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凌雲

銅仁城的一大奇觀

文筆凌雲是銅仁城的一大奇觀。每當旭日東升,朝霞偶爾掩映在山巔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紙一樣絢麗多彩。

景點概況


文筆凌雲
文筆凌雲
文筆峰在銅仁城南的對岸,其峰高插入雲端,陡峭如削。每當旭日東升,朝霞偶爾掩映在山巔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紙一樣絢麗多彩,不愧為銅仁城的一大奇觀。如櫞巨筆在五彩天幕揮灑潑墨,其景不愧為銅仁一大奇觀。

景點簡介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筆峰不高,又沒有神仙光顧,為什麼也會出名呢?說起文筆峰,每一個銅仁人都和它有一個難以忘懷的美麗故事。人家說爬山,有真爬和假爬。去梵凈山,那是真爬;登文筆峰呢,用爬這個字眼確實有點過分,因為根本用不到手,只要順著石階而行,悠哉游哉走上去,有一個多小時就夠了。每一年,這裡都會舉行各種登山比賽,據說,最快的10分鐘就爬上去了,他用沒用手爬就不知道了。如果遊客當中有登山高手,不妨清早到這裡和晨練的人一起來刷新這個登山紀錄。 “拔地參天起一峰,臨江秀插玉芙蓉。徐行不記山深淺,到此乾坤一覽中。”這是詩詞名家蕭錫義先生寫的《登銅仁文筆峰》。有喜歡寫詩、寫散文的朋友,你們也要多寫一寫我的家鄉,多寫一寫美麗的文筆峰。

文筆洞


文筆洞回龍寺,信佛的人,當然要去進去拜一拜;不信佛的,可以看看那裡的石刻。別看回龍寺外面的建築修得多宏大,其實核心部分還是文筆洞。這是一個天然石洞,在文筆峰的山腰上,縱深有20餘米,供奉一前一後兩尊佛像。文筆洞石刻很多。上面這一方是民國駐銅仁陸軍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所寫的“天馬橫空”;中間的是民國駐銅仁滇軍文澤民所書“精神”;下面這一方是“別有洞天”。題款的人好像已經看不清了,有心的遊客可以看看,你可以客串一下考古專家。繼續往裡邊走,石刻更多,這一方石刻“憶鄧將軍”,是著名教育家周邦道先生所寫。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督學周邦道先生率領來自華北、中南、華東等20多個省市460多所學校的1000多名流亡學生,經過艱難跋涉,來到銅仁籌建“國立三中”,直屬國民政府,歷時八年。他為抗戰時期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周邦道要回憶懷想的“鄧將軍”,指的是常常到此把酒吟詩的一位明朝總兵。這個駐銅仁的貴州總兵名叫鄧鍾,他在洞內也有石刻。遊玩文筆洞,真的繞不開這個鄧將軍。因為是他首先在這裡供奉觀音像,修建亭台,並起名叫:青蓮界。之後,這裡才逐漸成為風景點的。

步道


文筆峰海拔500米,山上有七個深洞。專業人員曾下洞深達160米未見底。雖然用的繩索有手臂一樣粗,但因為洞內縱橫交叉,狹窄濕滑,還是沒有真正探明“無底洞”的真面目。據地質專家稱,洞內深不可測,而且連通暗河。這也跟當地的傳說相一致。傳說古時曾有人冒險進入洞底,裡面的山老鼠比家貓還大,非常嚇人。在暗河邊上,還可隱約聽到行船插篙的聲音,這條暗河應該是和錦江相連。回頭看看東邊,那裡有兩座像金字塔一樣的山峰,它們是天乙峰和太乙峰。其實,古代的時候,對面的山峰才叫文筆峰。銅江十二景之一的“文筆凌雲”就是指的那裡。每當旭日東升,朝霞掩映在山巔之上,天空就像五色紙一樣絢麗多彩。把山峰比喻成一支如櫞巨筆在五彩紙上揮灑潑墨,真是美景如畫。而我們現在登臨的山峰,原來叫天乙峰,為什麼兩座山的名字竟然對換了呢?這個疑問,把清朝一個翰林院編修也搞糊塗了,他在其主編的道光《銅仁府志》中指出:銅仁人把天乙搞到太乙的位置,搞錯了啦。後來,經過有關專家考證,古人是故意把方位處於西邊的天乙峰來代替處於東南方的山峰。因為天乙峰在八卦中屬於兌,意思是沼澤,用它來克制原來山上的火星岩(也稱紅岩坡),避免城中發生火災。所以,明朝正德年間,新鎮道參議蔡潮故意在文筆峰題字“天乙峰”,使用的正是厭勝術來壓制火災。這是古人從風水的角度考慮的,現在的人們已經習慣互換的名字了。

文筆塔


清朝光緒年間,知府在山頂附近修建了一座高塔,當時叫“凌雲塔”,塔高12米分7級,底座直徑5米,為六稜錐體形,由石料砌成。因為是封閉的,所以不能登塔遠眺。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日軍18架戰機空襲銅仁,當時因為天氣陰沉,雲霧遮蔽,敵人對文筆塔這個龐然大物難以辨認,誤以為是大炮,便不敢飛臨城市上空投彈,愴惶跑掉了。所以,文筆塔也成了護城之神。可惜,文革中,文筆塔被野蠻炸毀。現在,這座文筆塔,是2003年重新建成的。為了方便遊人登高遠眺,塔身進行了改進,登上寶塔,就可以盡收美景。作為銅仁城的地標,無論舊貌是否換了換新顏,文筆峰仍如母親般,守候這這方水土,這方人。登上銅仁城區的最高點,我們極目遠眺,山城如詩,江城如畫,爬山的疲勞頓時煙消雲散,心情將達到極度的澄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