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俗稱油蟲、膩蟲、蜜蟲,是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可對小麥進行刺吸危害,影響小麥光合作用及營養吸收、傳導。小麥抽穗後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減產。全世界各麥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麥類和其他禾本科作物與雜草,若蟲、成蟲常大量群集在葉片、莖稈、穗部吸取汁液,被害處初呈黃色小斑,後為條斑,枯萎、整株變枯至死。

種群分佈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分佈極廣,幾乎遍及世界各產麥國,我國為害小麥的蚜蟲有多種,通常較普遍而重要的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黍縊管蚜、無網長管蚜。
在國內除無網長管蚜分佈範圍狹外,其餘在各麥區均普遍發生,但常以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發生數量最多,為害最重。一般麥長管蚜無論南北方密度均相當大,但偏北方發生更重;麥二叉蚜主要發生於長江以北各省,尤以比較少雨的西北冬春麥區頻率最高。就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來說,除小麥、大麥、燕麥、糜子、高粱和玉米等寄主外,麥長管蚜還能為害水稻、甘蔗和茭白等禾本科作物及早熟禾看麥娘馬唐棒頭草狗牙根野燕麥等雜草,麥二叉蚜能取食賴草、冰草雀麥星星草和馬唐等禾本科雜草。

危害特點


以成蟲和若蟲刺吸麥株莖、葉和嫩穗的汁液。麥苗被害后,葉片枯黃,生長停滯,分櫱減少;後期麥株受害后,葉片發黃,麥粒不飽滿,嚴重時麥穗枯白,不能結實,甚至整株枯死。
麥蚜的為害主要包括直接為害和間接為害兩個方面:直接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葉片、莖稈、嫩頭和嫩穗的汁液。麥長管蚜多在 植物上部葉片正面為害,抽穗灌漿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為害。麥二叉蚜喜在作物 苗期為害,被害部形成 枯斑,其它蚜蟲無此癥狀。間接為害是指麥蚜能在為害的同間,傳播小麥病毒病,其中以傳播小麥黃矮病為害最大。

生活習性


小麥蚜蟲為害葉片
小麥蚜蟲為害葉片
麥蚜的越冬蟲態及場所均依各地氣候條件而不同,南方無越冬期,北方麥區、黃河流域麥區以無翅胎生雌蚜在麥株基部葉叢或土縫內越冬,北部較寒冷的麥區,多以卵在麥苗枯葉上、雜草上、茬管中、土縫內越冬,而且越向北,以卵越冬率越高。從發生時間上看,麥二叉蚜早於麥長管蚜,麥長管蚜一般到小麥拔節后才逐漸加重。麥蚜為間歇性猖獗發生,這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麥長管蚜喜中溫不耐高溫,要求濕度為40%~80%,而麥二叉蚜則耐 30℃的高溫,喜干怕濕,濕度35%~67%為適宜。一般早播麥田,蚜蟲遷入早,繁殖快,為害重;夏秋作物的種類和面積直接關係麥蚜的越夏和繁殖。前期多雨氣溫低,後期一旦氣溫升高,常會造成小麥蚜蟲的大爆發。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⑴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麥混種區盡量使其單一化,秋季作物儘可能為玉米和穀子等。
⑵選擇一些抗蟲耐病的小麥品種,造成不良的食物條件。播種前用種衣劑加新高脂膜拌種,可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⑶冬麥適當晚播,實行冬灌,早春耙磨鎮壓。作物生長期間,要根據作物需求施肥、給水,保證NPK和墒情匹配合理,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雨後應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在孕穗期要噴施壯穗靈,強化作物生理機能,提高授粉、灌漿質量,增加千粒重,提高產量。

藥劑防治

1,種子處理:60%吡蟲啉格猛FS、20%樂麥拌種,以減少蚜蟲用藥次數;
2,早春及年前的苗蚜,使用25%大功牛和除草劑一起噴霧使用;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
2,穗蚜使用25%大功牛噻蟲嗪顆粒劑和5%瑞功微乳劑混配或單獨使用;

防治新技巧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
據試驗,用無公害高效農藥“邯科140”10毫升一桶水(稀釋倍數1500倍液),在小麥抽穗后“揚花前”,以及此後的10天左右再噴一次,對小麥蚜蟲的殺滅率達到99.98%,同時也消滅了 吸漿蟲、紅蜘蛛。而且,該農藥贈送的4袋增產劑同時可促進小麥籽粒飽滿,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