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台鎮

遼寧燈塔市下轄鎮

羅大台鎮位於遼寧省燈塔市的南端,與遼陽市太子河區鄰接,沈營線公路縱貫南北,羅鏵線公路橫穿東西,全鎮現有17個行政村,2001年以來,經省政府批准,原羅大台沙滸兩鄉合併,設立新的羅大台鎮,原26個行政村合併為17個行政村。

徠羅大台鎮轄26個村,常住人口28812人(2017年)。耕地面積6.25萬畝,山地面積5740畝。面積73.66平方公里,鎮政府駐羅大台。沈營公路南北穿越,羅鏵公路東西貫通,寶鏡山將8個村相連,太子河從2個村流過,得天獨厚的建材資源和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為羅大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行政區劃


轄26個村委會:西張書屯、前孫莊子、拔立寨、樊家屯、新農、尖山子、羅大台、新洪家、土崗子、周山界壩、邵洪土崖子、東沙滸屯、西沙滸屯、前沙滸屯、西后黑英台、施官屯、蔣家灣、青峰、二道溝、陸甲房、楊家屯、解放屯、大紅土崖子、小紅土崖子、立沿溝、大范官屯。

歷史沿革


1987年張書鄉更名羅大台鄉,轄原屬張書鄉的西張書屯村、前孫莊子村、撥立寨村和原屬張檯子鎮的羅大台村、土崗子村、邵紅土崖子村、周三界壩村、新洪家村、尖山子村及原屬沙滸鄉的新農村、樊家屯村共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羅大台村。1994年羅大台鄉撤鄉建鎮。1996年,羅大台鎮面積30.1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鎮政府駐羅大台,距燈塔市區12千米,轄羅大台、張書屯、孫莊子、撥立寨、樊家屯、土崗子、郡紅土崖子、周三界壩、尖山子、新洪家、新農11個行政村;沙滸鄉面積50.8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鄉政府駐東沙滸,距燈塔市區13千米,轄東沙滸屯、西沙滸屯、前沙滸屯、西后黑英台、施官屯、蔣家灣、二道溝、陸甲房、楊家屯、解家屯、大紅土崖子、小紅土崖子、上立沿溝、大范官屯、青峰15個行政村。?年沙滸鄉撤鄉建鎮。
2002年1月8日,遼寧省政府(遼政[2002]5號)批准:撤銷沙滸鎮、羅大台鎮,合併設立羅大台鎮。位於燈塔市南部。鎮政府駐羅大台,人口4萬人,面積83.4平方千米,轄西張書屯、前孫莊子、拔立寨、樊家屯、新農、尖山子、羅大台、新洪家、土崗子、周山界壩、邵洪土崖子、東沙滸屯、西沙滸屯、前沙滸屯、西后黑英台、施官屯、蔣家灣、青峰、二道溝、陸甲房、楊家屯、解放屯、大紅土崖子、小紅土崖子、上立沿溝、大范官屯26個行政村。
2009年10月18日,遼寧省政府關於批複(遼政[2009]237號)同意將燈塔市羅大台鎮尖山子村劃歸太子河區東京陵鄉(現屬文聖區)管轄。羅大台鎮2011年末,將燈塔市的羅大台鎮劃歸文聖區管轄。

行政代碼


211081109:
~202 121羅大台村~203 220新洪家村~204 220土崗子村~205 220周三界壩村~206 220邵紅土崖子村~208 220樊家屯村~209 220張書屯村~210 220孫莊子村~212 220東沙滸屯村~213 220西沙滸屯村~214 220前沙滸屯村~216 220施官屯村~219 220上立沿溝村~221 220大紅土崖子村~222 220解家屯村~225 220青峰村~226 220陸甲房村

農村經濟


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按照“一年保穩定,二年求發展,三年上台階”的工 作思路,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水泥建材業為主導產業,農林牧業全面發展的新的格局。至2005年末,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7,904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32,560萬元,工業總產值實現54,600萬元,農業總產值實現57,67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08萬元。

區域建設


羅大台鎮將建設萬畝經濟園區
羅大台鎮地處燈塔市的南端,與遼陽市區鄰接。沈營公路橫貫南北,羅鏵線公路貫穿東西,交通運輸十分便利。自2001年以來,全鎮自籌資金在沈營線兩側的土崗子、洪家、拔立寨、尖山子4個村實施了萬畝經濟園區建設,現已建成6700多畝,其中果樹2400多畝、經濟林350畝、葡萄470多畝、花卉苗木500多畝、溫室大棚1000多畝、西香瓜420多畝、裸地菜900多畝、香菇30畝,園區內方塘、機電井、噴灌、農田作業道基本設施已基本已基本配套。今後,將以尖山子村為龍頭,沿寶境山的南部丘陵地帶,加強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發展林果業;以拔立寨為龍頭,沿沈營公路兩側,搞好裸地菜開發;以燈塔灌區一、二分干沿線為主,搞好多種經濟作物及養殖業開發.
工業集中區背靠建材資源豐富的寶鏡山,以遼寧恆威水泥有限公司為中心,西起遼塔水泥有限公司,中至鏵隆水泥有限公司,東到三合水泥有限公司。鎮級南環路連接沈營公路和羅鏵公路,從工業集中區內通過,集中區現有水泥廠6家,採石廠28家,磚廠6家,商、飲、建、運、服第三產業門類齊全。具有得天獨厚的建材資源和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發展前景可觀。鎮黨委、鎮政府為了規劃建設好工業集中區,成立了羅大台鎮工業集中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黨委書記武樹顯同志擔任,成員有分管工業的副鎮長、工會主席、派出所所長、司法所長、綜治辦主任、企業辦主任、集中區內企業廠長、經理和各村村主任。
邵紅蛋雞養殖業示範區
在沈營公路沿線,蛋雞養殖集中的邵紅村、新農村、周三村、小紅村建立羅大台鎮養殖業示範區,重點發展蛋雞養殖。年內計劃發展養殖小區3個,養殖專業村1個,養殖專業戶150戶,大型種雞場2個。充分發揮邵紅村多年的飼養蛋雞經驗,帶動發展周邊村的蛋雞養殖業尖山子優質果示範區。在沈營線東南,以尖山子村"千畝果園"發展為中心,帶動鄰近張書村、孫莊子村發展寒富蘋果生產徠,建立羅大台鎮優質果示範區。示範區內現有果樹栽植面積2400畝,平均畝產4000公斤,年收入1900萬元。

文化設施


農貿市場,餐飲服務業齊全,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兩所中學,7所小學完成了對全鎮的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積極依託資源,區位和產業優勢,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加速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鎮上下一致的發展目標,熱忱歡迎有志之士來鎮洽談投資,共同發展,共創輝煌。

特色產業


依託寶鏡山發展建材業。寶鏡山在境內東西綿延10華里。寶鏡山的礦石為溶劑灰岩,已探明儲量為2.57億噸,為國家二級礦山。二級品礦石cao含量為51.45%、殘渣2.64%,
羅大台鎮
羅大台鎮
三級品礦石cao含量51.05%、殘渣3.37%,礦石美含量低於2.7%,可供年產量200萬噸的水泥廠開發150年。羅大台鎮現有9家水泥廠,年生產4個品種、5個標號的水泥140萬噸。採石廠44家,年產毛石、規格石、工藝石及各種石料200萬立方米,主要用於高等級的公路建設。繼承傳統工藝,利用現代化的切割工具,精雕細刻,工藝石製品在該鎮形成了規模,勘稱一絕,主要銷往瀋陽兩宮一陵及一些仿古建築。鎮內還有紅磚廠11家,年產空心磚、實體磚1億塊,嘉隆磚瓦有限公司的空心磚填補了遼陽市的空白。大台鎮的水泥不僅在瀋陽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還遠銷到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

所轄村屯


羅大台鎮尖山子村現有1800口人、2600畝土地。積極做好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市場調研和省林業研究所聯合,大力發展果樹種植業,安排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加速了農民致富進程,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尖山子村現有果樹1221畝,主要品種寒富蘋果、南果梨、錦豐白梨、蘋果梨,畝產2500-3000公斤,畝凈利潤2000-3000元。產品口感好、甜度高、色澤鮮、果個大、產量高、抗病、耐寒,非常適合在本地區15度以下坡陽生產,產品銷往瀋陽、本溪、撫順、遼陽周邊地區,供不應求,寒富蘋果是瀋陽農業大學推廣產品。果樹種植生產以來,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上級林業技術部門的大力支持,每年省市林業技術部門都多次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培訓,周邊各村也都紛紛參觀學習,孫莊子村、土崗子村也都推廣種植寒富蘋果,已達近300畝。尖山子村的林果種植生產為廣大農戶提供了一條致富門路。孫莊子村沿羅鏵線公路兩側,人口1280人,4個村民小組,2144畝耕地。村兩委班子在抓好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村屯環境建設,使村民生活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鄰里關係十分和諧,社會風氣非常良好。村民住房整潔、巷道整齊是該村的一大亮點。村民都把治理環境做為
羅大台鎮
羅大台鎮
一項自覺的行動,垃圾定點排放,村裡安排專人清2養殖戶對禽類全實行圈養,保證了環境清潔。戶戶通自來水,做到飲用水達標。村裡還修建了文明一條街,路面兩側實現了全部綠化,村民住房周邊種植了花木,美化了居住環境。全村巷道實現了柏油化,達到了排水通暢,解決了行路難問題。為了便利村民們燒水、做飯、室內清潔,2008年還搞了沼氣使用試驗。有10戶村民用上了沼氣,今後還將逐步推廣。垃圾排放一直是個難題,村兩委班子經過研究,利用一處廢坑,自建了一處垃圾場,徹底解決了排放難問題。村裡還組織由老黨員、老幹部組成的清潔隊,義務清理主巷道的垃圾,一方面做好了日常保潔,同時也帶動了村民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羅大台村是燈塔市羅大台鎮政府所在地,也是燈塔市的南大門。羅大台村現有村民3050人,人均耕種面積0.6畝。村支部、村委會重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積極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羅大台村人均收入4000元,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人行水泥巷道路面6300平方米,通過積極引導農民利用周邊建材企業多、交通樞紐、毗鄰遼陽市區的發展優勢發展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基本達到戶戶有副業,人人有事干。十·一五期間,村兩委班子將帶領全體村民抓好新農村建設,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村務民主管理,大力發展全村公共事業,人均居住面積要達到35平方米,人均收入增加到1.2萬——1.5萬元,全村巷道柏油化,過境沈營公路和村裡主要巷路亮化起來,飲水、廁所、垃圾達到標準化處理,綠化覆蓋面達到75%以上,農村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