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號”太空梭

“發現號”太空梭

發現號太空梭(STS Discovery OV-103)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太空中心(KSC)旗下,第三架實際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太空梭。發現號太空梭是所有美國太空梭中執行任務最多,將宇航員送入軌道人數最多的一架。首次飛行是在1984年8月30日,負責進行各種科學研究與作為國際空間站計劃的支援。於2011年3月9日執行完STS-133任務後退役。

命名


發現號的命名,源自於一艘18世紀時的英國探險船,伴隨著名的詹姆斯·庫克船長遠征南太平洋的發現號(HMS Discovery)。在庫克船長的探險中,完成了包括發現夏威夷群島、紐西蘭乃至於確認澳洲大陸存在等的功績,而同行中的另外一艘探險船奮進號(HMBarque Endeavour)也成為NASA另一架太空梭奮進號的命名由來。除此之外,庫克船長也曾搭乘發現號探索南阿拉斯加與西北加拿大之間的海岸線,雖然當時正值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與美國是交戰國,但由於發現號在從事的是非常重要的科學任務,本傑明·富蘭克林甚至特別下達美軍不準對該船發動攻擊的指令。
其它使用發現號之名的著名船隻,還有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今加拿大哈德遜灣的命名由來)在1610年到1611年間,在尋找“西北水道”(Northwest Passage,也就是理論中在北美洲北方一條能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水道,但事後證實它根本不存在)時所搭乘的探險船。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British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曾擁有一艘同樣叫做發現號的船隻,是一艘以捕鯨船的基本結構為基礎,改裝後用在1875年北極極點探索時的探險船。該協會後來(1901年)又造了另外一艘發現號,在1904年時進行了南極大陸的探索活動。

建造技術


發現號的建造與在它之前的MPTA-098、STA-099(後來的挑戰者號)、OV-101(後來放棄改裝的企業號)與OV-102 (哥倫比亞號)不一樣,它屬於NASA建造的太空梭之中第二期的產品。因此,發現號在設計組裝的過程中擷取了許多來自企業號、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的實際測試與飛行數據加上經驗,設計上較為成熟。
出廠時其重量較哥倫比亞號輕盈了6870磅(約3120公斤),空重151419磅(68744公斤),裝上三具主引擎后總重171000磅(77634公斤)。與挑戰者號一樣,發現號的酬載艙曾經過局部的修改,以便能載運與發射使用低溫推進燃料的半人馬上節火箭,但此計劃因為風險過高而被中止,實際上發現號從未實際施放發射過該型火箭。
以下為發現號太空梭的簡單建造歷程:
1979年1月29日,建造合約簽署。
1979年8月27日,開始建造客艙模組。
1980年6月20日,開始建造機身下部。
1980年11月10日,開始後段機身的結構組裝。
1980年12月8日,開始後段機身的初步系統裝配。
1981年3月2日,開始酬載艙艙門的製造與組裝。
1981年10月19日,開始機身副翼的細部製造與組裝。
1981年10月26日,開始在加州多尼(Downey, CA)進行客艙的初步系統裝配。
1982年1月4日,開始機身前段上半部的初步系統裝配。
1982年3月16日,中段機身在加州棕櫚谷(Palmdale, CA)就位。
1982年8月30日,升降副翼(Elevons)在棕櫚谷就位。
1982年4月30日,機翼自格魯曼(Grumman)公司送抵棕櫚谷。
1982年4月30日,前段機身下半部在棕櫚谷就位。
1982年7月16日,前段機身上半部在棕櫚谷就位。
1982年8月5日,垂直尾翼在棕櫚谷就位。
1982年9月3日,開始最後組裝。
1982年10月15日,機身副翼在棕櫚谷就位。
1983年1月11日,後段機身在棕櫚谷就位。
1983年2月25日,完成最後組裝。
1983年2月28日,開始初步次系統測試與啟動動力。
1983年5月13日,完成初步次系統測試。
1983年7月26日,完成次系統測試。
1983年8月12日,完成最後簽收。
1983年10月16日,自棕櫚谷完工出廠。
1983年11月5日,以陸上運輸的方式由棕櫚谷送抵愛德華(Edwards, CA)。
1983年11月9日,空運至肯尼迪太空中心。
1984年6月2日,飛行準備點火測試。
1984年8月30日,首度飛行(STS-41-D任務)。

歷次任務


日期 任務代號 附註 1984年8月30日 STS-41-D 發射兩顆通訊 衛星 1984年11月8日 STS-51-A 發射兩顆與救援兩顆通訊衛星 1985年1月24日 STS-51-C 發射一顆隸屬美國國防部的電子情報( ELINT )衛星 1985年4月12日 STS-51-D 發射兩顆通訊衛星 1985年6月17日 STS-51-G 發射兩顆通訊衛星 1985年8月27日STS-51-I 發射三顆通訊衛星 1988年9月29 日 STS-26 挑戰者號發生意外后首次恢復的太空梭飛行任務,發射一顆 TDRS (追蹤與資料中繼衛星) 1989 年3月13 日 STS-29 發射一顆 TDRS 1989年11月22日 STS-33 發射一顆 ELINT 衛星 1990年4月24日 STS-31 發射 哈伯太空望遠鏡( HST ) 1990 年10月6 日 STS-41 發射 尤里西斯太陽探測器( Ulysses Probe ) 1991 年4月28 日 STS-39 發射美國國防部空軍 675 號( Air Force Program-675 , AFP675 )衛星 1991年9月12日STS-48 酬載上大氣層研究衛星( UARS ) 1992年1月22日STS-42 酬載國際微重力實驗室一號( IML-1 ) 1992年12月2日STS-53 酬載美國國防部所委託的設施 1993年4月8日STS-56 酬載大氣實驗室二號( ATLAS-2 ) 1993年9月12 日STS-51 發設先進通訊技術衛星( ACTS ) 1994 年 2 月3日 STS-60 酬載真空尾跡屏罩設備( Wake Shield Facility , WSF ) 1994 年 9 月9日 STS-64 進行 Lidar 內太空技術實驗( LITE ) 1995 年 2 月3日 STS-63 與 和平號太空站 會合 1995 年7月13日 STS-70 發射第七顆 TDRS 衛星 1997 年2月11日 STS-82 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 1997年8月7日STS-85 載運與裝設低溫紅外線頻譜儀與望遠鏡( Cryogenic Infrared Spectrometers and Telescopes ) 1998年6月2日STS-91 最後一次進行太空梭與和平號太空站間的泊靠任務 1998年10月29日STS-95 約翰· 葛倫( John Glenn )的第二次太空飛行,使他成為世界上年紀最大的 太空人 1999年5月27日 STS-96 國際太空站補給任務 1999年12月19日 STS-103 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 2000年10月11日 STS-92 國際太空站組裝任務 2001年3月8 日 STS-102 國際太空站的人員輪調任務 2001年8 月10 日 STS-105 國際太空站人員與補給運送任務 2005年7月26 日 STS-114 哥倫比亞號解體意外后首次太空梭返回太空任務,國際太空站人員與補給運送任務,新安全裝置測試 2006年7月4日STS-121國際太空站人員與補給運送任務2006年12月9日STS-116國際太空站組裝與人員輪調任務2007年10月23日STS-120國際太空站組裝與人員輪調任務,安裝和諧號 (太空艙)節點2008年05月31日STS-124運送希望號日本實驗艙的加壓艙段飛往國際空間站2009年3月15日STS-119運送太陽能電池板等組件前往國際空間站2009年8月28日STS-128給空間站運送給養,數噸食品、一個用來存儲實驗樣品的重達726公斤的冷藏箱、一個睡眠艙以及名為“科爾伯特”的跑步機。

絕唱之旅


首個人形機器人宇航員:“機器宇航員2號”
首個人形機器人宇航員:“機器宇航員2號”
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道,北京時間2011年2月25日5時53分(美國東部時間2月24日16點53分),“發現號”太空梭順利升空,這是發現號最後一次太空飛行。
“發現”號最後一次飛行的任務期為11天,為空間站運送一個永久性多功能艙。這個多功能艙將被固定在空間站上,為空間站提供更多存儲空間。宇航員今後也可以在這一多功能艙中開展流體物理、材料科學和生物科學等領域的實驗。
“發現”號還同時為空間站運送“機器人宇航員2號”,後者將是空間站上首個人型機器人,並將成為空間站永久居民。此外,“發現”號還將為空間站運送一個固定大型設備的外部平台。
美國航天局計劃,在“發現”號和“奮進”號分別於2011年11月及2012年2月執行一次飛行任務后,美國太空梭會全部退役。

進駐博物館


“發現者號”太空梭被送往華盛頓
“發現者號”太空梭被送往華盛頓
美國當地時間4月17日,搭載“發現者號”太空梭的波音747客機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啟程,前往華盛頓,“發現者號”太空梭將被永久安置在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