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扁
姬扁
周顯王(?—前321年),又稱周顯聖王或周顯聖王,華夏族,姓姬,名扁,東周君主,在位48年,為周烈王之弟。
公元前369年,周顯王即位。周顯王二年(前367年),顯王將最後的王畿之地封周國公子根於鞏,建東周國,周王僅余成周王宮,寄居於東周國。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
姬扁
姬扁在位期間,齊國與魏國有兩次著名的戰役。
一次史稱“桂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53年。魏軍在主將龐涓率領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趙求救於齊。齊侯以田忌為將,以傑出的軍事家孫臏為軍師,統兵救趙。齊軍在孫臏的謀劃下,揚言要突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重要門戶襄陽(今河南省睢縣內),魏軍慌忙回兵,齊軍在桂陵(今山東省菏澤縣東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救了趙國。這種戰術,後人稱之為“圍魏救趙”。
另一次史稱“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龐涓統率魏軍攻韓,韓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帶兵救韓,直取魏國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大軍抵抗齊軍。孫臏為了迷惑敵方,命令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造灶10萬個,第二天造灶5萬個,第三天造灶2萬個,以逐日減灶的方法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追擊。然後在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殺龐涓,俘太子申。這種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桂陵之戰”后的第三年,齊侯稱王,史稱齊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經先稱王,接著,秦、韓、趙、燕等國諸侯也先後稱王,以表示自己高於其他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齊國之所以能很快地強盛起來,主要是因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的富有,說自己有一顆直徑寸許的明珠,能夠光照前後各12乘車輛,並問齊威王有什麼國寶。齊威王列舉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將,回答說,這就是我國的國寶。這使魏惠王自愧不如。
姬扁在位期間的秦國,由秦孝公執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衛國人商鞅進行變法。變法前,商鞅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陝西省鳳翔縣)的南門豎起一根木頭,懸賞說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賞金子10兩。百姓不相信有這麼便宜的事,沒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賞金加到50兩,有一個人就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照數發賞。從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著,商鞅先後兩次頒布了新法,宣布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根據軍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級;廢除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等。這些措施推行后沒有幾年,就大見成效,百姓自給自足,社會安定,路不拾遺,人民私下不敢毆鬥,為國作戰時卻勇敢衝殺,爭取立功。變法期間,舊貴族多方阻撓和反對。太子帶頭犯法,商鞅為了維護新法,就處太子的師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處公孫賈以黥刑(臉上刺字),保證了新法的順利推行。後來秦孝公死,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這時的舊貴族勢力又重新抬頭,殺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經不可動搖,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使一個原來是貧窮落後的國家,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後攻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七雄在先後進行了變法以後,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兼并戰爭。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後的謚號為顯王,全謚為周顯聖王或周顯聖王。
顯王之所以為“顯”王,與這幾件事有極大的關係。
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獻公稱伯。
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剛一年)
二十五年,秦會諸侯於周。(秦商鞅變法已有二十餘年,軍力強大)
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
三十三年,賀秦惠王。(秦惠文君二年)
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四十四年前,秦惠王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在河南省鹿邑縣趙村鄉政府所在地,向南2.5公里的邱樓、宋庄之間有一座古墓,名為寶堌堆,是周朝第35位(東周第23位)天子——周顯王的墓,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當年,姬扁被立為儲君,遭到王室其他成員的忌恨。大約在公元前371年,初秋的一天夜裡,有人暗殺姬扁,大將吳震保護他衝出都城,一路向東。突然,前方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河寬水深,波濤滾滾。這時追兵趕到,情況萬分危急,只見吳震背起姬扁,躍身跳上河邊的一條小船,奮力向東南劃去。追兵萬箭齊發射向小船,吳震急忙脫下盔甲遮在姬扁身上,一手搖擼划船,一手拔出寶劍撥擋飛箭。輕舟如飛衝出重圍,脫離了險境。吳震身中數箭血流如注,一口氣劃了近兩百里,走到現寶堌堆西北約一里多的地方有一淺灘,小船擱淺難行。這時吳震傷勢嚴重,死在船上。姬扁也昏了過去。
村裡的漁民姬老漢遇見后,把姬扁救回家中。姬老漢夫婦無兒無女,靠捕魚為生。姬扁被救后感激不盡,認姬老漢為義父,他隱姓埋名長期住下,不久又娶南村(今宋庄)女子荷花為妻,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公元前369年冬,周烈王訪得姬扁后,日益病重不久駕崩,姬扁即位。姬扁因不知回京城是吉凶禍福,所以沒有讓妻子荷花同行。第二年春,荷花身患急症,病逝家中;姬老漢夫婦也先後去世。噩耗傳到洛邑,周顯王姬扁無比悲痛,命人把妻子和義父義母厚葬。
隨後,周顯王召吳震子孫入朝為官,委以重任。把自己遇難得救的這條河賜名為“顯王河”,吳墳墓所在地賜名“吳家阜”。
周顯王13年(公元前356年),在現寶堌堆,朝庭召集能工巧匠數萬人,大興土木建顯王墓,數年後按規劃建成。顯王墓有4眼井,均深丈余。地下隧道高7尺、寬6尺,往東西南北延伸數十里,傳說和黃台寺、田堌堆、陳堌堆、鄲城塔相通,並且每條隧道的不遠處,都有向左右方向的叉道,如從任意一個門進,可以從其他門出。每個井下面四通八達,井井相連,下去后像是進入地下“迷宮”。井和隧道全是花磚結構,磚花成花鳥龍獸或“周顯王”字樣。
周顯王墓建成后,南北兩井上各起一堌堆,且越長越大,不久每個堌堆高三四丈,佔地兩三畝。
周顯王垂暮之年,有念舊之情,便帶領親隨到過去埋名避難之地。傳說因天氣炎熱、舟車勞頓,周顯王一病不起,死於“吳家阜”。由於當時戰亂、天氣等原因,周顯王的遺體難以送回都城,於是就 地發喪,葬禮十分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