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村

甘肅省慶城縣高樓鄉高樓村

甘肅省慶城縣高樓鄉高樓村,高樓村是高樓鄉政府所在地,轄9個村民小組,418戶,1889人,總耕地面積4966畝,2006年全村果園面積已達到3860畝,人均2畝。全村僅蘋果一項人均收入就達到1010元,蘋果收入已佔到全村人均純收入的65%以上。蘋果產業已真正成為高樓村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高樓村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降雨適中,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蘋果的優勢,是慶城縣有名的果樹專業村。高樓村溝堖自然村的王興學提起自家的蘋果發展情況激動地說:“幾年前,當縣上把蘋果作為重點培植的四大產業之一,鄉上包村幹部向我推廣蘋果栽植時,我竟把他們轟走了,以為只要種莊稼有個好收成,不餓肚子就行。現在不同了,我不光要吃飽肚子,還要致富奔小康,一棵成年蘋果樹正常年份能摘果100多公斤,一畝地栽蘋果樹40棵左右,除過水肥、農藥和僱工費等開支,一畝果園少說也收入在4000元以上,這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勞務收入。我家5畝果園都用了新技術,蘋果套了袋,產量在2萬斤以上,賣個2萬元不算多。

村情概況


現在和城裡人沒啥兩樣,不用種糧食,只要管理好蘋果園,照樣有啥吃啥,務弄好幾畝地也照樣能過上好日子。”如今,像王興學這樣靠蘋果奔上小康的農戶已達100餘家。農民依靠發展蘋果產業,腰包逐漸鼓了起來,一些人不僅還清了貸款,蓋起了新房,還購置了農用車、摩托車,甚至小汽車。

產業發展


產業若形不成規模,再好的資源優勢也轉化不成商品優勢。這句話,對於梁嘴自然村的農民岳祥龍深有感觸。岳祥龍是高樓最早大面積建起果園的農民,由於他勤奮好學,善於管理,7年後10畝果園已碩果累累,但苦於周邊極少有農民建果園,導致自家的蘋果架子車拉不完、汽車不夠拉的尷尬局面,只能每天拉著逢集趕會去零賣。1992年,他挨家挨戶說服了本村的18戶群眾,帶領大家將200畝原地全部栽植蘋果樹,戶均11畝,現已全部進入盛果期,年收入人均在2萬元以上,過上了名副其實的小康生活。為此,村上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擴大規模,科學管理,龍頭帶動,爭創名牌。採取廣泛宣傳、示範引導、科技培訓、現身說法、外出參觀等多種形式,教育引導群眾擴大栽植面積。從2002年開始,將全村沿309國道兩旁的空地全部栽植成蘋果樹片帶,南北縱深500米,共栽蘋果樹3600畝,有2500畝果園已經進入掛果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蘋果基地。目前,家家栽果,戶戶建園,蘋果產業已真正形成了規模優勢和商品優勢。依靠蘋果產業,高樓村已成為全鄉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
蘋果有了規模優勢,但質量卻是果品佔領市場的前提和基礎。高樓村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依靠高樓鄉果業協會的“傳、幫、帶”作用,始終把提高果園管理水平作為蘋果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他們積極推廣蘋果無公害和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果、草、沼氣、節水灌溉四配套的生態果園建設模式,實行蘋果套袋、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果園免耕等多項促使果品提質增效的先進技術。從蘋果樹的修剪、施肥、套袋、噴葯等各個環節入手,實施科學管理,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限制使用中毒農藥,鼓勵農戶大量使用農家肥。這些措施的實施提高了果品質量,全村蘋果的商品率達到了70%以上。
隨著全村果園面積的不斷增大,商品率的不斷提高,蘋果銷售市場混亂等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突出,嚴重製約了蘋果產業的發展,這些和果農的素質不無關係。為此,村上聘請有關林果專家及農業、林業部門技術人員舉辦果樹培訓班,每次培訓群眾150人以上,每年培訓果農3000人次以上。在培訓方式上,他們採取理論講座和實地講解相結合的方法,既注重了科技知識的傳授,又注重了實際操作本領的鍛煉。通過培訓提高了果農素質,使全村果農每戶都有一名果園管理的行家和銷售能手,不少人還被應邀到鄰近村進行技術指導,承包果園。
果業協會為群眾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物資供應、果品銷售等服務。為了切實解決果農的銷售問題,村上及時為果農收集、整理、分析、發布產銷兩地的銷售信息,並在廣州、北京等地建立銷售窗口,先後參加了“廣州蘋果展銷會”、“兩交會”、“赤誠牌蘋果節”等蘋果展出活動,培養出了一支素質高、有信譽的經紀人隊伍和一批營銷大戶。
小蘋果撐起了大產業。雖然,高樓村的蘋果產業已走在了全縣的前列,但與周圍臨近鄉鎮和陝西洛川等地蘋果產業發展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加之消費者對蘋果產品質量需求越來越嚴格。高樓村幹部群眾,一改傳統的經營觀念,毅然組織廣大果農運用樹體改造、生草覆蓋等先進的技術模式進行管理,致力於蘋果質量及安全性的提高,為下一步高樓無公害蘋果進入港澳地區乃至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