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縣
陝西省延安市轄縣
洛川縣位於中國陝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東經109°13′14〞-109°45′47〞,北緯35°26′29〞-36°04′12〞。縣域面積1804平方公里,全縣人口201663人(2020年),以漢族為主。秦、漢置鄜縣,魏、晉匈奴入據,後秦姚萇建初八年(393)划鄜縣北部置洛川縣,因境內洛水得名。後幾經遷治,縣名沿用至今。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洛川縣名始於後秦姚萇時期(393),考其沿革,歷史悠久。
洛川縣
商(約前16~前11世紀),屬西河國地盤。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獫狁部落活動地區。
東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時期為白狄(獫狁分支)活動地區。戰國前期屬趙、魏(從馬長壽、譚其驤說),後期屬秦上郡所轄。
秦(前221~前206年),設鄜縣(治所為今鄜城附近),屬上郡。縣東北部屬定陽縣(即趙國定陽故縣一部分)。
東漢(25~220年),撤修令縣,其地併入定陽縣,屬上郡。
魏晉(220~417年)、三國時逐漸為匈奴、氐羌佔據,郡縣廢。西晉、前秦為鄜縣。後秦建初八年(393)分鄜縣北部置洛川縣(以洛水流經其地故名,為洛川縣名之始),與鄜縣屬東秦州。
南北朝(420~581年),北魏改鄜為敷,置敷城郡。領敷城、洛川、定陽三縣,屬北華州,為東秦州所改。太平真君年間(440~451年),洛川縣治遷至高槐(即今縣東北5公里之安宮村)。公元534年,北魏分東、西魏,洛川縣屬西魏,西魏改北華州為鄜州,敷城郡屬之,以至北周未變。
隋(581~615年),開皇二年(582)洛川縣治自高槐遷於舊縣。三年(583年罷敷城郡為敷州,仍領敷城、洛川二縣。十六年(596)分三川,洛川縣地置洛交縣,洛交縣屬鄜州(今富縣)管轄。大業元年(605)將鄜城縣改為敷城郡,改“敷”為“鄜”,恢復鄜城縣、洛川縣。大業三年(667)改鄜城郡為上郡,領鄜城、洛川、洛交三縣,其年郡置自杏城(今黃陵縣侯庄)移於五交城(今富縣)。
唐(618~907年),鄜城縣(唐末改翟州),屬坊州;洛川縣屬鄜州。
五代(907~960年),誾州(洛川縣改),屬誾州;禧州(後梁開平三年由翟州所改),昭化縣(禧州改)。後唐同光元年(923)復改昭化為鄜城縣,屬鄜州。
洛川縣
金(1127~1234年),鄜城縣、洛川縣,屬鄜延路鄜州,后屬延安路鄜州。
元(1271~1368年),洛川縣(至元四年廢鄜城縣,其地併入洛川)屬延安路。
明(1368~1644年),洛川縣屬陝西等處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
清(1644~1911年),洛川縣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隸州,洛川屬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縣城由舊縣遷於今鳳棲鎮。
民國初年屬陝西省榆林道,16年(1927)撤道,由省直轄。24年(1935)在洛川縣設置第三行政督察區,轄洛川等縣。30年(1941)分洛川縣東部約1022平方公里歸黃龍縣(原名黃龍設治局)。
1948年4月洛川解放,洛川隸陝甘寧邊區政府黃龍分區,1950年改為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至今。
洛川縣位於延安市南部,由境內有洛河穿過而得名。北距延安95公里,南距西安202公里,210國道和304省道縱貫南北,包茂高速、青蘭高速公路、西延鐵路穿境而過。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居喬山、喬山林帶之間,東經109°133′144″~109°45'‘47",北緯355°266′2929″~36636°04′12″。
洛川縣
洛川縣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9℃,晝夜溫差12.8℃,年降雨量592.6毫米,境內氣候較溫和,太陽輻射能量豐富,年均日照2525小時。
據舊志記載和新的發現,洛川礦藏有下列幾種:
煤
發現裸露煤層和有煤塊的地區有永鄉的老莊河、舊縣鎮的藺家溝、菩堤鄉的榆林河、土基鎮的黃連河、黃章鄉的雙廟村、鳳棲鎮的棗刺溝等。但從未進行過有計劃的勘探,因而蘊藏量不詳。民國32年6月(1943年),縣集民股資本20萬元,成立煤廠,在棗刺溝、黃連河開採,由於技術差設備不足而下鳥。1949年在黃連河又進行開採(鑿井),因煤層太薄而停。
石灰
永鄉鄉等處群眾曾用溝壑石頭燒製成石灰,雖可用但質量不佳。
藍土
槐柏鄉王家峁及永鄉鄉鄭家河溝壑中有藍色土,群眾用其刷牆壁。不知再有其它用途。
產於永鄉鄉杜家河溝壑中,質細有粘性可刷牆,為燒制磁器原料。
林地面積為664431畝,木材蓄積量1274936.2立方米,林木粗生長率37.3%,凈生長率2%,年凈生長量0.037立方米/畝,摺合面積28856.1畝,散生樹摺合面積1173畝,木材蓄積量207009.4立方米。草場面積971454.1畝,草木植物覆蓋度50%~80%,平均畝產草量160公斤。人工草場25258畝,其中紫花苜蓿6378畝,畝產鮮草量1536.45公斤、沙打旺4980畝,畝產草311.3公斤。藥材種植500多畝,主要分佈在永鄉鄉的東井村,老廟鎮的韓村、橋子街和朱牛鄉等地。
飼養動物:牛、驢:、騾、馬、羊等。
禽:麻雀、布穀鳥、家燕雀、百靈鳥、雉(野雞)、山雞、啄木鳥、貓頭鷹、野鴨、鴛鴦、麻喜雀、火連板、馬燕、鵪鶉、召澤山雀等。
洛川縣地圖
2000年,洛川縣轄6個鎮、13個鄉。
2010年經過撤鄉並鎮設立社區后,洛川共轄7鎮5鄉4社區1個街道辦:鳳棲鎮、舊縣鎮、交口河鎮、老廟鎮、槐柏鎮、土基鎮、石頭鎮、菩堤鄉、黃章鄉、永鄉鄉、楊舒鄉、朱牛鄉、京兆社區、石泉社區、秦關社區、百益社區、鳳棲街道辦。
2015年,經過撤鄉並鎮後下轄7鎮1鄉1個街道辦。
洛川縣會議紀念館
民國31年(1942年),洛川縣有11431戶,58363人,尚低於清末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採取一系列政策,恢複發展生產,群眾安居樂業,加之醫療保健條件的改善,出生率和成活率相應提高。“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使人口逐年遞增,呈失控趨勢。1978年,人口猛增至144211人,比1942年增長2.4倍。1989年已達168104人。
2011年,洛川縣常住人口218755人,比上年凈增3470人,洛川縣出生人口4000人,比上年減少23.0%,出生率為9.58‰;死亡人口736人,死亡率4.19‰。人口自然增長率5.39‰。計劃生育率98.4%,節育率92.6%。
2012年,洛川縣常住人口221616人,比上年凈增2861人,洛川縣出生人口4319人,比上年增319人,出生率為9.07‰;死亡人口1287人,死亡率3.27‰。人口自然增長率5.8‰。計劃生育率98.6%,節育率90.7%。
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23369人,比2015年增長2597人,全縣出生人口3504人,比2015年減少929人,出生率為8.46‰;死亡人口739人,死亡率4.06‰。人口自然增長率4.4‰。
2018年末全縣總人口218761人,比上年減少4932人,全縣出生人口2543人,比上年減少250人,出生率為11.6‰;死亡人口1182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長率6.2‰。
2021年5月20日,延安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洛川縣常住人口為201663人。
洛川縣蘋果節
洛川縣委領導 | 中共洛川縣委書記 | 彭安季 | |
中共洛川縣委副書記 | 王明智、師晨旭 | ||
中共洛川縣常委 | 任喜全、陳耀忠、石興平、魏文澗、左新宏、張海泉、鄧麗雅、鄧興照、王曉宏 | ||
洛川縣人大領導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季生榮 | |
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劉亞仁、李榮、羽謙、王正倉 | ||
洛川縣政府領導 | 縣長 | 王明智 | |
副縣長 | 任喜全、陳耀忠、閆傳祝、王建斌、韓志民、劉曉霞、張金峰 | ||
洛川縣政協領導 | 縣政協委員會主席 | 張明耀 | |
縣政協委員會副主席 | 馬文林、王宏衛、雷秦 |
2018年全縣(全口徑)實現生產總值243986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9.0%,第一產業增加值184612萬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952430萬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302819萬元,增長9.3%。其中:縣屬實現生產總值558954萬元,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612萬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71523萬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302819萬元,增長9.3%。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39.8%、73.1%和166.7%,拉動力分別為-5.3%、2.8%和6.3%。三次產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9.7:10.5:49.8調整為33:12.8:54.2。人均生產總值達25550.9元。
2019年全縣(全口徑)實現生產總值243873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3.2%,第一產業增加值241240萬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1816950萬元,增長2.3%,第三產業增加值380540萬元,增長5.7%。其中:縣屬實現生產總值694580萬元,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1240萬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72800萬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380540萬元,增長5.7%。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41.8%、0.9%和57.3%,拉動力分別為1.9%、1.3%和3.3%。三次產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3∶12.8∶54.2調整為34.7∶10.5∶54.8。人均生產總值達31961.9元。
明洪武年間,人口大增,開墾荒地,時有“開山到頂”之說。洪武以後,因天災、匪患,造成人畜相食,良田荒蕪,人口大減,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洛川縣僅有1644餘人,農業生產破壞慘重。清乾隆元年(1736),災情平緩,稅賦稍減,人口回升,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民國時期,名雖改制,實沿舊制,加之軍閥混戰,匪患頻仍,農業生產屢遭破壞。建國后,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群眾糧食自給有餘。
1988年,洛川縣種植業產值達5437萬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81.38%,是1949年的12.23倍,年均遞增7.65%。種植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9.63%,人均2.93畝,勞均9畝。糧食播種面積為43.54萬畝,占播種面積的75.25%,糧食總產量達到75365.86噸。雖然糧食作物的面積比1949年減少24.58萬畝,但總產卻增加75059.86噸,提供商品糧8167噸,商品率為10.84%,畝產從1949年的41.5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173公斤,增長了4倍多。人均糧食460.6公斤以上,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擴大到13.93萬畝,其中油菜面積達5.34萬畝,總產為2319.17噸,畝產43公斤,烤煙從無到有,1973年引進試栽至1988年,栽種面積達7.4萬畝,年產量9775噸,畝產132公斤,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0.7%,占經濟作物產值的84.4%。2011年,洛川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2117萬元。糧食種植面積18.5萬畝,較上年同期減少11.5%。糧食產量平均畝產476公斤,總產88175噸。其中:夏糧平均畝產200公斤,總產量2408噸;秋糧總產85767噸。其中玉米產量7.7萬噸,蘋果產量74.5萬噸,實現農業總產值247040萬元。
2012年,洛川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2897萬元。糧食種植面積18.93萬畝,糧食產量平均畝產499公斤,總產94413噸。其中:夏糧平均畝產227公斤,總產量2393噸;秋糧總產92020噸,同比增長7.2%。其中玉米產量8.4萬噸,同比增長9.1%.全年蘋果產量75.0012萬噸,同比增長0.7%,實現農業總產值228941萬元,同比增長4.8%。
2016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0148萬元,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9.28萬畝,全年糧食產量平均畝產518.08公斤,總產99886噸。其中:夏糧平均畝產242公斤,總產量1985噸;秋糧總產97901噸,秋糧平均畝產530公斤,其中玉米產量90224噸,同比增長1.8%.全年蘋果產量80.1萬噸,同比增長1.0%,實現農業總產值277791萬元,同比增長4.6%。
2018年,農業和農村面貌變化巨大,蘋果產業建設進入品牌化。2018年全縣果畜產業全面推進,質量效益不斷攀升。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穩步發展態勢。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0942萬元,按現價計算同比下降14.5%,農業生產呈現以下特點:
1、糧食生產發展情況。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7.76萬畝,較上年同期下降7.2%。全年糧食產量平均畝產598公斤,總產106124噸。其中:秋糧總產106124噸,秋糧平均畝產598公斤,其中:玉米產量105665噸,同比增長8.9%。受氣候影響,2018年全縣蘋果受凍嚴重,全年蘋果產量55.3萬噸,同比下降37.8%,實現農業總產值243503萬元,同比下降11.8%。
2、林業生產發展情況。2018年全縣林業生產總值完成1888萬元,同比下降37.1%。完成造林面積2.32萬畝,同比增長20.8%。
3、畜牧業發展情況。2018年生豬存欄167104頭,同比下降44.9%,其中:能繁殖的母豬17412頭,同比下降43.8%;出欄210261頭,同比下降40.1%;豬肉產量15079噸,同比下降38.2%。
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洛川工業掀起第一個發展高潮。1958年僅商業系統一家就上馬糕點、製糖、造紙等13個項目。受資源、資金、管理、技術、質量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被紛紛裁併、淘汰,到80年代,僅留“洛川縣食品廠”一家。建築、五金、服裝等行業發展亦不景氣。
1984年,受江、浙、魯等沿海地區工業發展的影響,洛川縣委、縣政府在組織中層幹部多期出外考察后,形成“無工不富”的思路,一次確定新建16個縣鄉企業,再次掀起大辦工業的高潮。縣奶粉廠、罐頭廠等在這種大氣候下倉促上馬。
1989年,洛川縣縣屬工業企業達到67個,其中屬全民所有制企業11個,集體所有制企業15個,村及村以下辦工業41個。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達到1078.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7789.2萬元的13.84%;工業凈產值256.04萬元,實現稅利85.77萬元,固定資產原值1374萬元,職工人數達到1483人。
2011年,洛川縣完成工業總產值49191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378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560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9220萬元。
2012年,洛川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4241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95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170萬元,較上年可比增長9.6%;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10330萬元,較上年可比增長10.2%。
201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696137萬元,按現價計算比2015年下降22.6%。實現工業增加值143932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減少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431889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7436萬元。縣屬完成工業總產值7588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7340萬元。
2018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297174萬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6.3%。實現工業增加值192881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919507萬元,較上年可比增長10.4%;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9310萬元,較上年可比增長1.9%。縣屬完成工業總產值50057.57萬元,較上年增長3.34%(現價)。實現工業增加值47910萬元,較上年可比增長13.6%.
2018年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361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4%。
民間秧歌在表演風格上有三種:北五鄉的黃章、舊縣、永鄉等地,表演動作粗獷,如蹩鼓服裝均似古代武士打扮,蹦跳勇猛,具秦漢時期風格;中五鄉的鳳棲、京兆、楊舒、老廟等地,表演動作細膩、文雅,服裝有明清時期的特點;南八鄉以石泉為代表,表演內容豐富,有大型鑼鼓隊伴隨,鞭炮齊鳴,氣勢宏偉壯觀,類似古代凱旋而歸的儀仗隊。
社火是洛川民間一種在白天進行的大型演出活動。其演出形式分三部分:最前邊是鑼鼓隊,鼓隊一行,鑼、鑔一行,兩行面對面,敲鼓者每人胸前用繩子系一鼓,敲著“社火鼓”,踏著一定步點,側步前進。鑼鼓隊人數沒有限制,有的多達幾十人。在鑼鼓隊中間站一個人,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木杆,木杆上邊用彩色紙條纏上花紋,一邊前進,一邊揮動彩色木杆,調整鑼鼓隊,與後邊的高蹺使之協調,群眾叫“吆社火”。緊跟鑼鼓隊的就是高蹺隊,這部分是社火的主題部分,即演出內容。
毛綉
建國后洛川民間刺繡隨著日用品的繁多美觀而退化。毛綉是依據刺繡、布製品等造型而創作的,以麻織物為底,以彩色毛線綉制而成。圖案多以戲文故事、鳥獸花卉、現實生產、生活和未來憧憬為題材。有組合畫面、單獨畫面,用以裝飾牆壁。
洛川面花,是民間傳統的一種以加工酵面製作祝福品的藝術。人們逢年過節,敬神祭祖,嫁娶、祝壽、走親訪友以面花為隆重的禮品,用蒸、烙、炸等各種方式製作成多種形式,好看好吃。製作者用木梳一壓,便成鳥兒的羽毛,用湯勺給魚龍雕出鱗片,用剪刀給小魚、小鳥、兔子剪出嘴巴、尾巴,用豆粒裝點眼睛,並染上色彩。
陶器
洛川縣是古陶器製作的地方,陶器早已為洛川人民的生活用品,建國后搪瓷日用品得到廣泛使用,陶品很少製作。瓦瓮、瓦盆、瓦罐等在農村仍為廣大農民所喜愛。相傳放置食品不易壞,至今農民還將陶品視為傳家寶,擦得明光閃亮,擺設在碗架最高層。
洛川縣是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和中國蘋果優生區的核心地帶,迄今已有50多年的蘋果栽培歷史,是陝西蘋果的發源地。洛川蘋果以其“個大、色艷、細脆、香甜,耐貯藏,無污染”六大特點享譽中外。目前洛川蘋果的系列產品——果醋、果酒、蘋果脆片、蘋果樹皮工藝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洛川蘋果
民國23年(1934),加修咸榆公路,洛川段是民國23年(1934)9月動工,24年(1935)4月完成,徵用民工9840名,共加修42.5公里
建國后,1952年咸榆公路改稱咸宋公路。1970年定為西包公路,沿路設伏益、城關、安宮、漢寨四處養護班,增修和改修大型石橋3座;半土橋5座。1957年洛川道區成立築路大隊,進行重點改建,逐段鋪上沙石路面,道路兩旁栽樹,修築涵洞石橋,成為沙礫路,達到四級公路標準。1969年冬,成立戰備公路工程營,計300餘人,沿路勘察設計拓寬路基,加固土橋,改成料礫石路面。
1976年至1980年鋪成渣油路面。1984年路基拓寬達7.5米,油路面寬5米,達二級渣油路40.8公里,沿線有四行綠化樹。
2011年,洛川縣完成公路客運量1116.5萬人次,同比2010年增長26.9%,貨運量194.9萬噸,增長17.6%;貨物周轉量6653萬噸/公里,增長18.1%。客運周轉量23912萬人/公里,增長36.4%。
2012年,洛川縣完成公路客運量115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貨運量223萬噸,增長14.4%;貨物周轉量7784萬噸/公里,增長17%。客運周轉量24736萬人/公里,增長3.4%。
2016年,全縣全社會完成公路客運量107萬人,比2015年增長7%,貨運190萬噸,減少23%;貨運周轉量5700萬噸/公里減少23%。客運周轉量9202萬人/公里,增長11.2%。
2018年,交通運輸業發展情況。2018年全縣全社會完成公路客運量111萬人,比上年增長38.8%,貨運295萬噸,增長5.4%;貨運周轉量8850萬噸/公里,增長5.4%。客運周轉量6097萬人/公里,下降8.6%。
建國前夕,洛川縣有西醫5名,中醫30名。1955年有西醫16名,中醫45名,草醫4名。1956年,經衛生局審查批准的合格醫生只有17名(西醫5名,中醫12名),縣醫院也只有專業醫務人員18名。
1975年,成立洛川縣衛生學校,校址設在縣醫院,教師由臨床醫生兼任。輪訓在職初、中級衛生人員和鄉村赤腳醫生。1982年在縣城東北新建教學樓一座。建築面積為936.6平方米,教師宿舍10間。同時購置1萬多元的教學儀器。有教職工10名,到1985年共舉辦各類學習班14期,培訓醫務人員345人,至1990年,培訓6期,培訓人員達282人。
2011年,洛川縣共有衛生機構3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床位448張,衛生技術人員779人,其中醫生246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參保農民16萬人,參合率達到97%。
2012年,洛川縣共有衛生機構4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床位580張,衛生技術人員665人,其中醫生293人,參保農民16萬人,參合率達到97.5%。
2016年,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2個。床位771張,衛生技術人員931人,其中:醫生257人。
2018年,衛生事業健康發展。2018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2個。床位682張,衛生技術人員906人,其中:醫生24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受益面進一步擴大,農民參保百分之百,農民看病難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
民國29年(1940),駐洛專員余正東在城內創設“三區聯立洛川中學”,為洛川中學教育之始。
1956年新建土基中學。1970年設老廟、舊縣中學。“文革”時期,提倡“小學不出村,初中不出隊,高中不出社”,因而出現高小戴帽設初中,初中戴帽設高中,教師亦節節拔高的局面。學制也由原來的“三·三制”改為“二·二制”。至1977年,初中由原4所迅速發展至55所,高中由原2所發展到18所,洛川縣中學在校學生增至11276名,其中初中生6993名,高中生4283名。這樣,雖學校數量劇增,但因設備甚差,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質量急劇下降。
1977年後,經1978年和1980年兩年中學布局調整,洛川縣有初中29所,高中4所。1982年縣委決定:在1萬人之內設初中1所。據此,將老廟、舊縣中學高中班裁撤改為初級中學。經調整后,洛川縣有鄉(鎮)初級中學15所,縣辦完全中學2所,學制亦恢復為“三·三制”。至1990年,洛川縣在校學生8172名,其中初中生7174名,高中生998名。
萬鳳塔
1990年,洛川縣15~23歲的青年42396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7845名(其中大學文化程度104名,高中11516名,初中16225名),占青年總數的65.6%。
2011年,教育事業繼續深化改革,農村中小學布點調整成效顯著,教育惠民工程實施力度不斷加大。財政用於教育方面的支出27999萬元。洛川縣各類學校143所,其中:普通中學16所,在校學生12381人;小學49所,在校學生2099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76所,在園幼兒10105名。
2012年,洛川縣全年財政用於教育方面的支出44879萬元。各類學校128所,其中:普通中學16所,在校學生18299人;小學49所,在校學生1899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60所,在園幼兒11208名。
2016年,全縣各類學校101所,其中:普通中學16所,在校學生13473人;小學49所,在校學生1528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35所,在園幼兒13187名。
2018年,教育惠民工程實施力度不斷加大。2018年全縣教育事業繼續深化改革,農村中小學布點調整成效顯著,教育惠民工程實施力度不斷加大。全年財政用於教育方面的支出41599.7萬元。全縣各類學校85所,其中:普通中學12所,在校學生5967人;小學31所,在校學生1911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41所,在園幼兒12735名。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信息技術教育穩步推進,學校後勤服務和民辦教育趨於規範,職業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萬鳳塔平面為八邊八角,塔身系磚砌成,底邊長3.2米,塔高40餘米,分為十三層。塔正面門額上刻有“萬鳳塔”三字。塔身外每層均著唐宋門窗斗拱裝飾。塔的用磚中,亦見有唐代手印磚。塔身處每層又造有小龕,內置各種石刻雕像。雕像多為佛像,但第三層小龕中,分別置有西遊記中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一組雕像。萬鳳塔的建造形式與富縣直羅柏山寺塔極為相似,其建造年代應也相同。萬鳳塔系唐代建成,宋、明兩代均有重修,因而留下各時代特點。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相思川森林休閑觀光景區
2020年3月,入選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屬於陝甘寧片區。
2020年7月,獲得“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稱號。
2020年8月,位列“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第55位。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