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石坑村的結果 展開
石坑村
江西省遂川縣新江鄉石坑村
新江鄉石坑村坐落在遂川縣北部林區一個群山環抱的山谷中。這裡山清水秀,風生水起,是個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
鄒家祠堂背靠古楠參天的後龍山,前面立著四排“功名碑”,數量之多,年代之久,含義之深,實為罕見。
石坑村以鄒姓為主,已有千餘年歷史。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時代,先人秉承“擔柴賣木也要教兒讀書”的祖訓,教育後代寒窗苦讀,考取功名。良好的民風傳承,使石坑這個歷史上不足500人的小村莊人才輩出,族人科考多有中舉。村裡原262塊“功名碑”,就是石坑先人勤奮好學,功名卓著的佐證。
古時,鄒氏家族有一條鐵定的規矩,凡鄒家子弟中舉后,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拜祖。這天,整個家族的人聚集到祠堂,準備香燭爆竹、齋飯米酒等祭祀品,打開中門,迎接中舉人到宗祠跪拜祖先。禮畢,中午在祠堂里大辦宴席,給中舉弟子接風。不日,族長按照當時的朝庭禮制,把中舉的朝代年號、中舉級別、立碑時間,請石匠刻進石碑。然後,根據不同的等級,將石碑豎立在祠堂門口或中舉人的家門前。由於鄒家賢才輩涌,年積月累,祠堂門口功名碑林立,光耀了鄒氏宗祠門楣。
石坑的功名碑全部採用青石條製作,碑高約1.8-2米,厚度10-20厘米,寬統一為40厘米。頂部多為方形,半圓形的較少。從現有保存的碑文中發現,只要是鄒家子弟科考中舉或科考後入仕者都可立碑,只不過立碑的銀兩出處不同。如中舉者,每人出數量不等的紋銀,為立匾樹旗杆之用,舊稱“旗匾銀”。凡入仕取得封誥的功名顯著者,朝庭另有封賞,立匾樹旗的銀兩由朝庭賞賜。清朝盛行捐官制,百姓或官員只要交納一定的銀兩或糧食就可得到相應的官職或頭銜,同樣享有頂戴花翎。但在刻碑時,捐銀買官的,石碑上方無孔,科考入仕的,石碑上方刻有一個透光的棱型小孔,這是兩者的唯一區別。
石坑保存的石碑中,最早的是明朝。這塊碑上刻著“大明嘉靖甲子鄉貢進士鄒天榮立”,僅此一排文字表示碑意。清朝的碑文二、三排不等,有一碑上刻著“嘉慶五年;例授修職郎候選縣左堂鄒上選柱石;誥授奉直大夫。”排列有序,美觀清秀。在長期的官場角逐中,父子同朝為官,兄弟同時中舉的史實偶也有之,但同年封官、同年立碑的卻不多見。碑林中有兩塊同年父子碑,父親的碑文上書“光緒丙午年季冬月;誥封資政大夫花翎候選同知鄒友海柱石。”兒子的碑上是“光緒丙午年季冬月;員外郎銜戶部陝西清吏司主事鄒日煃柱石。”鄒友海誥封資政大夫,官至鹽運使銜,后曾三任贛州市商會會長。次子鄒日煃,與父同年封官,時任戶部陝西清吏司主事,後任金銀庫庫官,民國時期任安徽省政務廳長、國務院諮詢參議等職。
2006年,石坑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大力挖掘村裡的生態資源、人文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把散落在外的功名碑收集起來,將近百塊碑進行分類整理,妥善置放,並把24塊保存較好的石碑重豎祠堂門口,供村人憑弔瞻仰。今天的石坑人儘管對石碑上記載的名字陌生,但都知道這些先祖是鄒家的驕傲,是子孫後代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