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珍
李果珍
李果珍教授1915年生於北京,后全家隨父遷上海。先後就讀於碑文女中、清心女中。1935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學院醫學預科學習三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五年,194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留在協和醫院工作,從師於謝志光教授。
1948年,經謝教授推薦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附屬醫院(Billing's Hospital)放射科進修,在那裡,她的聰明好學與鑽研精神得到了導師Hodges教授和眾多外國同事的讚揚。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震撼了全世界的海外學子,也激發了李果珍教授的愛國之心,她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環境,回到了百廢待興的祖國,為振興中華放射學事業而獻身。回國后,她成為我國首批放射學專家。1965年,由北醫三院調到北京醫院放射科,任放射科主任。至今她從事臨床放射學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已六十餘載。她還曾先後被北美放射學會和歐洲放射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目前世界上只有李果珍同時享有這兩個榮譽稱號。始終站在放射學領域的最前沿,是李果珍教授最為自豪的事情。20世紀50年代,李教授首創以手和腕骨判斷骨齡的研究,經過後來學者的不斷完善,創建了中國人正常骨齡標準,已普遍用於臨床診斷和運動醫學。70年代末期,北京醫院引進了全國第一台CT,李果珍教授在國內最早開展CT檢查,並從1980年開始,先後舉辦了10餘期全國CT學習班,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學、所知傳授給同仁,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成為各地的學術帶頭人。1984年開始,李教授出任《中華放射學雜誌》主編。90年代初,她帶領年輕的一代最先開始了高場強磁共振的臨床應用,6年後她又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多年來,李果珍教授為我國醫學影像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進行了不懈努力。
年輕時的李果珍
李果珍教授
而今,鮐背之年的李果珍教授仍然每天堅持著良好的作息習慣:早晨5點鐘起床,練一個小時太極拳或太極劍,早餐后彈一小時鋼琴。這些便是一天八小時工作之前的“熱身運動”。“工作已經成為一種慣性,如吃飯、睡眠一樣自然。”她說,“我總是讓我的身體和頭腦運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