追捕空中飛行的昆蟲,飛行時而展翅升空,時而閉合雙翅,作波浪式滑翔。
叫聲:清晰嘹亮的鳴聲huur-uur-cheluu或wee-peet, wee-peet。另有咪咪叫聲及模仿其他鳥的叫聲,據稱有時在夜裡作叫。有時鳴聲粗厲而嘈雜。
食物以昆蟲為主,其中有鞘翅類、膜翅類、鱗翅類蛹及幼蟲和成蟲,這些多是樹木、苗圃、果園、農作物為害甚大的有害昆蟲。特別在育雛期間,能大量消滅危害甚大的蛹、蛾、幼蟲等,對自然界中生物防治、保護作物有重要作用。偶爾也食植物果實與種子。
灰卷尾分布圖
旅鳥:朝鮮、韓國、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灰卷尾的巢置於闊葉高大喬木樹冠岔枝間,距地面約10米以上;灰卷尾繁殖期:在海南島4-6月間,在華東區則為5-7月間;多數地區一年繁殖一次,6-7月進行;巢構造細緻而精巧,呈淺杯狀;內壁層是以細枯草、根須、雜草花穗、植物細纖維等編織而成,中間雜以枯乾碎葉片;巢的外層由細小樹枝、葉柄、樹皮碎片組成;巢緣及巢外並覆以偽裝與加固物質,如地衣碎片、苔蘚、蜘蛛網絲、動物絨毛纖維等。通常產卵3-4枚,卵殼顏色多變異,殼呈乳白、橙粉或粉紅色;殼表面雜有灰色、暗棕褐色、褐紅色和棕黃色點斑或大小不規則的斑塊和漬斑,一般在卵的鈍端斑點較密集。卵徑為24-26.5mm×17.5-19mm。能見到親鳥銜食喂育幼雛。
(14亞種)
灰卷尾巴塔克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batakensis):分佈於蘇門答臘北部的亞齊和巴塔克高地。
灰卷尾泰國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bondi):分佈於泰國的西部和東部,柬埔寨,寮國南部和越南部。
灰卷尾西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hopwoodi):分佈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從不丹東部始),中國西南部和南部(從西藏至廣東、海南),緬甸,越南,孟加拉,泰國和寮國。
灰卷尾海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innexus):分佈於中國海南。
灰卷尾普通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genis):分佈於中國東部和中部,遼寧、甘肅、四川、廣東遷移至中國南部,寮國,泰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和德林達依沿海平原。
灰卷尾指名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phaeus):分佈於錫默盧,蘇門答臘西北,爪哇島,巴厘島,龍目島,菲律賓(布桑加庫利昂,巴拉望和巴拉巴克)。
灰卷尾阿富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longicaudatus):分佈於阿富汗,喜馬拉雅山脈至不丹,印度半島(除旁遮普、信德、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乾旱地區),南到斯里蘭卡。
灰卷尾緬泰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mouhoti):分佈於緬甸,泰國,印度支那和柬埔寨。
灰卷尾緬馬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nigrescens):分佈於緬甸(德林達依)和馬來半島擴散到新加坡。
灰卷尾西普拉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periophthalmicus):分佈於西普拉和巴蓋,蘇門答臘西部。
灰卷尾蘇門答臘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phaedrus):分佈於蘇門答臘的中部和西部。
灰卷尾華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salangensis):分佈於中國的東南部(沿長江流域至福建、廣東、海南),印度支那,泰國和馬來半島。
灰卷尾西比路島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siberu):分佈於蘇門答臘島西部的西比路島。
灰卷尾婆羅洲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stigmatops):分佈於婆羅洲北部。
1.
灰卷尾巴塔克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batakensis):分佈於蘇門答臘北部的亞齊和巴塔克高地。
2.
灰卷尾泰國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bondi):分佈於泰國的西部和東部,柬埔寨,寮國南部和越南部。
3.
灰卷尾西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hopwoodi):分佈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從不丹東部始),中國西南部和南部(從西藏至廣東、海南),緬甸,越南,孟加拉,泰國和寮國。
4.
灰卷尾海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innexus):分佈於中國海南。
5.
灰卷尾普通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genis):分佈於中國東部和中部,遼寧、甘肅、四川、廣東遷移至中國南部,寮國,泰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和德林達依沿海平原。
6.
灰卷尾指名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phaeus):分佈於錫默盧,蘇門答臘西北,爪哇島,巴厘島,龍目島,菲律賓(布桑加庫利昂,巴拉望和巴拉巴克)。
7.
灰卷尾阿富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longicaudatus):分佈於阿富汗,喜馬拉雅山脈至不丹,印度半島(除旁遮普、信德、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乾旱地區),南到斯里蘭卡。
8.
灰卷尾緬泰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mouhoti):分佈於緬甸,泰國,印度支那和柬埔寨。
9.
灰卷尾緬馬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nigrescens):分佈於緬甸(德林達依)和馬來半島擴散到新加坡。
10.
灰卷尾西普拉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periophthalmicus):分佈於西普拉和巴蓋,蘇門答臘西部。
11.
灰卷尾蘇門答臘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phaedrus):分佈於蘇門答臘的中部和西部。
12.
灰卷尾華南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salangensis):分佈於中國的東南部(沿長江流域至福建、廣東、海南),印度支那,泰國和馬來半島。
13.
灰卷尾西比路島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siberu):分佈於蘇門答臘島西部的西比路島。
14.
灰卷尾婆羅洲亞種(學名:Dicrurus leucophaeus stigmatops):分佈於婆羅洲北部。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