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脂

口脂

古時又稱“唇脂”,在管狀口紅出現之前,口脂其實和胭脂是徠通用的,裝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點塗。以前的口紅大都是鮮艷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時還流行過檀色點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調,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

詞語解析


甲煎口脂
甲煎口脂
綠窗迷口脂
綠窗迷口脂
桂吻潤唇口脂
桂吻潤唇口脂
(1).古代用以防止寒冬口唇開裂的唇膏。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忠志》:“臘日賜北門學士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筩。”唐杜甫徠《臘日》詩:“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唐劉禹錫《代謝曆日面脂口表》:“中使霍子璘至,奉宣聖旨……兼賜臣墨詔及貞元十七年新曆一軸、臘日面脂、口脂、紅雪、紫雪並金花銀合二。”
石榴口脂
石榴口脂
(2).化妝用的唇膏;口紅。唐張鷟《遊仙窟》:“艷色浮粧粉,含香亂口脂。”前蜀韋莊《江城子》詞:“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五:“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清龔自珍《菩薩蠻·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詞:“樓外月黃昏,口脂聞暗香。”茅盾《參孫的復仇》:“口脂香和妖艷的聲音一齊送進參孫的感官。”

使用方法


口脂
口脂
這種紅口脂被盛於小盒裡,供女性隨身攜帶,在需要補妝時便宜行事。古人使用這種妝品上唇紅的具體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點口脂,直接向嘴唇上“點”、“注”、“勻”,白居易在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和夢遊春詩一百韻》)

製作方法


口脂
口脂
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裡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摻香料、硃砂製成,至唐代以蜂蠟代替了動物髓脂。到明清時代,又改為蟲白蠟揉入紅花汁或銀硃的配方。歷代的口脂均呈膏凍狀,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稱為“蠟胭脂”、“油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