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胸鸚鵡華南亞種

緋胸鸚鵡華南亞種

緋胸鸚鵡華南亞種(學名:Psittacula alexandri fasciata)是緋胸鸚鵡的亞種之一,體長約33厘米,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色艷麗、上綠下紅,有長長的楔狀尾,十分漂亮。

形態特徵


緋胸鸚鵡華南亞種
緋胸鸚鵡華南亞種
緋胸鸚鵡華南亞種是緋胸鸚鵡的亞種之一,體長約33厘米,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色艷麗、上綠下紅,有長長的楔狀尾,十分漂亮。雄鳥上嘴紅、下嘴褐色,頭頂藍灰色,額基至兩眼有一條黑紋,下嘴基部至頸兩側有寬闊黑帶,眼圍圍綠色,喉和胸紅色。雌鳥上、下嘴均為黑褐色,喉和胸橙紅色。該亞種成鳥類似指名亞種,但藍灰色的頭部不一樣,深粉紅色的胸部瀰漫著丁香藍色,上頜骨紅色,下頜棕黑色。雌鳥胸部缺少丁香色,頭頸的綠色延伸到后枕和脖子兩側,灰頭藍色少,鳥喙黑色。

生活習性


棲息在山地密林、山麓闊葉林,地點較為固定。常10餘只在林間群飛爭鳴,聲音喧噪,飛行迅速,直線飛翔。覓食時飛至河谷、田壩和居民點附近,啄食玉米、稻穀及野生植物的種子和嫩芽等。夜間與八哥、烏鴉等鳥混棲於樹上。食物包括大麥、玉米、農產水果、種子、嫩芽、漿果等,可能還會食用一些昆蟲。

繁殖方式


繁殖期3~5月。通常營巢於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常綠闊葉林中,巢多築在天然樹洞中。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大小為27~33mm×23~29mm。雌鳥孵卵,孵化期28天。雛鳥晚成性,大約經過親鳥50天的餵養才能飛翔。

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中國西藏(米林、朗縣)、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廣西(西部、南部)和海南。

亞種分化


是緋胸鸚鵡的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