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周天勇,男,1958年生,籍貫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國際戰略、宏觀經濟、經濟發展和增長、勞動經濟、金融風險、城市經濟、農業經濟、行政和政治體制改革、財稅體制、土地和住宅等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學位
1965年-XX青海省民和縣聯合鄉羊毛宣小學
1969年-XX民和縣巴州鎮學校
1973年-XX民和縣一中
1989年-1992年東北財經大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94年-至今,調入中央黨校執教和從事研究。
2001年,短期借調中央辦公廳調研室。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國際戰略、宏觀經濟、經濟發展和增長、勞動經濟、金融風險、城市經濟、農業經濟、行政和政治體制改革、財稅體制、土地和住宅等
研究課題
1992年承擔青年社會科學基金《勞動效率研究》
1995年承擔國家經貿委《“九五”期間國有企業與銀行之間債務重組的思路和方案》
2005年承擔國家發改委《青海黃河河谷改革戰略研究》
2005年承擔國家發改委《未來10年財政體制改革框架方案》
2007年承擔科技部《創新型城市指標體系研究》
2008年承擔復旦大學委託《中國行政體制改革三十年》
周天勇 教授
周天勇 教授
2009年承擔國家科技部重大軟課題《創新型國家體制機制研究》
2011年承擔中國改革基金會《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研究》
2011年承擔國家科技部重大軟課題《創新型城區研究》
2011年參與承擔工信部《工業發展與管理體制研究》
主要貢獻
勞動與經濟增長的經濟學關係
周天勇
周天勇
研究了勞動與經濟增長的經濟學關係。其博士論文研究的課題為《勞動與經濟增長》,1994年在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1、論文評述了前人在勞動與經濟增長關係方面的研究,從經濟增長的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建立了勞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數理模型;2、澄清提高勞動生產率會影響就業的經濟學誤區,論證了動態情況下,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增加就業的正向關係;3、論證了國有企業中勞動者有偷閑行為情況下的總產出損失,併發生勞動低效率下其他資源的多投入替代勞動低效率損失的現象;4、提出勞動低效率下,由於投資替代勞動低損失而發生投資過度型通貨膨脹,稱之為中國特殊的低效率通貨膨脹。此文以“中國特殊的低效率通貨膨脹”為題,發表於1994年《經濟研究》第9期;5、運用舒爾茨的理論計算了中國解放以來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6、提出了最大限度利用勞動力和節約其他物質資源的經濟發展和增長戰略及其政策。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方案設計
先後兩次接受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綜合司和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的委託,在2006年和2010年兩次做了中國未來財政體制的整體方案。這在學術和政策界,是較全面和系統的改革設計。
財政模式轉變與國有企業改革
論證了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發生變化后,財政變成了借債型和吃飯型財政,注資於國有企業的能力下降,國有企業的注資方式從財政投入為主轉向銀行借貸為主,形成高負債和高風險的國有企業資本結構和發展模式,而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向銀行轉移大量的壞帳,如果國有企業資本不社會化,必定會導致銀行體系,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因而,必須對國有經濟進行資本社會化改造,並對其布局進行戰略性的調整,以分散經濟發展的風險和提高企業運營的效率。在《經濟研究》等刊物上發表有多篇論文:“國有企業對銀行的債務危機及解決思路”,1995年《經濟研究》第8期;“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深層次原因”,1999年《經濟研究》第10期;“從國家借貸經濟轉向社會資本經濟”,1997年第5期;“高負債發展模式的金融風險”,1998年《經濟研究》第5期;“債轉股的流程機理及其運行風險”,2000年《經濟研究》第1期;“建立國有企業出資人制度的原由和框架”,2002年《中國工業經濟》第11期。
增長速度下滑內在原因
從投融資渠道的變化和企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及就業不足角度,論證了1997—2002年增長速度下滑和供給過剩的內在原因。即財政投資渠道萎縮,銀行由於控制貸款風險而對國有企業貸款量收緊,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和個人投資渠道又不能相應擴張,導致儲蓄大於投資,進而使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國有和集體企業減人增效,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產出量增加,而相對於總產出規模的勞動力就業不足,甚至大規模下崗,導致收入和消費不足,也使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主要論文有:“總需求不足的深層梗阻及擴張途徑”,1999年《經濟研究》第1期。
托達羅城市化模型分析
對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城市化模型進行了分析,認為他的分析方法和得出的限制城市發展的政策結論是片面的。提出只有不斷地推進城市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發表的論文有:“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分析及其政策含義”,2001《經濟研究》年第3期。五、分析了就業水平與企業規模結構之間的關係。其內在關係是,中小企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使用勞動力多,資本和物質產品產出規模小,大型企業資本有機構成高,使用勞動力要素較少,而資本和物質產品產出規模大。從國際上各國數據比較看,一個社會大部分勞動力在中小企業中就業。如果大型企業較多,而中小企業不足,就會發生就業不足,而產出過剩的情況。發表的論文有:“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運行與增長中的作用機理”,2002年《經濟研究》第4期。
內在矛盾與效率分析
對傳統的國民經濟體制,即計劃、國有企業和按勞分配等三位一體的制度在經濟運行方面的內在矛盾、效率等進行了分析,認為由於計劃和信息的成本不為零、計劃人員的非理性、計劃制定者和執行者利益的不同,計劃配置資源的實際結果是非優和低效率的;認為國有企業由於融資渠道的改變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將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和就業不足;而單純按勞分配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無法以社會承認的貢獻分配收益和不能鼓勵居民投資和承擔國家發展風險的缺陷。發表的論文有:“為什麼要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0年《管理世界》第1期。
國有企業體製成本理論
提出國有企業體製成本理論,即國有企業除了非體制性的原材料、工資、折舊、管理等經濟成本外,還有企業內部的非經濟機構(如計劃生育辦公室)成本、機構之間的磨擦成本等;有企業與外部黨政各部門打交道的成本,如彙報、審批、等待等等所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而在統一的國內外市場中,成本和價格的競爭機制並不承認國有企業的體製成本,因此,如果不是壟斷型企業,體製成本越高,在市場上倒閉的可能性就越大。發表的論文有:“企業體製成本論”,1998年《管理世界》第5期。
中國城市化道路
周天勇
周天勇
針對中國城市化道路方面,重點發展大城市,主要發展中等城市,及小城鎮論等不同的觀點,對城市化進行了經濟學的分析:認為,個人財產的出現,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需要有一種空間形式,用來降低保護財產安全的成本,減少專業化的協作和交易費用,使這種空間內的生產和服務的經濟規模收益遞增,並獲得外部經濟,綜合起來的聚集經濟,就是城市起源和發展的動因。而交易的科層性,使不同規模城市遠距離不對等交易和不同規模城市越層交易成本加大,一個國家絕對超級城市和普遍發展小城鎮,都會導致交易費用的上升。因此,城市也呈科層分佈,即存在著小集市—小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市圈這樣的體系,而其怎樣分佈,起基礎性調節作用的仍然是市場機制。發表的論文有:“城市及其體系起源和演進的經濟學描述”,2003年《財經問題研究》第7期。
土地制度
分析了目前土地制度給經濟運行、城市化、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民收入分配等帶來的諸多問題,提出改革目前的土地征地制度,廢除土地集體所有制,全部土地國有化,根據土地用途不同,延長土地使用年期999年和99+99年,土地使用年期可以出租、轉讓、繼承、抵押,土地資源分配實行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規劃、監督等管理體制。發表的論文有:“土地制度供給與需求的衝突與改革的框架設計”,2003年《管理世界》第4期;“維護農民土地權益的幾個問題”,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2月10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較和方案選擇”,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2月26日;“對土地管理一些重大疑惑問題的思考”,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4月日。
發展與改革中的問題
在中央黨校教學和研究的十年中,對中央各部門和省地縣領導中就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一些問題存在的認識誤區,進行了研究、解釋和糾正,對提高領導幹部經濟學決策的水平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典型的一些教學案例和分析,以《走出決策的經濟學誤區》 (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一書出版,剖析的是發生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一些重大案例。比如,對“村村通”、“城鄉一體化”、“鄉村工業化”、“農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農業規模經營要回到集體經濟體制上”等等這樣似是而非的一些有誤的思路和決策成本很高的案例給了經濟學上的證偽;包括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調整戰略的選擇、增加就業的思路、扶貧的方式等等重大現實問題。書中以大量經濟生活中決策的案例來進行經濟學的分析,剖析了下到一個鄉鎮的扶貧,上到國家的宏觀發展戰略等決策方面可能發生的失誤,並從經濟學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正確合理的思考和決策解決問題的思路。
收入分配問題
第一次從城鄉結構、產業結構、企業規模結構、勞動與資本要素參與和分配強度等方面,就勞動與資本及GDP的配比角度。深入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揭示了收入分配問題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因。在他所著的《中國向何處去》和《中國夢與中國道路》中有深入的研究。
還就宏觀經濟形勢、國有企業與銀行間債務重組、金融風險、擴大總需求、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加快發展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和建立其擔保體系、擴大就業、國有企業改革等問題寫過一系列內參,報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決策參考。其中國有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債務重組、發展中小企業解決就業、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發展民營經濟、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推進城市化、新疆和西藏特殊經濟發展戰略等方面的許多建議得到中央有關領導批示,並批轉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和決策參考。
人物文章
周天勇:財稅是否透明是反映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重要標誌
周天勇:十二五重點應從強國轉向富民 解決分配不公
國企利潤總體上繳比例不能低於80%
在全國一流經濟學刊物《經濟研究》上發表有:
“中國特殊的低效率通貨膨脹”
“國有企業對銀行的債務危機及其解決思路”
“改革面臨重大轉折:從國家借貸經濟轉向社會資本經濟”
“高負債發展模式的金融風險”
“總需求不足的深層梗阻及其擴張途徑”
“債轉股的流程機理和運行風險”
“西部大開發的經濟學思考”
“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及其反向的政策義”
“中小企業在經濟運行和增長中的作用機理“等10多篇論文
《中國特殊的低效率通貨膨脹》,《經濟研究》1994年第9期;
《國有企業對銀行的債務危機及解決思路》,1995年《經濟研究》第8期;
《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深層次原因》,1999年《經濟研究》第10期;
《從國家借貸經濟轉向社會資本經濟》, 1997年《經濟研究》第5期;
《高負債發展模式的金融風險》,1998年《經濟研究》第5期;
《債轉股的流程機理及其運行風險》,2000年《經濟研究》第1期;
《建立國有企業出資人制度的原由和框架》,2002年《中國工業經濟》第11期。
《總需求不足的深層梗阻及擴張途徑》,1999年《經濟研究》第1期。
《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分析及其政策含義》,2001《經濟研究》年第3期。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運行與增長中的作用機理》,2002年《經濟研究》第4期。
《為什麼要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0年《管理世界》第1期。
《企業體製成本論》,1998年《管理世界》第5期。
《土地制度供給與需求的衝突與改革的框架設計》,2003年《管理世界》第4期;
在全國一流經濟學刊物《經濟研究》上發表有“中國特殊的低效率通貨膨脹”、“國有企業對銀行的債務危機及其解決思路”、“改革面臨重大轉折:從國家借貸經濟轉向社會資本經濟”、“高負債發展模式的金融風險”、“總需求不足的深層梗阻及其擴張途徑”、“債轉股的流程機理和運行風險”、“西部大開發的經濟學思考”、“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及其反向的政策義“、“中小企業在經濟運行和增長中的作用機理“等10多篇論文。另在《管理世界》 、 《財貿經濟》 、 《中國工業經濟》 、 《人民日報》 、 《光明日報》 、 《經濟日報》各類報刊和內參上發表700多篇論文。在《中央黨校內參》 、《人民日報內參》 、《中國社科院要報》等發表的一些內參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的重視。
近年來就國家整體負債、公平與效率、政府各部門收費、財政體制、官民供養比、水電開發、中國增長的危機等方面發表的文章,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人物著作
周天勇
周天勇
在上海三聯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等出版的有:
《勞動與經濟增長》 (專著)
《效率與供給經濟學》 (專著)
《金融風險與資本社會化》 (專著)
《中國經濟命運與前景的深層次思考》 (專著)
《新發展經濟學》 (主筆)
《高級發展經濟學》 研究生用教材(主筆)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 (主持並主編)
《國有企業改革攻堅》 (兩人合著)
《現代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模式》 主持並主編
《走出決策的經濟誤區》 專著
《走出發展的體制障礙》 專著
《城市發展戰略:研究與制定》 主持並主編
《現代公共財政學》 兩人合編
《中國:經濟運行與結構轉換》 專著
《替納稅人管好錢袋子》 專著
《住房是個大問題》 三人合著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三十年》中文及英文版 主持並主編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報告》 主持並主編
《中國向何處去》 專著
《中國夢與中國道路》 專著

教學成就

主講課程
《經濟形勢與宏觀調控》
《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
《如何發展城市和縣域經濟》
《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的對策》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
《中國財政與稅收體制改革》
《中國土地制度改革》
《中美經濟系及其戰略》
《創業帶動就業》
《小企業發展戰略、體制和政策》
《收入分配與共同富裕》
《理順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思路、改革和對策》
《中國21世紀國際戰略》
《世界產業結構調整與中國產業發展戰略》

社會任職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社會活動


發展中國論壇(CDF)副主席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
北京市仲裁委員會副主任
東北財經大學北京校友會執行會長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未利用土地研究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城市研究所所長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科技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價格諮詢專家
國土資源部可持續發展戰略課題指導專家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