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業大學
首批進入211工程的國家重點大學之一
吉林工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首批進入211工程的國家重點大學之一。其前身是建校於1954年的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曾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是新中國第一所培養汽車、拖拉機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學府。1958年更名為吉林工業大學,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8年重歸教育部直屬,是一所以汽車和農機為優勢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結合的多學科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汽車工業和機械工業培養高層次人才和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重要基地之一。
建校40年來,學校的整體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發展,由單科學院發展成為以車輛、農機、機械、交通和管理工程等為優勢和特色,以機電工科為主的工、管、理、文相結合的多學科配套的工業大學。
學校設有9個學院、6個系、2個學部。有40餘個本(專)科專業,31個碩士學科點,12個博士學科點,2個國家重點學科和3個博士后流動站。國家支柱產業----汽車的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我國首家“汽車車型開發中心”均設在該校。
2000年以後,原吉林工業大學合併入吉林大學,原吉林工業大學校址為吉林大學南嶺校區。
建校背景
新中國誕生后,經過3年經濟恢復整頓,開始了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為適應從戰爭轉到生產建設的需要,必須興辦教育,培養大量的各種專門人才。當時根據原蘇聯經驗,要建設一批單科性的工業院校。
1954年10月28日,中央教育部和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呈報告給政務院文教委員會的聯合報告指出:“由於今後汽車、拖拉機工業的發展,所需的技術幹部亦大量增加,因而維持目前名校的專業設置(華中工學院,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設有汽車及內燃機專業,1954年各校招生共為270人,拖拉機90人,內燃機180人),已經不能滿足國家日益發展的需要”。
根據上述理由,經中央高教部和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共同協商一致同意:於1955年將華中工學院的汽車及內燃機專業、交通大學及山東工學院的汽車專業調整出來加以合併,在長春成立汽車拖拉機學院”。於是吉林工業大學的前身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被國家正式批准成立了。
校史大事記
1954年9月,機械部與教育部、農機部決定在長春建立汽車拖拉機學院,任命時任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的饒斌為籌備委員會主任,籌備建校工作。建校考慮到三個原則:利於教學,節約投資和方便生活,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利用商專舊址建校。
1955年9月,經教育部及一機部商定,由交通大學(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前身)、華中工學院、山東工學院部分有關專業調整合併,建成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饒斌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從三校併入的師資共47名,其中教授7名(華中工學院5名,交通大學1名,山東工學院1名),副教授6名(華中工學院1名,交通大學3名,山東工學院2名),助教24名(華中工學院17名,交通大學5名,山東工學院2名)。
1955年9月26日,舉行開學典禮,宣告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正式誕生,隸屬於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
1957年,創辦《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學報》(1959年更名為《吉林工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2年更名為《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1958年,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下放由吉林省領導,並更名為吉林工業大學,同年9月成立人造石油專業。
1959年3月,人造石油專業合併到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
1960年8月,將採礦冶金系及所屬礦區開採,礦山機械,鋼鐵冶金3個專業的師生及設備移交給吉林省,作為建立吉林礦冶學院的基礎。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64所重點高等院校之一,被譽為“中國汽車農機工業人才的搖籃”。
1961年,開始正式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研究生12名,學制2年。其中拖拉機設計研究生班7名,機械製造工藝研究生班5名。聘請蘇聯專家擔任指導教師。
1962年,根據教育部(61)教人密發字第168號文件精神,撤銷了吉林工業大學新設的火箭結構強度與振動,火箭發動機設計與工藝兩個專業,原為此兩個專業培訓的20名教師移交給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從有關的民用專業中抽出20名教師給吉林工業大學。
1963年,吉林工業大學的排灌機械專業和排灌機械研究室等教學和科學研究機構從長春遷至江蘇鎮江,併入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直屬的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
1966年5月起,一直到1976年10月,在這長達10年之久的大動亂的日子裡,學校也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和破壞。文革后不久,學校內部自發成立了兩派群眾組織,“吉林工業大學革命造反大軍”(簡稱“工大造大”)和“吉林工業大學紅色造反大軍”(簡稱“工大紅造大”)。兩派矛盾加劇,武鬥逐漸升級。1967年5月1日,“工大紅造大”在長春地質學院禮堂退場時遭到了“工大造大”和“地院兵團”的圍攻。5月3日晚,還發生了有名的“五·三”事件。
1970年6月10日起,吉林工學院併入吉林工業大學,並再度劃歸吉林省領導。根據吉林省革命委員會發出的關於試辦班招生的通知精神。1970年,吉工大開辦試辦班,廢除考試製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的招生辦法,共招收在廠礦企業中具有5年左右工齡的工人和複員轉業軍人661名,學習3年,畢業后回生產工作崗位或由選送單位安排工作。
1977年,吉林工業大學恢復統一招生考試製度,同時把學制由3年改為4年。
1978年,在全國首批恢復招收了研究生,經國務院批准,對吉工大實行以第一機械工業部為主,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吉林省雙重領導。同年11月,吉林工學院重新分出,回原校址辦學,歸吉林省領導。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2年,創辦了一個新興專業——情報工程專業。隨後成立了情報工程系,建立了情報科學研究所。同時恢復函授招生。
1983年10月,學校第七次黨代會提出把學校辦成理、工、管相結合的國內一流水平大學的新時期發展目標。
1985年10月13日至15日,日本國豐橋技術科學大學教授、工學博士星鐵太郎先生來校訪問。
1986年1月,內燃機研究所由機械工業部農機局批准成立。設新產品及新技術開發、內燃機工作過程、測試技術及儀器設備三個研究室及所屬實驗室。
1986年,機械工業部吉林工業大學專利事務所成立。
1987年4月25日,吉林工業大學在校部禮堂召開了繼續教育中心成立大會。
1987年5月13日,長春市科委下達了長科管(87)52號文件,正式批准成立吉林工業大學科技開發公司。
1990年6月,吉林工業大學召開了第一屆婦女代表大會。從此,吉林工大的女教職員工們有了自已的組織。
1991年,成為首批用英語授課、指導、培養外國來華博士,碩士研究生的16所院校之一。
1992年,成為首批可組成派遣出國人員的22所試點院校之一。
1994年,成為首批有權自行審定博士生指導教師的41所院校之一。
1995年5月29日至31日,吉林工業大學順利通過了機械工業部的“211工程”預定專家組預審。
1995年11月17日下午,西門子-吉林工業大學汽車電子控制技術試驗中心簽字儀式在學校舉行。
1995年12月27日,吉林工業大學軟科學開發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校部小禮堂舉行。吉林省代省長王雲坤、省科委主任曲逸緒等省市領導和校黨委書記唐鎖庚、校長馬成林、副校長吳博達、郭孔輝、任露泉及國際經貿學院全體教職工和部分學生代表參加了大會。
1997年11月,國家正式批准學校“211工程”建設可行性報告,吉林工業大學成為首批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8年9月,學校成為教育部直屬院校。
1999年,《吉林工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獲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評比二等獎。教育部文件中明確指出:“該項獎勵可等同於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吉林工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被評為吉林省一級期刊。
2000年6月12日與原吉林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併成為新的吉林大學。
學校堅持面向汽車、機械工業的辦學特色,緊密結合行業需要,以上規模、上水平、上效益為目標,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養體系。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發展,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其中博士生在校人數已達200人,博士生與碩士生之比已達1:3,建立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特色和優勢突出,重點學科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的合理學科結構,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設置課程結構,開拓多規格、多途徑的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與一汽、二汽、洛拖廠、徐州工程機械集團等特大企業建立起了合作培養工程碩士生的新體制;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和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學校研究生教育生機勃勃,40年以來已向國內外輸送各類研究生近4000人,其中博士生近150名,外國留學博士、碩士生15名,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汽車工業、機械工業、交通行業的企業和各部門的領導或技術骨幹。
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有利於德智體全面發展和個人特長的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有文學、攝影、音樂、美術、健美、演講等各種協會,大學生藝術團有管樂隊、民樂隊、聲樂隊、舞蹈隊、話劇隊等,大學生運動隊連續多年奪取省市運動會冠軍。大學生科協結合工科院校特點,開設第二課堂,每年舉辦新穎學術思想交流會和大學生科技節,許多科技發明成果申請了專利並向企業轉讓。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合併前有教師1300餘名,其中教授160餘名,副教授450餘名。有博導56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名,在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中,有38名4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教授被評選為後備學術帶頭人,學校還聘有50餘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兼任客座教授,其中有中國兩院院士8人。
截止1996年,學校曾設有汽車工程、農機工程、交通工程、管理工程、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10個學院,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工程機械等5個系,以及外語、體育兩個學部。有在校本科生7000餘人,研究生830餘人,其中博士生221人。
在2000年6月12日,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之一,具有光榮校史的吉林工業大學與原吉林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併成為新的吉林大學,原吉林工業大學校址現稱吉林大學南嶺校區。
參與聯合合併后的原吉林工業大學的主要院系和專業都完整地保留下來了。以老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交通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農機工程學院、管理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通信與控制工程係為主體、在分別整合原吉林大學(前衛南區和前衛北區)、原長春科技大學(朝陽校區)、原白求恩醫科大學(新民校區)、原長春郵電學院(南湖校區)、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和平校區)的相關院系后易名為新的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吉林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大學交通學院、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和吉林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人文、公共外語、大學數學教研室等也分別併入新吉林大學的相關學院。
截止1996年,學校有通信與信息系統(1986年),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998年),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與鐵道工程,金屬材料等13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分佈在8個一級學科範圍內,有30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分佈在15個一級學科範圍內,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和汽車設計製造兩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有農機、拖拉機、汽車、內燃機、汽車運用工程、工程機械、機械製造、通信與電子系統、焊接、金屬塑性加工、技術經濟、計算力學、機械學等16個學科、專業為部級重點學科,設有機械工程、農業工程和鐵道、水運3個博士后流動站。(註:該段節選自1996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第6期和1995年《建築機械》第8期)
併入吉林大學后,吉林工業大學的一些院系也分別遷往中心校區和南湖校區。截止2020年,與原吉林工業大學相關的博士后流動站和國家重點學科如下:
博士后流動站 | |
設站時間 | 博士后流動站(設站單位) |
---|---|
1988年 | 機械工程(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院)、農業工程(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 |
1995年 | 交通運輸工程(交通學院) |
2003年 | 工商管理(管理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學院)、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汽車工程學院)、力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院) |
2009年 | 管理科學與工程(管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學院) |
2011年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管理學院) |
重點學科 |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機械工程(覆蓋的二級學科有: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材料加工工程、農業機械化工程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技術經濟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材料學 |
就業情況
吉林工業大學
學校各院系均有碩士學位點,汽車工程學院等8個院系有博士學位點,每年接收各專業研究生近300人,是全國最大行業(機電行業)的最高學府,畢業生面向全國選擇就業單位,主要去向是科研設計院所、大中型骨幹(合資)企業集團、進出口以及黨政機關和大專院校等。這些單位多數集中在省會和大中、沿海城市,信息暢通,工作和業務發展條件好。多年來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各專業供需比例在1:10以上。為了能得到該校的畢業生,許多大型企業集團和進出口加入了學校董事會,並設立定向獎學金吸引優秀人才。
以九六屆畢業去向為例:單位分佈:國家機關2%,大中型骨幹企業68%,科研設計院所12%,高等學校7%,其它(含解放軍)11%。地區分佈:京、津、滬20%,沿海地區30%,其它省市及大中城市48%。
1985年以來,學校承坦國家、部(省)級科研項目和企業技術改造、新產品試製項目等,取得科技成果近600項,獲部省級以上獎勵20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勵30餘項,一些項目的研究水平居國內外領先地位。近年來有150多項成果獲國家專利。學校充分利用科技優勢,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已與23個省市400多個企業建立了科研協作關係,加入中國一汽集團等十幾個大型企業集團,與第一汽車廠、東風汽車廠、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等進行全面合作。橫向聯繫範圍由機械電子行業擴展到輕工機械、非金屬、石油化工、鐵路、交通、環境等領域。學校主要科技研究領域包括汽車、農機、拖拉機、工程機械、機械製造及工程設計、電子、計算機、金屬材料及工藝、食品及輕工機械、計算力學、生物工程、經濟與企業管理等。目前學校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攀登計劃、火炬計劃、攻關計劃、博士基金項目等科研課題100多項。
學校科研經費年達5000萬元以上,公開發表論文數量逐年增加,據中國情報所近年統計,學校在《工程索引》(EI)上被檢索論文數居全國高校第30位左右。1992年學校科研經費到款額3000多萬元,1993年學校科研經費到款額突破4000萬元。近年來,共向企業轉讓新成果、新技術250多項,使企業新增產值近10億元,創利稅2.5億元。
學校設有吉林工業大學機電設計研究院1個,鏈傳動研究所、輥鍛工藝研究所、汽車研究所、農機研究所、交通運輸研究所等研究所(室)30多個,汽車高新技術研究中心、地面機械仿生技術開放研究實驗室等7個跨學科研究中心和13個國家、部(省)、市級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動態模擬實驗室、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以及計算機中心、測試中心、材料微觀分析中心、人機工程試驗中心、柔性加工製造中心等各教學實驗中心和50餘個實驗室。其中實驗室裝備有13000台國際和國內先進水平的科學實驗儀器設備,學校計算機校園網已入國際性的INTERNET網,可與全世界進行通訊和信息交流。(註:本段資料內容截至2000年6月。關於現今吉林工業大學的相關資料,請參考吉林大學網站。)
對外交流
1978年以來,學校不斷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日本、德國、獨聯體等15個國家的102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或校際關係。每年都有外籍專家、教授來校講學和合作研究。學校每年公派選送數十名教師和研究生出國考察、進修和攻讀學位,並派出專家、教授、學者參加國際會議和講學。學校還設有對外漢語培訓中心,舉辦外國來華人員長短期漢語培訓。
學校的產業機構分為校辦直屬產業和校辦非直屬產業。校辦直屬產業有吉林工業大學科教開發總公司、吉林工業大學實習工廠、深圳華育昌公司等13家,校辦非直屬產業有吉林工業大學金牛科技開發公司、吉林工業大學孤光科公司、吉林工業大學建築維修工程公司等25家。
學校的科技產業已經形成了近20個實體,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支持,1993年利潤總額超過1500萬元。多年來,學校後勤工作一直保持省內高校先進水平,為教職工和學生提供了優質服務。1992年以來又陪續推出系列改革措施,由管理服務型向經營服務型轉變,形成新模式的後勤保障體系。
原吉林工業大學:9月26日
新吉林大學:9月16日
學校座落在長春市著名的斯大林大街東側、風光秀麗的南湖之濱(1996年,斯大林大街更名為人民大街)。校園環境幽雅靜謐,四季四景,被譽為花園式學校。優美的校園佔地面積74公頃,正在形成教學、科研、實驗及後勤保障等6大功能區,總建築面積38萬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87億元。基礎科學實驗館、農機與車輛測試中心、電教中心、徽觀分析中心及40餘個實驗室里,裝備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車輛測試設備、數據採集處理控制系統、透射電子顯徽鏡和掃描電子顯徽鏡等設備。實驗設備固定資產總值8000餘萬元,各種儀器設備12600多台件,其中大型儀器設備510多台件。有建築面積為11300平方米的圖書館大樓,閱覽室有1500多座位,藏書100萬冊。並設有國際聯機檢索系統終端,可進行國內外文獻查新等信息服務。(註:本段資料內容節選自《建築機械》1995年第8期,“著名高校:吉林工業大學簡介”一文。)
歷任校長
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 饒斌 1954.09—1955.09
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院長饒斌1955.09—1957.03
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院長魏震1958.07—1958.11
吉林工業大學校長魏震1958.11—1968.11
吉林工業大學革委會主任王德龍1968.11—1970.06
吉林工業大學革委會主任王大章1970.06—1976.08
吉林工業大學革委會主任秦秀峰1976.08—1977.07
吉林工業大學校長陸錦1978.03—1983.05
吉林工業大學校長庄繼德1983.05—1991.04
吉林工業大學校長馬成林1991.04—1996.05
吉林工業大學校長吳博達1996.05—2000.06
歷任黨委書記
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黨委書記盛堅夫1954.09—1957.09
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黨委書記陸錦1957.09—1958.12
吉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陸錦1958.12—1966.02
吉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宮維楨1966.02—1971.11
吉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秦秀峰1971.12—1977.07
吉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陸錦1977.10—1983.05
吉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鐵心1983.05—1991.11
吉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唐鎖庚1991.12—1996.05
吉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任露泉1996.05—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