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
心裡活動
任何關係,假如要維持在一個親密的狀態,都需要彼此關注,但是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被忽視的事實,也常常不小心忽視別人。
目錄
無視別人和被人無視
任何關係,假如要維持在一個親密的狀態,都需要彼此關注,但是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被忽視的事實,也常常不小心忽視別人。這對於多數人來說的確很正常,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很容易忽視別人,或者被人忽視呢?中國心理健康網為你解答!
自戀的人比一般人容易忽視別人也被人忽視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我們每個人在嬰兒初期都是自戀的,他稱為“原發性自戀(primary narcissitc)”,此時嬰兒們處於自閉的狀態,將所有的力比多(即生命力)都投向了自己,隨著心理的發展,我們的心理結構(即“自體”,英文為self)逐漸複雜化,力比多投向外在客體,期初是母親的乳房,後來是母親,隨著我們心理的發展,客體也不再只是母親,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人,這些客體,他們使我們看到自己,或者我們從他們身上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他們就是在某方面吸引我們。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當一個人在與客體的關係中受挫,力比多就可能從與客體的關係撤回到對自體的投注,可能在嬰兒期后重新產生自戀。
不論是嬰兒期的原發性自戀,還是嬰兒期后的繼發性自戀,其實都有著脆弱、不成熟的特點。
不成熟的自體,稱為“脆弱的自體”。做個比喻,如果自體象徵為一隻球的話,那麼,脆弱自體相當於這樣一種球體:它的整體體積比較小(象徵個人能量水平低下),緻密度很小,內部組織成分的聯結比較鬆散(象徵個人的功能區塊橫向聯繫有缺損),面向外部壓力或內部擾亂時,容易出現崩潰跡象。
當一個人的自體發展水平(包括能量水平和緻密性)較低時,為了保全脆弱的自體,注意力功能就非常有可能受到極大影響,尤其是內部和外部的變化和刺激同時出現時,很容易會有顧此失彼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事人必然會有意無意地選擇性注意,忽略一些在自體看來無力顧及的現象。忽略別人的結果,就這樣產生了。儘管這也是一種不健全自體本能的自我保護策略,實在無法完全加以避免。
反之,一個人的自體發展水平較高時,也就比較能夠兼顧自身與環境以及相互作用。這種情況下,出現忽略他人的可能性就下降了。不過,作為這樣的成熟的自體,倒是可能會被一些自體發展水平較低的人在特定情境下忽略,哪怕這一發展水平較高的自體在情境中表現很優越,也還是如此,因為較不成熟的那一方無暇顧及。
作為擁有不成熟自體的個體,表現更不如擁有成熟自體的個體優越,正因這樣的個體本身的功能缺失,也較容易被另外一些較為功利的人,或是不太肯花精力進行情感交流的人所忽略,因為他們在外人眼裡,既沒有那麼有價值,也太過封閉,不夠好相處。很多時候也不只是太過封閉而已,自戀者由於自體不成熟,脆弱不穩定,因此容易失控,在行為及語言上對他人表現出攻擊性,俗稱“一戳就爆”。因此,惹不起也是不好相處的一個方面。
換言之,當我們的自體處於不成熟的、脆弱的階段,我們就容易忽視他人,也被他人忽視。
但即使我們擁有成熟的自體,也依舊可能會被忽視,也依舊可能忽視別人,但卻比自體不成熟的人好很多。
什麼情況下,人們最容易忽視別人,也最容易感到被忽視?
如果兩個主體之間的關係大體上是疏離的話,那麼,相互忽略就在所必然了;在這一情形下,如果有一方對另一方比較關注的話,被關注的一方很可能會引發很不舒服的情感反應,並易於引致行為上的排斥。對他們而言,穩定而平衡的狀態,或許就是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水,邊界清晰性有餘而通透性不足,甚至極差,壁壘森嚴。
相反地,如果兩個主體之間的關係是很緊密的,加上很親密的話,就是哪怕一時一刻地不關注,也會覺得不恰當,激起一些虧歉、負疚等感受。被對方所關注,則覺得溫暖、充電、有力量。被忽略時則會出現失落、窘迫、困擾的體驗。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太容易出現相互忽視的情形了。
然而最微妙的情形,莫過於一方內心中對關係的認定,與另一方差異非常大。這種情況下,雙方對關係的預期非常不同。它導致了交流與交往中的許多信息失真、誤解、扭曲等問題,甚至在嚴重的情況下,引發強度不同的衝突。當一方非常關注另一方,而沒有得到對方至少對等的關切,處於被忽略的狀態下時,被忽視者也就會激起極為不爽的體驗,從憂傷、不滿直到憤恨皆有可能。
“我還以為你很在意我的,哪知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啊。我豈非一直自戀,或者被蒙蔽了?或者,你有意無意欺騙我?”
“我一直關注著你;我鬱悶在你那邊我這樣的關注,居然是沒有意義的。這讓我很抓狂。”
“原來你一直記著我前邊說的話,耿耿於懷啊。我早就放下了。這可真不妙。你為何不早說呢?”
“我還以為我和你都不那麼在乎彼此的,沒想到你那麼正兒八經地把我的話當回事;這麼一來,我也覺得不爽。難道我看走了眼?”
“在我看來,你本來就可有可無,你居然還這麼自戀,振振有辭,真是匪夷所思!”
“我根本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我忽略了你,只是讓我自己舒服點,從未想過要傷害你啊。”
“你那麼盯著我看作啥?我需要你這樣的假惺惺的愛嗎?”
所以說,有自知之明最重要。如今由於微博、人人等自媒體的興起,不少人因為無人關注而自詡為“小透明”,恐怕是過於自戀了,因為原本就過高地期許了自己的價值,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被關注的熱度,常常活在被關注的假想中無可自拔,自然就產生了落差,感到懊惱失望。
其他人或其他因素的影響
好比說,那些看到了與自己關係緊密者已經忽略了某一個體的人,也會傾向於與之共謀,一起忽略已經被先前忽略的個體。只有如此,其內心才會有平衡(我不能得罪我的盟友,——如果我重視我的盟友忽略的人,就等於是倒戈、背叛了友誼。)多邊關係中,由於存在複雜的人際動力,這樣的忽略經常發生,假如身在其中而不去忽略,便可能會認知失調。
另外,相對客觀的一些環境因素,比如,雜訊干擾、當事人在交往時處於難以集中注意力的疲憊狀態、背景性壓力水平過高、人際場中有許多人的發言顯得虛空或冗長等,也會讓人想要忽略他人,或者導致一些人被忽略。
這些與環境維度相關的因素林林總總,極難盡述。情境因素相關的問題就是情境識別。因情境識別失當,導致對情境中的某些個體的忽略,是很常見的人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