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

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徠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厲聲教的《觀潮有感》等。

體裁沿革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簡稱七絕,其起源已不甚清楚。明清人認為七絕起自蕭綱、虞世南或是四傑的說法,都是指七言律絕。雖然七絕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以律絕為主,但與五絕一樣,古絕之形成還是先於律絕。現代國內外學者一般傾向於以北朝樂府民歌為七言古絕之源。也有學者認為七言古絕的源頭應追溯到西晉的民謠。雖然漢魏時已有曹丕《燕歌行》這樣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體的出現,是在西晉的歌謠中。這就是逐句押仄聲韻的《豫州耆老為祖逖歌》:“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
初唐時,七言絕句不僅數量較少,題材狹窄,而且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很小,藝術上也不夠成熟,不僅未能充分協律,而且作風比較板滯(如常用對仗作結,有類律詩的前半截),缺乏悠遠的韻度。初唐比較知名的詩人如沈佺期、宋之問,律詩寫得很好,七絕水平卻一般。進入盛唐,大量的七絕詩人湧現,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完全可以與五絕並駕齊驅。李白、王昌齡、王之渙、王維、賈至高適岑參常建等確是當時詩壇上的一批七絕高手。代表七絕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齡二人。王昌齡率先並大力創作七絕,在他的筆下七絕的題材得到了大大拓展,舉凡從軍、出塞、懷古、贈別、狩獵、宴飲以及奉佛、崇道、閨思、宮怨等等,無不可用七絕來表現,擴大了七絕在詩壇的影響。李白的七言絕句則更能體現盛唐絕句的典型風貌。中唐時,擅長七絕的詩人不少,如李益劉禹錫等,但基本路子並未突破前人。及至晚唐,七絕在杜牧、李商隱溫庭筠手裡又有了新的發展。
七言絕句,由於可以不拘對偶,故構寫自由;由於篇幅短小,故語句精鍊含蓄,多言外之音;由於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於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體裁特徵


七言絕句屬於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絕句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大類。其中平起式又分兩種: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韻;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仄起式也分兩種: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韻;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按平仄律,七言絕句有四種標準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調

體裁格式


(一)平起首句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李白《早發白帝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白居易《憶江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三)仄起首句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李商隱《夜雨寄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四)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加方框字表示可平可仄,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代表作品


作者詩作
杜審言渡湘江
賀知章詠柳》《回鄉偶書二首
張旭《桃花溪》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閨怨》《送柴侍御》《從軍行七首》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渭城曲》
李白
《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客中行》《哭晁卿衡》《宣城見杜鵑花》
《望天門山》《長門怨二首》《春夜洛城聞笛》《越中覽古》《蘇台覽古》《東魯門泛舟二首》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贈花卿》《絕句四首》
高適《別董大二首》
岑參《逢入京使》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寫情》《春夜聞笛》
韋應物《滁州西澗》
張繼《楓橋夜泊》
韓翃《寒食》
柳中庸《徵人怨》
劉禹錫《金陵五題》《秋詞二首》《春詞》
元稹《離思》
白居易《後宮詞》
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張祜《贈內人》
杜牧《泊秦淮》《將赴吳興登樂游原》《寄揚州韓綽判官》《遣懷》《秋夕》
李商隱《夜雨寄北》《寄令狐郎中》《為有》《常娥》《賈生》
溫庭筠《瑤瑟怨》《贈少年》《咸陽值雨》《蔡中郎墳》《過分水嶺》
鄭畋《馬嵬坡》
韓偓《已涼》
韋莊《金陵圖》
陳陶《隴西行》
張泌《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