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文選
拿破崙文選
《拿破崙文選》是拿破崙·波拿巴晚年被集在聖赫勒拿島,由他口授而由別人筆錄的關於幾次戰爭的回憶,以及他某些著作的摘要,大約創作於1815年—1821年。
該書收錄的回憶錄主要有:《圍攻土倫》、《義大利方面軍在1792、1793、1794和1795四年中的軍事活動紀要》、《1796至1797年的對意戰爭》、《1798年戰爭紀要》、《1799年下半年戰事紀要》。收錄的軍事評論則有《關於1796年和1797年對意戰爭的軍事行動的評論》和《對若米尼將軍的〈關於幾次大戰役的分析〉一書的評語》等。這些回憶錄體現了拿破崙把戰爭作為實現政治主張的工具、戰爭要考經濟支撐的軍事思想。
該書對於研究拿破崙的建軍思想和作戰原則具有重要價值。
《拿破崙文選》詳述了拿破崙參加和指揮的1793年圍攻土倫的戰爭、1796—1797年對義大利的戰爭、1798—1799年遠征埃及和敘利亞的戰爭,以及他在這些戰爭中向士兵發表的講話、命令和對羅尼阿斯所著《軍事學術論》一書批註的17條意見等內容。
上卷 | 下卷 |
圍攻土倫 | 遠征埃及和敘利亞(1798-1799年) |
義大利方面軍在1792、1793、1794和1795四年中的軍事活動紀要 | 第一章 馬爾他島 |
1796至1797年的對意戰爭 | 第二章 埃及概述 |
第一章 1796年義大利各諸侯國家的情況 | 第三章 征服下埃及 |
第二章 蒙特諾特戰役 | 第四章 尼羅河上的海軍戰鬥 |
第三章 洛迪戰役 | 第五章 宗教問題 |
第四章 帕維亞暴動 | 第六章 開羅暴動 |
第五章 沿波河右岸進軍 | 第七章 征服上埃及 |
第六章 卡斯奇里恩戰役 | 第八章 敘利亞 |
第七章 明喬河和布蘭塔河之間的進軍和作戰 | 第九章 征服巴勒斯坦 |
第八章 阿爾科戰役 | 第十章 圍攻聖·讓·阿克爾 |
第九章 松布爾一馬斯方面軍和萊因方面軍1796年在德國的軍事行動紀要 | 第十一章 阿布基爾戰役 |
第十章 1796年的外交談判 | 第十二章 拿破崙返回西方 |
第十一章 里沃利戰役 | 拿破崙關於遠征埃及的最後評論 |
第十二章 托連提諾 | 拿破崙各種著作摘要 |
第十三章 塔利亞曼托 | 對1816年巴黎出版的《軍事藝術評論》 |
第十四章 累歐本 | 一書的十七項評論摘要 |
第十五章 威尼斯 | 論步兵 |
第十六章 1797年的談判 | 騎兵 |
第十七章 坎坡一福米奧和約 | 炮兵 |
關於1796年和1797年對意戰爭的軍事行動的評論 | 戰鬥隊形 |
對若米尼將軍的《關於幾次大戰役的分析》一書的評語 | 論防禦戰 |
1798年戰事紀要 | 論攻擊戰 |
1799年下半年戰事紀要 | 埃斯林根戰役 |
1813年的戰爭 | |
拿破崙1800年進軍和公元前218年漢尼拔 | |
進軍的比較 | |
結論 | |
《馬倫哥》一書摘要 | |
給總參謀長的命令 | |
《腓特烈二世的戰爭論綱》摘要 | |
《秋林元帥戰爭論綱》摘要 | |
對1817年倫敦約翰·梅列亞出版社印行的題為《循無人知道的途徑從聖赫勒拿島傳來的手稿》一書的四十四點評論摘要 |
1793年9月,炮兵少校拿破崙在指揮進攻土倫的戰鬥中嶄露頭角,后又在遠征義大利和遠征埃及中顯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前後十幾年間,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在歐洲多次與反法聯盟軍作戰,幾乎是所向披靡,橫掃歐洲,立下了赫赫戰功。直至1815年滑鐵盧的失敗,才結束了拿破崙的政治和軍事生涯。
《拿破崙文選》是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上流放期間由他口授,而由蒙托隆伯爵、拉斯卡斯伯爵和古爾戈分頭記錄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戰爭回憶錄。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戰爭,成為了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迹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拿破崙於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
(1)把戰爭作為實現政治主張的工具
拿破崙始終把戰爭作為實踐自己政治主張的重要工具。在拿破崙看來,衝擊、遠征、進攻,都有其深刻的政治動因。他從來不需要徒勞無益的即不會帶來直接政治利益的勝利。然而,拿破崙戰爭尤其是後期的戰爭,兼有保衛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掠奪、奴役其他國家及民族、謀求地區霸權4種政治目的。因此,戰爭實際上是拿破崙實現自己政治主張的“雙刃劍”,即:一方面,他把戰爭作為保衛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工具(這正是拿破崙成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他又把戰爭作為掠奪奴役其他國家及民族、謀求地區霸權的政治工具(這則是拿破崙失敗的根本原因)。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拿破崙並非敗於他的軍事力量運用,而是敗於他的霸權主義政治。
同時,拿破崙又十分注重運用政治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一方面,他十分注重外交手段的運用。他認為,在戰爭過程中,外交是軍事的輔助,可彌補軍事力量的不足,隱蔽軍事行動的真實意圖,避免不利於己的作戰時間和地點,鞏固和擴大軍事上的勝利。另一方面,他還十分注重法律手段的運用。例如,霧月政變之後,拿破崙在徹底粉碎第二次反法聯盟的同時,命令和敦促法國政府制訂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這些立法活動使革命和戰爭的勝利成果制度化、規範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其中,1804年通過的《法國民法典》(1807年改稱《拿破崙法典》),是在拿破崙親自主持下制訂的。它不僅鞏固了拿破崙戰爭為法國資產階級所取得的勝利成果,而且鞏固了拿破崙戰爭在國外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勝利成果。拿破崙本人也十分欣賞這部法典在鞏固勝利成果方面的作用。他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2)戰爭要靠經濟支撐,並能發揮“經濟職能”
拿破崙十分注重經濟對戰爭的支撐作用。為支持長期戰爭和保證戰爭勝利,一方面,他非常重視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以便為戰爭活動提供必需的物質力量;另一方面,拿破崙還非常重視“以戰養戰”問題,以此為其遠距離機動作戰解決軍隊給養問題。如在與第一次反法聯盟的戰爭中,拿破崙接管的義大利軍團是一支沒有軍餉、沒有軍糧、沒有飼料、沒有被服、沒有營帳的部隊(人員實數為7萬人),而當時國庫十分空虛。儘管政府想盡辦法,但它發給出征軍隊的經費僅僅是2000金路易多爾和100萬期票,而期票中還有一部分不能兌現。軍隊中一切都感到缺乏,而想從法國獲得任何東西又不可能。鑒於這種情況,拿破崙制訂了“以戰養戰”的戰略,即“在義大利平原上組織自己的運輸,尋找拖大炮的馬匹,使士兵有衣穿,使騎兵有馬騎”,從而在蒙特諾特、洛迪、卡斯特萊奧內、巴薩諾—德爾格拉帕、阿科萊、里沃利等會戰中接連獲勝。
在此後的作戰中,拿破崙經常是通過這種“以戰養戰”的戰略為其遠距離機動作戰提供物質保障。
拿破崙還非常注重戰爭的“經濟職能”。一方面,拿破崙把戰爭作為維護法國經濟利益和增加法國物質財富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拿破崙又把戰爭作為破壞對方經濟利益和扼殺對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拿破崙於1806年、1 807年多次簽署命令,嚴禁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貨物進入歐洲大陸法國及其同盟國的領土上,一旦發現英國貨物,一概沒收。這就是所謂的“大陸封鎖令”。而英國立即宣布從海上封鎖歐洲大陸,即派其軍艦攔截法國及中立國的一切商船,封鎖法國港口,同時採取種種辦法,把英貨偷運到歐洲大陸及法國,破壞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令”。由於英國有強大的海軍,易於封鎖歐洲大陸,而歐洲大陸各國雖被拿破崙征服,但其領土面積大,內部複雜,拿破崙難以控制。因此,“大陸封鎖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英國經濟,促進了歐洲大陸各國經濟的發展(免除了英國工業品的衝擊),但法國及歐洲大陸各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一定損失,法國與大陸各國產生了新的矛盾。
(3)從實際出發的戰爭指導原則
拿破崙深刻地認識到法國大革命對軍隊性質和軍隊成分的影響,以及當時生產力的增長對軍隊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並據此提出了一整套戰爭指導原則,從而使法國大革命和當時生產力增長所產生的新的作戰方法和原則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
拿破崙從實際出發的戰爭指導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殲敵比略地更重要。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歐洲戰場上,攻佔敵人的要塞和領土通常是戰役戰術行動的主要目標。拿破崙則與此相反。他認為,首要和基本的作戰指導原則不是力圖佔領敵人的土地,而應力圖殲滅敵人的軍隊。他說:“我只看到一點,那就是敵人的大量軍隊。我力圖消滅它們,因為我相信,只要把軍隊一消滅,其他一切就會隨之而土崩瓦解。”
②軍隊的力量”等於人數乘速度”。拿破崙認為,消滅敵軍兵力所必需的“軍隊的力量就像力學中運動的數量一樣,等於人數乘速度。”其中,人員數量不足可用進軍的速度來彌補:炮兵的缺乏應以適當的機動來抵償。這就是說,“走”是“打”的輔助,能增強“打”的力量。他還認為:行軍就是戰爭,戰爭的才能就是運動的才能,善於運動的軍隊必能獲得勝利。為了切實發揮運動的功能,拿破崙認為,迅速是一種必要的和基本的因素,在戰爭中,時間的損失是無可彌補的,對此提出的各種理由都是不妥的,因為拖延只能使行動失敗,所以軍隊的機動必須迅速。同時,因為軍事是一門實幹的藝術,一切複雜的機動都必須拋棄,簡便是良好機動的首要條件。
③強調進攻但不放棄防禦。拿破崙十分注重進攻,強調先於敵人進攻。他認為,如果允許別人進攻自己,那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但進攻不應該是魯莽的,而應該是慎重的,應該充分估計到具體情況和敵我雙方的兵力兵器,即在一場戰役開始時,一個人應該慎重考慮,他是否應該前進。但是,當他決定實行進攻以後,就應該把它推進到最後極限為止。然而,拿破崙並不是唯進攻論者。他認為戰爭中沒有絕對的事情,並非毫無例外,在自己防禦壁壘陣里等候敵人,不能認為都是錯誤的方法。整個戰爭的藝術,就是先作合理周密的防禦,然後再進行快速、大膽的進攻。
拿破崙的軍事思想在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受到馬克思、恩格斯以及諸多精英人物的高度評價。《拿破崙文選》雖然反映的只是拿破崙的一部分軍事思想,而且許多具體論述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顯得過時,但他的軍事思想仍然值得人們借鑒。對於借鑒戰爭經驗、世界戰爭史和世界軍事學術發展史同樣有重要意義。
拿破崙文選是他本人在晚年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時,由他親自口授但別人筆錄的關於幾次戰爭的回憶,以及他的某些著作的摘要。本書詳盡記錄了他所參與而指揮的1793年攻克土倫戰役與1796年至1797年對義大利的戰爭和1798年至1799年遠征中東的戰爭,以及他在這些戰爭中向士兵發表的講話、命令,還有他跟交戰國開展的錯綜複雜的外交鬥爭等。該書對於研究拿破崙的建軍思想和作戰原則具有重要價值。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崙進行了多項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直到兩個世紀后依然還有深遠影響的是頒布了《拿破崙法典》,由拿破崙下令起草、制定的,許多條款都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與討論,並最終頒布。
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在政變結束之後的第三周,拿破崙向人民鄭重發布公告,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了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初衷,大革命已經結束。”此外,拿破崙還制定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以及榮譽軍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