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頭街

鬼頭街

鬼頭街區位優勢明顯,沿海高速丁堰出口就在鬼頭街,省三三四線橫穿東西,白雪線縱貫南北,以鬼頭街為軸心的鎮工業集中區初具規模,以紡織、皮革、服裝、工藝品等各類企業130多家,近萬人在此謀生就業。

鬼頭街現已成為丁堰鎮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醫院、學校、郵政、電信、金融、酒店、超市、運輸、倉儲等社會事業同步發展。蘇北最大的棉花交易中心已落戶於鬼頭街。皋南社區是省奔小康現代化示範村,龍潭小區、農民集中居住區正在建設過程中,以鬼頭街成為中心的丁堰十里長街初具雛形,一個美麗、富有時代特色的丁堰新區正在形成。

簡介


鬼頭街,始於明末清初,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現隸屬如皋市丁堰鎮皋南村。
鬼頭街之名,讓人毛骨悚然,與“鬼”不無聯繫。此地原是一片無人耕種的亂墳場,墳場中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小河,兩河之間有條夾路,路兩旁長滿蘆葦和各種雜草,故名“荒盪”。方圓幾里,荒無人煙。晚上一片漆黑。陰雨天,墳場上磷火像螢火蟲一樣滿天飛。雜草叢中,禽獸怪叫,不時有土匪強盜出沒,草盪里常有暴屍,行人結伴才敢通過。清末,有個姓周的,膽力過人,獨自在草盪中心用荊條、竹子等搭了幾間茅草棚,開設茶食店鋪,從此有了人煙燈火。此地是通往丁堰、東海邊的必經之路,各類小商販中途在此可小憩,喝茶聊天,逐漸有了人氣。後來,賣香煙、瓜子、薄荷糖及小雜貨的,在其左右擺攤設鋪,不經意間,墳場中間形成了“街”,鄉人稱“鬼頭街”。
1988版《如皋要覽》載:“鬼頭街,此地原是墳地,後有商人來開設店鋪,得名。又,該地屋舍多卑小,時見篳門圭竇之家,圭頭之街俗稱鬼頭街。”
1921年,通揚公路修通,鬼頭街設代辦站,南來北往的班車、貨車在此停靠裝卸貨物。跑上海的、做海貨生意的,由此乘車去南通、上海,北上如皋、揚州。沿公路兩旁又陸續遷來了周家雜貨店,錢家車行(修理自行車),沈家佬飯館(時由國家供應大米、麵粉),徐二茶館,陸家蛋行等十多家小商戶,旺季時單小籠車(本地的獨輪車)有二三十輛停放在公路兩旁,向四面八方運貨送客,人流、物流量不斷增加,時稱丁堰的“旱碼頭”。
鬼頭街與丁堰(街)鎮相比而言,實屬小不點兒,堪稱“小街”。民國初,此地命名為“小街鄉”,后與龍壩鄉合併,稱小龍鄉,鄉公所均駐鬼頭街。
鬼頭街,其名不雅,但由於所處位置特殊,在周圍十鄉八鎮聞名遐邇,婦孺皆知。1946年7月,著名“皋南戰鬥”在此打響,鬼頭街是主陣地,經過三天兩夜的激烈戰鬥,敵49師全軍覆滅,俘獲師長王鐵漢(后王裝扮伙夫逃脫)。當天,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發來電報:“祝賀你們(華野一師)打了大勝仗。”7月23日,延安《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如皋之役蔣軍萬餘放下武器》為題予以報道,鬼頭街名揚全國。
鬼頭街
鬼頭街
建國后,小龍鄉人民政府為紀念在皋南戰鬥犧牲的革命先烈,在鬼頭街修建烈士墓,供後人念瞻仰。1978年,經省文管會審定,在鬼頭街建立皋南戰鬥遺址。
上世紀80年代,不足兩平方公里的鬼頭街有大小企事業單位二十多個,工商稅務,醫院學校,郵電金融,養路工區、汽車站、二輪車站、醫藥批發、工業供銷經理部及原丁西鄉的五大皮革企業,都集結在鬼頭街。1985年,鬼頭街建起影劇院,鄉里的重大政治活動均在此舉行,一時成為丁西鄉最繁華的地方。

位置


位於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西部,為地理交通之要衝,沿海高速公路南通段、丁磨公路(老334省道)、新334省道、老204國道白雪線(白蒲-雪岸)、如泰運河、通楊運河以及寧啟鐵路彙集於此,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蘇中蘇區的革命聖地、蘇中七戰七捷的發生地之一,我軍曾於此殲敵四十九師師部,至今仍存有紀念碑,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名字由來


鬼頭街,其名與“鬼”是有一定的聯繫。舊時鬼頭街前後都是一片亂墳場,北邊叫石人頭荒盪,南邊叫洋田荒盪。起始兩河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夾路,路兩邊雜草叢生,一人多高的大草盪。白天陰森森的,一到晚上磷火滿天飛,禽蟲怪叫,不時又有土匪強盜出沒,常有曝屍在草盪里。可此處又是西部地區去丁堰街、如東海邊的必經之路。明末清初有個膽大的人(傳說是個強盜頭)在夾路邊用荊條、竹子搭了純草棚,開設店鋪,起初只經營茶食,后多有小雜貨並逐漸成了市,鄉人叫它鬼頭街。
另說,歷史上鬼頭街三叉路口有一棵特大的桂花樹。因此文革中改名叫桂頭街,並設有桂頭街郵電所。文革後期又叫勝利街,以上均是官稱,鄉民一直叫鬼頭街,直至今。

歷史背景


抗戰勝利不久,內戰爆發,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犯我中原地區。地處通揚公路線上的鬼頭街是敵我必爭之地。有時敵我之間只有一街之隔,相互對峙著。蘇中七戰七捷有二、五兩次戰役都在鬼頭街範圍內打響。毛澤東同志曾親自擬電文通報各大戰區,鬼頭街的名字由此名揚全國。解放后,江蘇省文管會於1978年在鬼頭街設立皋南、丁林戰役遺址紀念碑。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被戰火損傷的街市得到逐步恢復,形成了東西400公尺南北200公尺的T型街面。有汽車站、車行、茶食店、茶館、飯店、鐵匠店、蛋行、剃頭店等。跑上海的、去南通做生意的和南來北往的都在此落腳,鬼頭街成了個旱碼頭。

兵家必爭之地


鬼頭街因地理位置特殊,因此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抗戰開始即屬敵我前沿。日軍入侵丁堰后,在鬼頭街東邊修築了炮樓,成為下鄉掃蕩的西出口。鬼頭街周圍的百姓深受其害。日軍投降前夕,還放火將鬼頭街燒成一片焦土。

發展歷史


1964年通揚公路拓寬改造,改名為204國道,鬼頭街中心向西北平移300米,丁磨路與丁掘路相聯接,原來的T字形的街道改造成十字街。
《如皋要覽》1988年版記載,鬼頭街此地原是墳地,後有商人來此開設店鋪,得名。又,該地房舍多卑小,時見蓽門圭竇之家,圭竇之街俗呼鬼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