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福路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位於北京路以西,龍津東路以東。全程為東至西單行線。全路分東、西兩段。由北京路至廣州起義路路口為惠福東路,廣州起義路至人民中路路口為惠福西路。
道路旁著名建築由東往西排列:
大佛寺、惠福肉菜市場、
五仙觀、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路門診部。
宋代時,惠福路的一段稱為大市街。1919年,市政府拆寺前街、惠福巷等建成惠福東路,拆早亨坊、大市街、安義街,建成惠福西路,為當時的主要商業馬路。文化大革命時期,東、西、中三段龍津路和東、西兩段惠福路,變稱向陽路,其中惠福西路為“向陽四路”,惠福東路為“向陽五路”1981年複名。
惠福路
今日的惠福東路,由於鄰近北京路步行街,有各國餐廳食肆,人流興旺,往西則有較多經營招牌、廣告、旗幟的小商鋪;而惠福西路則有較多電子零件、配件的商店。惠福路屬於廣州東西走向的主要馬路,民國時期廣州所開闢的東西向馬路大都建有騎樓,惟惠福路兩邊沒有形成連續的
騎樓街,因此在廣州的氣候下經常受烈日的直接照射,於是當時的廣州市政當局將惠福路定為首個馬路綠化的試點,在路兩旁種植樹木,以蔭行人。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時光,當年植下的小樹現在已成為參天大樹,令惠福路成為廣州城區內少數的林蔭大道之一。
惠福路
座落在廣州市區中心繁華地帶的大佛寺,其前身為新藏寺,始建於南漢時期(917~971),為當時二十八寺中“北七寺”之一(見《南海百詠-北七寺》之詩句,上應二十八宿)。規模不大,“梵宮佛殿而已”。宋代已默默無聞而廢。元代(1271~1368)在新藏寺舊址再建殿宇,名曰福田庵。明代擴建,改名龍藏寺。寺院建築,頗具規模。南控南城腳,北枕拱北樓;山門朝西,直通龍藏街(龍藏街後來也因此而得名)。明季,佛教漸趨式微,信徒減少,資金拮据,殿宇垂危,無能修葺,被當局改為巡按御史公署。清朝順治六年(1649),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受命南征,直逼百粵,史稱“兩王入粵”。合圍穗城,攻戰持續10個月,公署遭戰火摧毀(一說毀於野火),淪為廢墟。
惠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