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

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

2010年5月,國土資源部授予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稱號。公園建設主要以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為依託,以礦山開採遺留的礦山地質遺跡、礦業開採活動遺跡為核心。規劃為“一園兩景區”,園區總面積52.1平方公里。石嘴山礦區是國家“一五”期間布局的重要煤炭生產基地,也是寧夏解放后國家重點建設的第一批工業基地。本著先進行環境恢復治理,再結合礦業活動發展、礦山歷史文化,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利用。

背景介紹


經過保護的地層遺跡
經過保護的地層遺跡
石嘴山市是一個依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多年來為國家提供各種原煤5億噸。石嘴山礦區是國家“一五”期間布局的重要煤炭生產基地,也是寧夏解放后國家重點建設的第一批工業基地。經半個世紀的開採,目前在石嘴山工業園區南側、惠農區城區北部形成7個採煤沉陷坑,全市形成了採煤沉陷區、矸石山、粉煤灰場等礦山遺跡,被列為國家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治理地質遺跡、開展科學研究、普及科學知識、有效利用資源、促進地方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惠農區採煤沉陷區為主園,以中華奇石山、星海湖、矸石山為分園,統一整合向國土資源部申報國家礦山公園,並於2010年獲得通過,體現了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

園區景區


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規劃為“一園兩景區”,園區總面積52.1平方公里。石嘴山惠農景區:
經過保護的地層遺跡
經過保護的地層遺跡
主要對9.1平方公里的採煤塌陷進行治理,並保留下豐富、系統、完整的礦山地質遺?跡、礦業生產活動遺跡和礦山歷史文化活動遺跡。包括:地層遺跡、采空塌陷盆地、地裂縫、煤矸石和煤層自燃遺跡、廢棄的採掘巷道、礦工過去居住與生產場所等。本著尊重歷史尊重自然,治理與建設,治理與開發,治理與保護相結合,規劃了礦業遺跡保護區、工業景觀區、文化廣場景觀區、礦山公園博物館、人工湖景區及沿路綠色景觀帶等,使其成為新生態園區和旅遊景點。石嘴山大武口景區:現在已具備開園條件。經過幾年的治理,投資近10億元對大面積堆積的矸石山、粉煤灰場、排水場等礦區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已建成星海湖、中華奇石山等風景區,總面積43平方公里,形成水面面積24平方公里。

目的意義


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以地表礦業遺跡、地下採空區、典型地質遺跡為主題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利用,在突出礦山公園主題的同時,兼顧公園功能的多元化,使其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有豐富的景觀資源,質量優良的生態環境,是一處礦業知識的寶庫、地質科普的殿堂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通過礦山公園的建設,將會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發展平台。

建設進展


經過保護的地層遺跡
經過保護的地層遺跡
國家安排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1600萬元,實施寧夏石嘴山市惠農沉陷區第二階段治理工程,努力將沉陷區建設成集礦山文化、科普體驗、觀光遊覽為一體的國家級礦山公園。
目前第一階段搬遷和治理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採煤沉陷區二期搬遷整治工程開始全面實施。採煤沉陷區第二階段治理分3年完成,主要對3~7號塌陷坑及周邊區域,即2.8平方公里的礦坑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美化,使廢棄的土地成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可利用土地資源。採煤沉陷區居民搬遷結束后,惠農區對採煤沉陷區二期搬遷範圍內的地域進行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