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指黃河以西,北洛水以東
河西地跨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人口眾多,農業發達,西為洛水,東為黃河。
是秦國和晉國徠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重要戰略根據地,在這裡秦國和魏國先後發動五次大戰,史稱“河西之戰”。
先秦時代指黃河以西,北洛水以東的狹長區域。
漢朝以後漸漸指河西走廊一帶。
河西
在這裡秦國晉國之間發生多次扭轉國運的大戰。
最早此地屬有易氏,古書稱之為白狄。
周簡王八年(西元前578年),晉厲公命呂相為使致秦桓公《絕秦書》說:“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因為受晉國的拉攏,白狄部族漸漸向黃河以東遷徙。
周靈王二十二年(西元前550年),白狄部族因受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全部東遷至河東(今山西、河北省一帶),河西之地落入秦國手中。
河西
後秦國、晉徠國之間為了爭奪霸主地位,在河西先後進行五次大戰,史稱“河西之戰”。
第一次是三家分晉以後,魏國在戰國早期經過李悝變法,為天下第一強國。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派吳起進攻秦國的河西之地,經過11年的時間,至秦簡公六年,魏國全數吞併秦國河西地區,在此設西河郡,吳起任郡守。
第二次是周安王十三年(西元前389年),秦惠公繼位十一年,時魏文侯已經去世,魏武侯執政第七年,秦國準備奪回戰略要地河西,調集大約50萬的大軍向河西發動進攻,可是被魏國名將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所敗,吳起從此名揚天下。
第三次是周安王驕十八年(西元前384年),秦獻公十九年,魏惠王四年,此時魏國在與中原諸國糾纏,秦國經過養精蓄稅,國力逐漸恢復,四年內出兵河西,大敗魏軍,雖然沒有收復故土,但是俘虜了魏相公叔痤。
第四次是周顯王扁十七年(西元前352年),秦孝公九年,魏惠王十八年,秦國經商鞅變法,國力漸長,同時魏國在東部發動了桂陵之戰,次年商鞅率軍包圍固陽,魏國固陽的守軍,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只好投降,秦國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魏國在次年陸續與東方各國結盟講和后,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迫於魏國威勢,秦孝公被迫在彤城和魏惠王相會修好,並歸還所得的魏地。
次年年底,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繼位,殺商鞅,重用魏人公孫衍。
周顯王三十七年(西元前332年),秦惠王派軍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陝西甘泉南)。魏防守河西的主將龍賈,集中兵力迎戰。經2年激戰,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殲魏軍,斬首4.5萬,並俘虜了龍賈。魏國被迫於次年將河西郡歸還秦國。至此,秦國全部收復了被魏國奪占的河西地區。
後秦國於此地重設河西郡,自秦朝、漢朝先後一統天下后,不再有國家因河西河東而對峙,成為了華夏民族的腹地。
魏國:魏文侯、吳起、魏武侯、魏惠王、公叔痤、魏昂、龍賈。
秦國:秦簡公、秦惠公、秦獻公、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公孫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