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石窟

北魏時期建造的石窟

榆林石窟壁畫榆林窟始建於北魏,以後的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現存壁畫50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身。榆林窟古代屬於敦煌郡管轄,因此無論從洞窟形制還是壁畫內容、藝術風格,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關係。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它們同屬敦煌藝術。

主要景點


精美的壁畫賦予了榆林窟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在其豐富多彩的壁畫里,你可以看到面貌各異的佛和菩薩畫像,場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畫,種類繁多的花卉禽獸,各個領域的科技史畫,以及精緻至極的裝飾圖案。自唐至元,歷代都留下了不少佳作,而其中二十五窟的盛唐壁畫,則是世間罕見的珍品。
二十五窟南北壁的兩幅巨幅經變畫,充分體現了盛唐藝術豐腴健康、絢爛富麗的時代特徵,無論是從畫面結構、線條功力,還是敷彩著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是美妙絕倫的,堪稱敦煌藝術的代表之作。
《彌勒凈土變》
佛像壁畫
佛像壁畫
構思精密。畫面結跏趺坐彌勒佛居中正在說法,寶蓋懸空,聖眾圍繞。姿態各異的人物流露出迥然不同的神情、個性,佛的莊嚴肅穆,菩薩的恬靜美麗,天王、力士的勇武有力,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著畫家驚人的技藝。經變中還穿插著許多小型構圖。左上角的《農作圖》繪一農民扶犁耕地,後面跟一撒種的婦女,旁邊一農民持鐮收割;堆放著糧捆的麥場上,有一農民雙手執六齒叉在揚場,一婦女持掃帚掠掃。這些場景具體而真實的再現出唐代農業生產的方式和農民的勞動生活。經變下方左右對稱的《男女剃度圖》,有剃頭的、盥洗的、更衣的、侍立的,還有徘徊觀望的,各式各樣的人物生動有趣。此外,還有《山中行旅圖》、《宴會圖》、《寫經圖》、《墳塋圖》等描繪社會生活的畫面。這些小構圖與經變內容交相輝映,使神秘而肅穆的天國帶上了濃郁的人間煙火的味道。
《西方凈土變》
展示了佛徒理想中的極樂世界。畫面上樓台亭閣平列環抱,菩提樹下阿彌陀佛朗朗說法,十大菩薩次第擁坐,靜聽佛語。天上仙鶴起舞,飛天散花;地上荷花盛開,碧波蕩漾。殿堂前舞女伎腰懸長鼓,舒臂輕擊,雙腳起落交錯作踏歌狀。兩邊八位樂師亦皆是女性,或笛、或簫、或琴,各執一技,悠然自得,觀之使人有飄然欲仙之感。敦煌學家姜亮夫先生在《敦煌藝術序錄》中寫道:“榆林窟第十七窟(張大千編號,即今二十五窟),亦中唐時畫,俱極美好,燦然若新,莫高窟400餘窟,未完好如此者。”二十五窟的壁畫人物帶著唐代典型的豐腴圓潤的特點,其線條的運用更將唐代蘭葉描的筆法發揮到了最大膽、最潑辣的地步。所有這些,無不使觀者沉浸在濃郁熾熱的開元、天寶時代氣氛中。難怪人說,榆林窟二十五窟的唐畫人物,恐怕是國內所有壁畫、歷代絹本中最精彩、最卓絕的傳世之寶了。
在榆林窟五代、宋初、西夏、元代的各種經變畫中,均穿插著耕穫、宴飲、冶鐵、嫁娶、弈棋、釀酒、音樂、舞蹈等畫面,生動地反映了各個朝代當時的現實生活場景。五代、宋初大規模的供養人畫像和題名結銜,還是研究瓜州沙州曹氏統治河西歷史的珍貴難得的資料。而完美保存下來的西夏供養人畫像,更是明麗奪目,呼之欲出!那微長而圓胖的臉龐,鼻子高聳、神態畢肖,那修長的體態,窄袖緊身的服飾、尖尖的帽子形象地反映了西夏人、蒙古人的形態狀貌和他們的服飾習俗。
在西夏二十九窟還有三幅《玄奘取經圖》,其中孫悟空已成為猴像出現,這樣的藝術形象比《西遊記》還要早300餘年。第二窟的《水月觀音》內容罕見,其中隔著浩渺碧波,透過虛白圓月,遙禮安坐於珞珈山上的觀音,叫畫壇巨匠張大千觀后讚嘆不已,臨摹保留。第三窟東壁南側的《千手觀音》壁畫,則是敦煌石窟壁畫中反映科技史的傑作。畫工在觀音的每隻手中描繪了一件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物品,為我們呈現出一部生動形象的科技史圖書。
榆林窟的出現,大大補充了莫高窟壁畫內容的不足,形成了珠聯璧合、輝煌壯麗的敦煌藝術。峭拔如削的紅色石峽上,茫茫的西部大漠中,榆林窟猶如一顆燦爛的珍珠,為美麗的敦煌增添著動人的魅力。
敦煌壁畫二月二龍抬頭
敦煌壁畫二月二龍抬頭

相關壁畫


·敦煌莫高窟壁畫 ·克孜爾石窟壁畫
·榆林石窟 ·永樂宮壁畫
·庫木吐喇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