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長腳鷸

鴴形目反嘴鷸科動物

黑翅長腳鷸(學名:Himantopushimantopus),是反嘴鷸科長腳鷸屬的一種鳥類,共有4個亞種。是一種修長的黑白色涉禽。體長約37厘米。特徵為細長的嘴黑色,兩翼黑,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頸背具黑色斑塊。幼鳥褐色較濃,頭頂及頸背沾灰。

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也出現於河流淺灘、水稻田、魚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鹽水水塘和沼澤地帶。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在淺水中或沼澤地上活動,主要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環節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卵4枚。繁殖於歐洲東南部、塔吉克和中亞國家,越冬於非洲和東南亞,偶爾到日本。

形態特徵


黑翅長腳鷸
黑翅長腳鷸
黑翅長腳鷸夏羽雄鳥額白色,頭頂至後頸黑色,或白色而雜以黑色。翕、肩、背和翅上覆羽也為黑色,且富有綠色金屬光澤。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色,微具綠色金屬光澤,飛羽內側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外側尾羽近白色;額、前頭、兩頰自眼下緣、前頸、頸側、胸和其餘下體概為白色。腋羽也為白色,但飛羽下面黑色。雌鳥和雄鳥基本相似,但整個頭、頸全為白色。上背、肩和三級飛羽褐色。冬羽和雌鳥夏羽相似,頭頸均為白色,頭頂至後頸有時綴有灰色。虹膜紅色,嘴細而尖,黑色。腳細長,血紅色。
幼鳥和冬羽相似,但頭頂至後頸為灰色或黑色,不為白色。翕、肩和三級飛羽褐色,具皮黃色或暗紅皮黃色羽緣和暗褐色亞端斑。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具白色尖端。
大小量度:體重♂166-200克,♀146-190克;體長♂351-401毫米,♀293-370毫米;嘴峰♂61-68毫米;♀59-70毫米;翅♂220-255毫米,♀211-233毫米;尾♂70-87毫米,♀72-88毫米;跗蹠♂117-132毫米,♀100-126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黑翅長腳鷸
黑翅長腳鷸
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也出現於河流淺灘、水稻田、魚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鹽水水塘和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黑翅長腳鷸春季於4月初至5月初遷來中國北方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離開北方繁殖地往南遷徙。常成群遷徙。
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在淺水中或沼澤地上活動,非緊殖蝴也常集成較大的群。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覓食。行走緩慢,步履穩健、輕盈,姿態優美,但奔跑和在有風時顯得笨拙。性膽小而機警,當有干擾者接近時,常不斷點頭示威,然後飛走。起飛容易,飛行也較快。
主要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環節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常在水邊淺水處、小水塘和沼澤地帶,以及水邊泥地上覓食。常常單獨或成對覓食,偶爾也見成鬆散的小群覓食。覓食方式主要是邊走邊在地面或水面啄食。或通過疾速奔跑追捕食物。有時也將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有時甚至進到齊腹深的水中將頭也浸入水中覓食。

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南、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柬埔寨、喀麥隆、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茲別克、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剛果、丹麥、愛沙尼亞、芬蘭、直布羅陀、冰島、愛爾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盧森堡、馬爾地夫、挪威、塞席爾、瑞典、美國喬治亞州。
在中國繁殖於新疆、青海、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省,遷徙期間經過中國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四川、雲南、西藏、江蘇、福建、廣東、香港和台灣。部分留在廣東、香港和台灣越冬。
黑翅長腳鷸分布圖
黑翅長腳鷸分布圖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開闊的湖邊沼澤、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淺灘及沼澤地上。常成群在一起營巢。有時也與其它水禽混群營巢。巢呈碟狀。主要以蘆葦莖、葉和雜草構成;巢外徑21-23厘米,內徑10-12厘米,高4-5厘米,深2-3厘米。每窩產卵4枚,偶爾3枚。顏色為黃綠色或橄欖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卵的形狀為梨形或卵圓形,大小為41-47×29-33毫米,重22克左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間如遇干擾,巢區所有親鳥均群起飛到干擾者頭頂上空盤旋、鳴叫,時飛時落,引誘干擾者離開。孵化期16-18天。

亞種分化


黑翅長腳鷸(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黑翅長腳鷸指名亞種Himantopushimantopushimantopus
2黑翅長腳鷸夏威夷亞種Himantopushimantopusknudseni
3黑翅長腳鷸南太平洋亞種Himantopushimantopusleucocephalus
4黑翅長腳鷸南美亞種Himantopushimantopusmelanurus

保護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