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溪村

蒲溪村

蒲溪村位於東莞市石龍鎮的西北角,是東莞、增城、博羅三地的交匯之處,佔地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97人,外來人口約1000多人。

村莊簡介


在石龍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經過蒲溪全體村民的不斷努力,現在的蒲溪村已變成一個美麗、富饒、文明的都市村莊。一九九九年被東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於“安全文明小區”、同年也被評為“東莞市先進治保會”的光榮稱號;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連續四年被評為“鎮文明衛生單位”。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蒲溪村領導班子堅持抓好兩個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推進村政建設,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近年來,村委會投入了大量資金改造村容村貌,進行植樹綠化,建設村海邊公園,對村莊、道路、水渠、公廁等實行綜合整治,有效改善了投資環境和村民生活環境,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會積極改善文化設施,配備了老人活動室、棋牌室、乒乓球、桌球室、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支持村民組織各種健康、有特色的文體項目;我們還建立養老金、福利金制度,保證村民的生活質量,創造了一個生活穩定、治安良好的社會環境。
蒲溪村全體村民在村黨支部正確領導下,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生活寬裕了,村容整潔了,社區和諧了,管理民主了,我們將齊心協力,奮勇爭先,努力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蒲溪村距離石龍鎮中心區1.2公里,轄區面積0.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7人,外來人口460人。該村四米以上道路350米,硬底化率達100%,自來水覆蓋率100%。村內建有公園兩個,球場及體育設施一個,並保留了約有150年歷史的祠堂、約100多年歷史的古井。該村還保留了樹齡約百年榕樹三株,主要分佈在蒲溪大街和蒲溪海邊公園。
蒲溪村龍舟下水慶端陽
端午節划龍舟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傳統,但大家知不知道,每一隻龍舟下水,都要進行下水和采青儀式,風俗多多呢?今天,記者就帶大家去到蒲溪村看看龍舟下水“典禮”吧。
來到蒲溪碼頭,100多名村民們已經穿好整齊的服裝,摩拳擦掌,準備登上龍舟,一顯身手。哎!慢著,先聽聽老村民祥叔說,原來龍舟必須選個“吉時”舉行下水“典禮”才可以正式“亮相”。而下水之後,還進行采青儀式。
蒲溪村民祥叔:“找點香茅水解穢,灑一下,現在就簡單一些,燒個鞭炮,龍船下水就過那邊搶青。過海那邊,劃過那邊,就上岸找點草,摘回來,放在龍舟頭,叫龍舟搶青。龍舟搶青,證明龍舟順順利利,無風無浪都不怕,大風大浪都不怕,保人人安全、身體健康。”
據了解,蒲溪村這個龍舟下水采青儀式,一代傳一代,已經有百年歷史了,而且也包含了很多習俗,出發采青時,要求全部槳手全神貫注,沉默應對,等待采青儀式后,槳手全力進發,龍舟鑼鼓喧天,寓意龍舟平安順利采青歸來。而且,蒲溪村這些龍舟也非常有趣,這兩隻寬1.48米,長29.7米杉木做成的傳統龍,原來還有一個“兄弟”,它們每隻的龍頭臉部的顏色都不一樣,分別代表“劉、關、張”三兄弟。由於其中一隻已經有20多年歷史,現在我們就只能欣賞另外兩隻了。
蒲溪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賢:“看其他船,船頭跟別人不一樣,三個龍頭面都有不一樣的顏色,紅色、黑色、黃色。分別代表三兄弟,船尾是哪吒神像,這個哪吒神像來講歷史更大,這個超過一百年。”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賢告訴記者,每天的龍舟采青下水儀式都吸引不少村民報名參加,一起吃“龍船飯”、泡泡“龍舟水”也是習俗,從中也增強了村的凝聚力,豐富了蒲溪的文娛生活。
蒲溪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賢:“這個肯定,扒出團結出來,扒出精神出來,又為村的文娛活動,豐富村民,村民好大興趣的對於划龍舟。”(記者:蔡艷君 何渠鈞、任永康)(新聞來自東莞陽光網
百年老渡
站好點,要開船了!每人1元……”在石龍鎮最後的百年老渡——蒲溪渡口,“船家佬”陳氏三兄弟習慣地吆喝著讓乘客注意安全。據了解,從上世紀90年代初,老大陳燦成、老二陳德成、老三陳偉成親生三兄弟便開始操起了擺渡的生意,由村委會補貼,免費擺渡村民到東江對面種菜養魚,非蒲溪村民則每人次收一元錢。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來回擺渡近100次,掌船的老二陳德成說:“只要有一個人過渡,我們都願意擺渡。”
起航時,陳氏老三用竹竿將船撐離岸邊
起航時,陳氏老三用竹竿將船撐離岸邊
記者 章練輝 攝影報道
6大渡口曾是石龍的“命門”
東江迤邐而下的北幹流在石龍鎮與南支流交匯成一處,形成石龍當地一河三埠的獨特風貌。據年過花甲的林叔介紹,建國前,石龍曾有6大渡口,因此在老人之間還流傳著“出門靠渡輪”的說法。隨著南岸大橋、石灣大橋、東岸大橋等先後建起,往昔熱鬧的6大渡口漸漸退出了石龍人的生活,僅剩蒲溪渡口仍日復一日擺渡種菜養魚的村民。
東江穿境而過,造就了石龍航運業的興旺發達,早在明末清初該鎮就成為嶺南重鎮。在以水路為主要運輸渠道的年代,石龍就成為東江運輸的交通樞紐、咽喉之地,控制著大米和木材等主要農產品的流通,成為鄰近鎮區的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渡輪上過了大半輩子的陳氏三兄弟
在渡輪上過了大半輩子的陳氏三兄弟
擔心渡輪後繼無人
蒲溪渡口作為石龍最後的渡口,堅守渡口的陳氏三兄弟的年齡加在一起將近150歲。老二陳德成說:“無論中秋,還是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都要晚上七八時才能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一年到頭,除非遇上特大洪水、颱風天氣,陳氏三兄弟都從不停渡。
“村裡沒幾個年輕人願意駕駛渡輪”,老二陳德成打趣地說:“現在的青年人都好逸惡勞,不願意再干擺渡這種每天要干12個小時的活了。”據了解,在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蒲溪村民大多數都會划船,陳氏兄弟從7歲就開始學划船,自小就常划小木船到北岸幫父母種菜,但蒲溪年輕的一代幾乎都成了“旱鴨子”。陳德成擔心地說:“再過幾年,恐怕無後人願意接班了!”
自古石龍航運業就興旺發達。
自古石龍航運業就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