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三傑

金陵三傑

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

基本內容


南京有“藝術之都”之稱,在近現代也是中國藝術的大本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初,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潘玉良、龐薰琴等畫壇名流曾雲集南京,其中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
金陵三傑中,張書旗喜用高麗紙作畫,力求色彩與水墨的融合。學院派傑出代表,素有“任伯年第二”的美譽,善於用粉,能"粉分五色",有“白粉主義畫家”之稱。徐悲鴻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柳子谷兼擅山水、人物、花卉,尤精蘭竹。

徐悲鴻


徐悲鴻(1895~ 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台灣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部捐獻給國家。

張書旗


張書旗(1900~ 1957),原名世忠,字書旂,號南京曉庄、七爐居。室名小松山庄。浙江浦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抗戰期間去美國創辦畫院,講學作畫,后定居舊金山。
張書旗勤於寫生,工於設色,尤善用粉,在染色的仿古宣紙上,用白粉蘸色點染,計白當黑,手法巧妙嫻熟,極見生動,畫風濃麗秀雅,別具一格,與徐悲鴻、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其作品曾被美國總統收藏。其取法於任伯年,作花鳥喜用白粉調和色墨,畫面典雅明麗,頗具現代感。又得高劍父與呂鳳子親授,形成色、粉與筆墨兼施的清新流麗畫風而獨標一格。出版有《書旗花鳥集》、《張書旗畫集》等。

柳子谷


柳子谷(1901~ 1986年),名習斌,號懷玉山人,堂號雙翔閣,江西玉山人。著名國畫家,與徐悲鴻、張書旗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兼擅山水、人物、花卉,尤精蘭竹。4歲即隨父親讀書,自幼酷繪畫,自學《芥子園畫譜》柳子谷畫竹,瀟灑出塵,蕭蕭有聲。被譽為“竹聖”、“板橋第二”;從二十年代畫竹,一直畫到八十年代。六十年的創作,柳子谷視竹為品格的象徵,並且將畫竹當作一種人生境界去追求。1956年至1958年曆時三年,和滿鍵合作長達27米的史詩巨制《抗美援朝戰爭畫卷》;其精妙的描繪出了雄偉的歷史畫面,是中國現代畫壇上堪稱是絕無僅有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