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漁者

淮上漁者

《淮上漁者》是唐代詩人鄭谷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以捕魚為業逐水而居的漁民生活。前兩句寫老漁翁整年累月生活在江水浪花上,全家人隨著漁船在水上漂流,沐浴在永邊的風雨里。后兩句寫當釣得一條肥美的鱸魚后,全家老少便在荻花地里架起柴灶烹食,老老小小享受著勞動成果的愉快。這首詩語言質樸自然,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詩風顯得清新活潑,明白暢曉。

作品原文


淮上漁者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江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註釋譯文


註釋

⑴白頭波:江上的白浪。白頭翁:鳥類的一種,這裡指白頭髮的老漁翁。
⑵逐:跟隨,隨著。浦:水邊,岸邊。
⑶吹火:生火。荻(dí):生在水邊的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花呈紫色。

譯文

江中白浪上有一位白髮老人,船行到哪裡家就移到哪裡,江邊到處刮著風。
老人剛剛釣上來一條一尺長的鱸魚,兒孫們連忙在荻花叢中吹火準備煮魚。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鄭谷於大順景福(890—893)間游江南往返途中所作。

作品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淮河漁民生活的七絕詩歌,短短七言二十八個字便展示了一幅垂釣風情畫,表現了漁者生活的樂趣。
“白頭渡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江浦風。”第一句連用兩個“白頭”,不僅使描寫的形象具有鮮明的色彩,而且將波“頭”即淮水翻起的浪花與漁翁白髮這兩種本不相干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想象十分巧妙。漁翁以船為家,吃住都在船上,因而是“家逐船移”,隨風飄泊不定。到了黃昏,便將船就近停泊在水濱。鄭谷在詩中喜用疊字,這與其長期生活於南方,受當時南方俗體詩的影響有關。這種疊字句式的運用,不僅使其詩歌產生一種音樂的流轉之美,讀來琅琅上口,而且具有南方民歌的某種特色。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如果說,上兩句攝取的是遠景,這兩句則取的是近景,上兩句是泛寫,這兩句則是抓住一個典型的生活場景來特寫。傍晚時分,漁人辛勤勞作了一天,準備休息了,漁船停靠在岸邊,開始做晚飯。那麼,下飯菜在何處,漁家自然是靠水吃水。那剛剛釣到的一尺長的鱸魚,還活蹦亂跳,味道絕對鮮美,兒孫們忙忙碌碌,正在將荻花堆攏在一起吹火,準備舉火造飯。可以想見,此時,也正是漁翁最愜意的時候。或許他正悠然依靠著船篷,眼看著兒孫們在岸上忙碌、嬉戲,享受著這難得的天倫之樂。詩人雖然是寫“淮上漁者”,卻並不去具體描寫他們的日常打魚生活,而是抓住這一稍縱即逝的場面及時加以刻畫,從而將漁家的野趣、漁家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鄭谷的七絕,多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絕少用典,亦無生字僻詞,最能反映出其詩歌的主要藝術風格。如同詩中所描寫的對象,這首詩的語言也十分質樸自然,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詩風顯得清新活潑,明白暢曉。北宋祖無擇《鄭都官墓表》云:“《雲台編》與外集,凡四百篇,至今行焉。士大夫家暨委巷間教授兒童,咸以公詩,與六甲相先後。蓋取諸辭章清婉明白,不狎不野故然。”從此詩看,的確如此,有自己的精神面目,異於晚唐諸家而自領一隊。紀昀稱其“固亦足為晚唐之巨擘矣",並非虛譽。

評價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農圃家風,漁樵樂事,唐人絕句模寫精矣。余摘十首題壁間,每菜羹豆飯飽后,啜苦茗一杯,偃卧松窗竹榻間,令兒童吟誦數過,自謂勝如吹竹彈絲。今記於此……鄭谷云:“白頭波上白頭翁……”

作者簡介


鄭谷(約851—約910),唐末詩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啟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緻。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