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振

桓振

桓振(?-405年),字道全,東晉末年名將,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人。征西大將軍桓豁之孫,冠軍將軍桓石虔之子,桓楚武悼帝桓玄從子,有其父風,果銳敢斗,但暴橫無行。桓玄敗死後作為其繼任者繼續領導桓楚的餘黨對抗東晉,終因兵敗戰死。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兇橫而不被重用
桓玄任荊州刺史時,桓振曾任為揚武將軍、淮南太守,后又遷任江夏相。但任內就因為以兇橫而被黜免。正因為桓振不修行檢,故桓玄後來雖然掌政甚至篡位,重用桓氏子弟時都沒有任用桓振。
替叔父對抗東晉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等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西逃,終在入蜀時被殺。當時荊州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亦為晉軍所佔,桓振就藏匿於華容浦(今湖北監利縣北)。駐軍巴陵(今湖南嶽陽)的桓玄舊將王稚徽派人向桓振假稱桓歆已攻陷建康、馮稚已奪取尋陽,率軍西追桓玄的劉毅亦在敗退。桓振聞訊大喜,聚眾黨數十人襲擊江陵,而當時劉毅等又確因以為大局已定,大軍久久都未到江陵,在桓謙也率眾響應下,桓振順利攻下江陵。
桓振入城后先殺投晉的荊州別駕王康產及南郡太守王騰之,又到晉安帝所在的南郡府,騎著馬,揮著武器直入安帝階下,得知桓玄之子桓升已死後大怒,更想殺晉安帝,只在桓謙苦求下才放棄此念頭,並由桓謙等奉還國璽給安帝。不過桓振將心腹都安置在晉安帝身邊,又自任為都督八州諸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又為桓玄舉哀,上“武悼皇帝”謚號。
和東晉朝廷的周旋
桓振雖然佔有江陵,不過桓氏殘餘勢力僅維持在荊州一帶,桓振亦感嘆:“公(桓玄)當日不任用我,導此這個下場。假若公還在,我當前鋒,天下就大定了。現在只佔有江陵,哪裡是歸處呀?”於是縱情酒色,又肆意誅殺,殘害不少人。同年劉毅攻滅王稚徽,何無忌等又於馬頭(今湖北公安縣東北)擊敗桓謙,於是乘勢進攻江陵。桓振在靈溪與何無忌作戰,大敗對方,令晉軍退還尋陽(今江西九江市)。
義熙元年(405年)正月,南陽太守魯宗之起兵進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桓振所任命的雍州刺史桓蔚出走江陵。不久劉毅等兵臨馬頭,桓振挾持著晉安帝到江津(今湖北江陵南),派使者要求東晉割讓荊、江二州,以換取晉安帝,但為劉毅所拒絕。兩日後魯宗之擊敗桓振部將溫楷,進屯江陵城北十多裡外的紀南城。桓振於是留桓謙等守江陵,自率軍隊進攻魯宗之。桓振雖然大敗魯宗之,但江陵卻遭劉毅攻佔,桓振回軍時看見江陵城中起火,自知江陵已陷落,部眾都潰散,於是唯有逃到涢川。
桓氏勇將的戰死
同年三月,桓振自鄖城(今湖北安陸)進攻江陵,荊州刺史司馬休之戰敗出逃,桓振於是再次攻陷江陵,並自稱荊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懷肅因而領兵進攻桓振,並與桓振於沙橋(今湖北江陵西)大戰。桓振兵力雖少,但士兵們都奮力作戰,桓振勇冠三軍,每次交戰都怒目進擊,沒有人敢阻擋他。劉毅亦派了廣武將唐興協助劉懷肅,當時桓振酒醉且受了箭傷,於是唐興成功收服江陵,而桓振這位桓家勇將也戰死於沙場。死於唐興之手。

人物軼事


荊州反攻

劉裕京口起兵滅桓玄后
就在桓玄離開江陵的第二天,即五月二十五日,留在城內的荊州別駕王康產與南郡太守王騰之找到安帝司馬德宗,共同擁戴他重新複位,楚國的新都在桓玄死的前一天已改換成了晉朝的旗號!
第二天,桓玄被殺,桓升被押回江陵受刑,毛修之因除桓玄有功,升任驍騎將軍。五月二十八日,江陵的晉朝臨時政府宣布天下大赦,除桓家人外,所有被“脅迫”參加了桓楚偽政權的各級官員一律赦免。同時將桓玄的人頭送給正在西進的劉毅軍,劉毅將它驗明正身後送往建康,懸掛在朱雀橋上示眾。劉裕在京口起兵時信口編造的謊話,三個月後變成了現實。
正所謂呼啦啦似大廈傾啊!荊州各地紛紛反正歸晉,幾個不在赦免之列的桓家人四處逃匿,侍中、衛將軍桓謙藏到了沮中一帶,桓玄的堂侄,揚武將軍桓振則逃到了華容浦(今湖北監利縣北,即當年曹操在赤壁敗北后,逃亡所經的華容道)。已歷三世的荊州桓家勢力,似乎已滅亡在即。此時,誰能料到情勢又在短期內又會發生的驟變呢?
劉毅等人在崢嶸洲取勝后,就認為大局已定,不久又收到桓玄的人頭,鬥志更加鬆懈下來。正好,又趕上氣候變化,崢嶸洲交戰時的東風不吹了,改成刮西風,而且一連颳了好幾天,使船隻西上比較困難。於是以劉毅為首的西征軍諸將乾脆止船不走,只停留在當地擺酒慶功,等待順風。這樣,一直到桓玄死後第十天,西征軍仍未到達江陵。
這時,躲藏在華容浦的桓振接到桓家舊將王稚徽的一封密信,密信中內容是一份徹頭徹尾的假情報:桓歆和楊秋的部隊已經攻克京口(實際上桓歆與楊秋早讓魏詠之與諸葛長民他們擺平了),將軍馮稚已經收復尋陽(相對來說,這條最靠譜,楚將馮稚、劉統曾乘劉毅主力西進的機會,襲占尋陽,但隨後已被劉裕從母之子劉懷肅擊敗),劉毅等各路叛軍都在潰退(這條不值一駁)!桓振得此消息,大喜。
以桓振的智商,倒不見得會看不出這是一份假情報,但他手下馬上要散夥的幾十號人太需要這樣一劑強心針了!桓振立即抓住雞毛當令箭,鼓動下屬們:機不可失,要乘“勝”反攻!帶上這幾十號人,桓振就敢奔襲江陵,其勇氣比劉寄奴也不遜多少啊!他沿途招集楚軍散兵,走到江陵城下時,已擴大到二百多人,而桓謙聽到此消息,忙集結人手,趕來與桓振會師。同時,從枚回洲死裡逃生的卞范之也趕來會合。
城外桓家軍人雖少,但城內的晉軍也是少得可憐,劉毅的遲遲不到,使江陵如同空城。閏五月三日,桓振攻陷江陵,立即將城內主政的王康產、王騰之兩大臣處死,然後騎馬持矛,直奔安帝司馬德宗的行宮。見到白痴皇帝,桓振厲聲喝問:“桓升現在在哪兒?”當得知那個可愛的小堂弟已經被斬首時,桓振怒不可扼,大聲質問司馬德宗:“我們桓家有什麼地方對不起晉朝?竟遭受如此屠戮!”
這個問題問得挺有趣的,桓家把晉朝天下都篡奪了,還問有什麼地方對不起晉朝。不過司馬德宗不知道回答,別人也不敢如此回答。安帝的弟弟司馬德文辯解說:“殺桓升,怎麼可能是我們兄弟的意思呢?”都是王康產他們幹得啊!但桓振仍不依不饒,一定要殺掉傻皇帝,幸虧桓謙趕到,竭力勸阻,司馬兄弟才逃得一命。在政治上,桓謙畢竟要比桓振高明一些,知道此時的司馬德宗是殺不得的。
閏五月六日,桓振正式宣布桓玄已經“駕崩”,並追謚為“悼武皇帝”(是不是有點眼熟,他的謚號與冉天王相同,只是頭銜更高)。七日,桓謙將玉璽還給司馬德宗,並率百官朝見,承認晉朝復辟,以打擊東軍討逆的口實。然後,晉朝江陵政府任命桓謙為侍中,衛將軍,江、豫二州刺史,主持政務;桓振為都督八郡諸軍事、荊州刺史,主持軍務。面對全新事態,荊州各郡也跟著風向換旗子,數日之間,桓家又出人意料地奪回了荊州的控制權。
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位新上任的荊州刺史。桓振,字道全,其祖父是桓溫之弟桓豁,父親是桓家有名的猛將桓石虔。桓振頗有父風,同樣驍勇過人,其果敢善戰為此時桓氏宗族第一人。但他從小就兇狠暴虐,橫行霸道,名聲很差(大概與石虎類似),因而桓玄很看不起這個侄子,從未給予他重任。後來,桓振曾感慨說:“叔父不肯早點用我,才落得今天的結局。如果叔父尚在,以我為先鋒,那麼平定天下也不是難事!如今只剩下我一個人(隨口就把輩分比他高,官比他大的桓謙華麗地無視掉了,可見其人的傲氣),不知將死在何地?”

作戰經過

麻痹大意的劉毅等西征將領等聽說桓氏重奪江陵,已經煮熟的鴨子竟然又飛了,才開始發起新的攻擊。劉毅首先攻克巴陵(今湖南嶽陽),將散布虛假消息的桓氏舊將王稚徽斬殺。隨後,何無忌、劉道規二將在馬頭(今湖北**西北)打敗桓謙,在龍泉(地處江陵之北)打敗桓蔚。西征軍連戰連勝,何無忌不由產生了輕敵之心,決心不等劉毅到達,便直取江陵。只苦了荊州各郡的太守,早知如此,旗子不該換這麼快的……
桓振不愧桓家最後一員名將,並沒被前線的節節失利所嚇住,仍在冷靜地捕捉戰機(這點正是桓玄最欠缺的,他總是一見前線不利就驚慌失措)。他估計到西征軍屢勝而驕,而且本就不很多的兵力又暫時分散,知道機會來了。於是桓振出城,在江陵城西的靈溪主動出擊何無忌軍,同時讓老將馮該設伏於附近楊樹林中。一經交戰,桓振詐敗誘敵,何無忌因為屢勝未加防備,貿然追擊,中伏大敗,被斬首千餘人。這樣,自劉裕京口起兵以來,桓家的荊州軍終於贏得了對北府軍第一次像樣的勝利。
畢竟是在桓家勢力樹大根深的荊州,桓振取勝后,荊州軍聲勢大振,劉毅與何無忌、劉道規雖然合兵一處,也感到暫時無力繼續進攻,便收兵撤回尋陽,同時上書請罪。不久,建康朝廷的處理決定下來了:因劉毅是主帥,故承擔主要責任,免除剛剛擔任沒幾天的青州刺史一職,而且沒過幾天,這個職位就讓劉裕給兼任了。這次戰敗的主要責任人明明是何無忌,可最重的板子卻落到劉毅頭上,二劉之間隱含的矛盾繼續加深。
桓振打退劉毅的西征軍后,接著又打敗了東進的益州軍,斬益州將領柳約之,桓家在荊州的統治暫時又穩定下來,但在其它地方,桓家就沒這樣的好運氣了。六月,毛璩攻克漢中,斬梁州刺史桓希(看來就算當初桓玄沒有改變主意,真去了漢中,好日子也不會長久),梁州喪失。
更糟的是,建康方面當然不可能對桓家重據荊州無動於衷,更何況此時晉朝的兩個政府中,建康政府已明顯強於江陵政府,只要略假時日,劉裕所能動員的軍隊很快就會在實力上壓倒桓家軍。
“好心”的劉寄奴沒讓桓振等太久。幾個月後,建康新政府對桓家的第二次討伐開始了。鑒於桓振的確有兩把刷子,並不太好對付,劉裕採用了類似於當年漢高祖破項羽的戰略,兵分兩路。主攻的方向仍以劉毅為主帥,在得到劉敬宣的增援后,沿長江西上,連克魯山城(今湖北武漢市漢陽區)、偃月壘(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西南)、巴陵,打敗桓家老將馮該;助攻方向由南陽太守魯宗之指揮,南下進攻襄陽,還沒怎麼打,桓家的雍州刺史桓蔚便倉皇棄城逃回江陵。如此,劉毅與魯宗之兩軍,南北呼應,夾擊荊州。
桓振在江陵一琢磨,兩相比較,當然是劉毅的威脅更大。於是他於元興四年(公元405年)正月七日從江陵出發,挾持著安帝司馬德宗,出江津(今湖北沙市東南),進攻劉毅。劉毅一見桓振出來了,便命全軍扼守馬頭(今湖北**西北),堅壁以待,就是不與他交戰。這個戰略的妙處就在此:反正現在桓家就桓振一個人能打,但你總不會分身法,要對付南邊就顧不了北邊,反之同樣。所以,桓振,你認栽吧,就不和你打,玩死你!
果然,北面的魯宗之乘桓振南出的機會,大敗桓家軍將領溫楷,推進到紀南(地處江陵西北,即古楚國的都城郢),而桓振面對劉毅,卻求戰不得。無奈之下,桓振派人去見劉毅,提出和談條件:桓家可以把皇帝送回建康,但要求停戰,同時讓桓家保有荊、江二州的地盤。怎麼,想求和?我們可很願意打下去。劉毅二話沒說,一口回絕。桓振氣得跳腳,可又拿劉毅沒有辦法,而魯宗之在桓家後院放的火已到非救不可的時候了。桓振只好收兵,然後命桓謙、馮該防守江陵,自率大軍北上進攻魯宗之。
劉毅等得就是這個機會,桓振一走遠,劉毅立即揮軍出擊,大敗馮該於豫章口(江陵東南),守城的桓謙已經嚇破了膽,慌忙和桓蔚、桓怡等桓家兄弟,以及何澹之、溫楷等敗將一起棄城出逃,桓家大本營江陵被攻克。皇帝司馬德宗和琅琊王司馬德文兄弟,也總算擺脫了桓家的控制,被西征軍解救出來(只是司馬德文等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出狼窩的代價,是進虎口)。
再說桓振到底厲害,他揮軍北擊,大敗猝不及防的魯宗之。但他知道強敵在後,不敢窮追,得勝后連忙收兵回江陵,誰知還是晚了一步。到達江陵城北不遠處時,桓振的士兵看到城頭火光衝天,知道江陵已經淪陷,各自的妻兒老小多在城中,剎時鬥志盡泄。而且這次江陵失守與上一回不同,上次江陵城幾乎就沒什麼守兵,而此時城中都是很難對付的北府兵了!桓振軍軍心開始瓦解,先是出現一兩個逃兵,潰逃馬上像急性傳染病,越來越多,迅速擴散到全軍,桓振縱然聲嘶力竭地喝斥,但也無法制止,桓家軍終於拋下兵器旗幟,一鬨而散!

英雄末路

這次戰敗之後,桓家軍主力盡失,殘存的幾個主要人物此後天南地北,生死茫茫:
桓玄的老臣卞范之,在江陵被攻陷時,不知是因為出逃不及時,還是他對現實感到絕望,已經不願意再逃,被克城的劉毅軍俘虜,立即被斬首;
老將馮該,在石城(今湖北鍾祥)被劉懷肅逮捕,就地處決;
曾是前秦太子的苻宏,帶著少數殘兵在各地流躥,五個月後被劉毅、劉道規等消滅;
不服輸的桓振,在湖北打了兩個月的游擊,竟然乘著晉軍防備鬆懈的機會,奇襲南郡,趕走新上任的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再次奪回江陵!但他手下已經沒幾個兵了,很快,劉懷肅和劉毅的軍隊先後殺到,與桓振戰於江陵之北的沙橋。
註定了必敗的沙橋戰場上,桓家這員最後的猛將與部下痛飲絕命酒後,拚死一戰。桓振瞪著眼睛,奮力突擊,幾乎無人能擋!然而大勢已去,他身邊的人很快死光,桓振畢竟沒有劉裕的運氣,他在身中數箭之後,被劉毅的部將唐興斬殺。桓振曾嘆息自己不知身死何處,現在,知道答案了……
此後,未逃走的桓家族人基本上被殺光,只有桓胤一人因是桓沖的長孫,朝廷特別加恩赦免。不過好景不長,兩年後,桓胤被捲入子虛烏有的謀反案,被殺;
只有從江陵出逃的桓謙等人,幾經輾轉,后投奔後秦,被好客的後秦主姚興收留,得到暫時的安全。譙國桓氏,這個曾在東晉影響力極大的名門,從此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台。

家庭成員


祖父:桓豁,官至征西大將軍。
父親:桓石虔,官至冠軍將軍追贈右將軍。
從父:桓玄,東晉末期名將,權臣。

史書記載


《晉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