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縣
江蘇省南通市下轄縣
如東縣,江蘇省南通市下轄縣,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縣境南與通州區為鄰,西與如皋市接壤,西北與海安市毗連,東面和北面瀕臨黃海。截至2020年末,全縣下轄3個街道、12個鄉鎮,陸域面積1872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75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7.7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3.42億元。
如東是江海鹽墾文化的代表。秦漢以前縣境為長江口沙洲,故稱扶海洲。長江、黃淮沖積成陸后,如東鹽業興起,亭場林立,至明清繁盛一時。民國之後,沿海逐步廢灶興墾,現代農漁業得到發展。1988年對外開放后,如東沿海進一步開發,建成南黃海優良深水港口洋口港。
2019年7月,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2019年10月8日,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2020年12月,社科院百強縣榜單中如東排名第45。
如東縣以原為如皋縣東鄉而得名。
據現存明、清時期的《如皋縣誌》載:
春秋時(前7世紀至前4世紀),如皋叫鄖,又名發陽、發繇口、發繇亭(故址即今立發橋),屬吳國。
戰國時(前4世紀至前2世紀),改屬楚。
金蛤島
楚漢相爭時,為東楚所有,隸屬於東陽郡。
漢初,為吳王劉濞封地,屬於海陵縣(故治今泰州)。
晉太康元年(280年),如皋地屬廣陵郡海陽縣。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而析置建陵、寧海、如皋、臨江、蒲濤5縣。(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此以得名。”)
北周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併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大業元年(605年),改為江都郡。
唐太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海陵縣。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如皋場為如皋縣,隸屬於泰州。
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淮南道泰州軍。
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
國清寺
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蘇省,如皋屬江蘇省泰州。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縣隸屬於通州。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存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19日,日軍侵佔如皋城,如皋縣政府先後遷移至李堡、豐利、馬塘。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黃橋決戰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東進掘港。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以白蒲經丁堰至柴灣河以東為界,將原如皋縣一分為二,河東為如皋縣(如皋東鄉),河西稱如皋西南行政公署,后升格為如西縣政府。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後,如皋縣隸屬於蘇中第四行政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2日,如皋縣易名如東縣,如西縣複名為如皋縣,如東縣隸屬於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翌年秋,隸屬於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
1949年後,如東縣隸屬於蘇北行政區南通專區。
1953年後,為江蘇省南通專區。
1968年後,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
1983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併,如東縣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
如東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位於江蘇省東部和南通市東北部。其形狀如同巨掌,平展於南黃海之濱,縣境東、北方向瀕臨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面長江,直線距離約40千米,緊靠南通市通州區;西連長江流域的內陸地區,與如皋市接壤;西北連蘇中里下河平原,與海安縣毗鄰。如東境域介於東經120°42′—121°22′,北緯32°12′—32°36′之間,陸域面積1872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758平方千米,是南通市陸海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如東擁有海岸線全長102.59千米,約佔全省的1/9,海岸線外圍具有豐富的灘塗資源,面積約為6.93萬公頃,是南通市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
如東境內地勢平坦,從西南略向東南傾斜,西北部高程為4.0—5.0米,東南部高程在3.2米左右。如東陸地地貌是典型的濱海平原,分屬三角洲平原區、海積平原區和古瀉湖平原三種類型。三角洲平原主要分佈於縣域中心區,長沙至掘港一線以西、范公堤(長沙向西)一線以南、如泰運河(掘港向西)以北;古瀉湖平原分佈於縣域南部,掘港至孫窯一線以西,如泰運河以南;海積平原主要指范公堤以外臨海地域。
民國初,張謇等人在如東沿海組織圍墾,沿海地區水利條件大幅改善。建國后,如東繼續組織二十多次圍墾,在原有范公堤外形成大片新陸地。
如東沿海屬黃海南部海域,近海海域屬於呂四漁場範圍,自南向北分別稱爛沙洋、黃沙洋,洋麵與沿海輻射沙洲勾連交錯,形成大小水道。爛沙洋水道和黃沙洋水道是如東沿海主要潮汐通道,具有深水通航、建設港口的條件。其中,爛沙洋北水道南側的西太陽沙被改造為人工島陽光島。
如東海岸線外連陸灘塗寬廣,近海海域沙洲散布。北部岸線外較大的沙洲有蔣家沙、竹根沙;東北外海陽光島周圍散布鰳魚沙、茄兒杆子、河豚沙、太陽沙、大洪梗子、火星沙等天然掩護;東部岸線接有腰沙、冷家沙。
如東沿海潮汐24小時漲落兩次,一般早潮稱潮,晚潮稱汐。一般同一潮次,洋口閘比東安閘早30分鐘左右到達。北風和東北風起,來潮時間常有提前;秋潮常跟暴風起,有風即有潮。一年之中秋汛為勢大,故有“八月十六賽馬跑”之說。
如東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10攝氏度;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初夏有梅雨。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222天。冬季降雪較少。大風天氣較多,春夏多東南風,夏秋多西北風,夏秋或有颱風影響。
如東全縣分屬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流域以貫穿縣境的如泰運河為界,運河以南為長江流域,約佔全縣總流域的三分之一;運河以北為淮河流域,約佔全縣總流域的三分之二。縣境長江流域以如泰運河、九圩港、遙望港、江海河等為干河。淮河流域以栟茶運河、南凌河、洋口運河、掘苴河等為干河。
如東境內最大湖泊為東湖,又稱東凌平原水庫,面積約5.8平方千米。
如東縣境內水資源豐富,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量5億立方米,年引長江水5.90億立方米。
如東縣耕地面積10.85萬公頃,農用地14.33萬公頃,建設用地3.13萬公頃,水域面積1.70萬公頃。
如東縣近海資源豐富,是中國最大的文蛤和條斑紫菜生產和出口基地。近海內有各種淺水貝類50餘種,常見魚類有100種以上,蝦蟹類出名的有紅蝦、白蝦、對蝦、金鉤蝦以及梭子蟹、大青蟹等。
如東縣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2011年,建成中國最大海上風電場。
截至2020年底,如東縣轄12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55個村居(未包括3個託管村居)。全縣設有6個功能區,其中如東經濟開發區、如東洋口港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如東縣縣城範圍分佈於掘港、城中、苴鎮三個街道,如東縣人民政府駐城中街道富春江中路1號。
如東縣行政區劃及統計代碼 | |||
320623001000 | 掘港街道 | 320623100000 | 栟茶鎮 |
320623002000 | 城中街道 | 320623101000 | 洋口鎮 |
320623003000 | 苴鎮街道 | 320623103000 | 長沙鎮 |
320623400000 | 如東縣經濟開發區 | 320623104000 | 大豫鎮 |
320623401000 | 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 | 320623107000 | 馬塘鎮 |
320623402000 | 如東洋口港經濟開發區 | 320623108000 | 豐利鎮 |
320623403000 | 如東東安科技園區 | 320623109000 | 曹埠鎮 |
320623404000 | 如東沿海旅遊經濟開發區 | 320623110000 | 岔河鎮 |
320623405000 | 南通外向型農業開發區 | 320623111000 | 雙甸鎮 |
圖表來源: | 320623112000 | 新店鎮 | |
320623113000 | 河口鎮 | ||
320623114000 | 袁庄鎮 |
根據如東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如東縣常住人口的基本情況公布如下:
全縣常住人口為880006人。全縣常住人口與2010年我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減少115977人,下降11.64%,年均遞減率為1.23%。
2019年末,全縣常住人口97.71萬人,下降0.14%,其中,城鎮人口58.60萬人,增長1.82%,城鎮化率59.97%,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全縣常住人口出生率7.39‰,人口死亡率9.73‰,人口自然增長率—2.34‰。年末戶籍人口101.24萬人,比上年減少8471人,其中,男性49.68萬人,女性51.55萬人。
● 移民史
如東古為海中扶海洲,先民多為鹽民。東晉時期,扶海洲與大陸相連,同時北方動亂,魯人、客家人相繼南遷,部分進入古如東區域。唐宋時期,沿海鹽場建立,定居者日益增多。至明初,洪武趕散、戍邊屯墾、靖難之役等事件導致蘇南等地居民陸續避居皋東。清代康熙年間,長江口崩坍,海門縣民被迫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如東沿海。太平天國期間,蘇南、安徽等地又有數萬人逃居馬塘、掘港等地。清末民初,如東先後有大豫、華豐等墾殖公司,公司招募啟海“沙地人”北遷,有數萬之眾。2001年—2006年,如東先後接收三峽庫區移民1956人。
● 老齡化
如東從1997年就開始人口負增長,主要原因有:計劃生育、教育、長壽。如東長期是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穩定的低出生率導致如東人口連續負增長。良好的基礎教育,促使如東每年輸出大量優質生源。2011年,如東成為全國第21個“中國長壽之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助推了如東的老齡化程度。
如東經濟古代以鹽業為盛,境內形成掘港、馬塘、豐利、栟茶四大鹽場。明清時期,在戰亂及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四方移民彙集如東,農耕經濟、市鎮經濟逐步形成。民國時期,張謇等在如東開辦墾殖公司,沿海水土改善、人口增長,糧油、棉紡、手工業得到發展。建國后,全縣繼續組織圍墾以及興修水利,長江水經由九圩港、如泰運河引入縣境,農牧業得到加速發展,是江蘇省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的主產區之一。海洋經濟由“跑白露”向“走向深藍”轉型,海洋捕撈、紫菜養殖、文蛤養殖等成為如東海洋經濟的標誌。工業經濟以棉紡、化工產業為先導,到21世紀發展形成以紡織、醫藥、化工、機械、電子信息、新能源為骨幹產業的工業體系,尤其是以洋口港為核心的沿海開發,將全縣的產業經濟重心由內陸轉向沿海。
2020年如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概要 | |||||
項目 | 數值 | 增速 | 項目 | 數值 | 增速 |
---|---|---|---|---|---|
地區生產總值 | 1155.11億元 | 5.9%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60.02億元 | 4.0% |
戶籍人口人均GDP | 114667元 | 6.9% |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 134.83億元 | 1.7% |
三次產業結構 | 7.9:48.6:43.6 | 地方預算收入GDP佔比 | 5.19 | ||
第一產業增加值 | 90.81億元 | 2.7%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37735元 | 5.9% |
第二產業增加值 | 561.06億元 | 5.1%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49565元 | 4.5% |
第三產業增加值 | 503.24億元 | 7.5%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3773元 | 7.4% |
市場主體 | 11.27萬戶 |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 未披露 | 未披露 | |
年度數據(2020)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如東縣圍繞“發展速度爭第一,百強排名升十位”三年奮鬥目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
2018年,如東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6.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50.87億元,增長3.9%;林業產值1.12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36.70億元,增長3.7%;漁業產值57.08億元,增長2.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95億元,增長7.8%。完成規模農業項目117個(種植類38個、休閑農業類32個、養殖類5個、加工類20個、其他類22個),市確認投資33.55億元。其中,滬資規模農業項目15個,市確認投資4.33億元。新增家庭農場245家,全縣累計登記在冊並正常運行的家庭農場1029家,其中省級示範場20家、市級示範場13家,縣級示範場119家。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6家、縣級10家。全縣有各級農(林、漁)業龍頭企業112家,其中2015年以來認定國家級1家、省級6家、市級18家、縣級36家。新增綠色食品獲證13個,全縣有效期內綠色食品獲證總數30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佔食用農產品耕地比重21.5%,獲省級優質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9個,全縣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預期49%。新增農業物聯網應用點5個,新增網上年銷售100萬元以上農業電商6個,新增省級“一村一品一店”示範村9個。
種植業
2018年,如東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67.16千公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0.86千公頃,增加5.96千公頃,增長4.4%,其中,夏糧播種面積67.97千公頃,增加3.29千公頃,增長5.1%;秋糧播種面積72.89千公頃,增加2.67千公頃,增長3.8%。全縣糧食產量97.92萬噸,減產2.0%;糧食畝產463公斤,增產0.9%;棉花產量1312噸,增產5.2%;油料產量2.42萬噸,減產5.9%。
畜牧業
2018年,如東縣生豬出欄87.83萬頭,增長1.8%;羊出欄17.40萬隻,下降19.0%;家禽出欄2430.72萬羽,下降1.0%。全縣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佔比71.74%,家禽規模養殖佔比99.28%以上。
漁業
2018年,如東縣水產品產量30.24萬噸。
生產條件
工業
截至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22家,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346家。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8%,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5.3%和16.2%。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5.1%,股份制企業增長16.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13.7%。全縣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7.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3.61%,佔比提高0.29%;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智能裝備、智能感測、節能環保等六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9.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3.60%,佔比提高1.44%。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9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9%;主營業務成本1724.32億元,增長14.9%;利潤總額159.34億元,增長15.1%。共有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579家,在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中佔比80.2%;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總產值1451.06億元,增長16.8%,在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中佔比70.3%。
建築業
截至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資質建築企業137家,其中,特級企業2家,一級企業12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536.02億元,比上年增長23.5%;竣工產值429.57億元,增長32.8%,竣工率30.1%;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296.4萬平方米,增長19.3%;竣工面積1592.5萬平方米,增長21.9%,其中住宅竣工面積939.5萬平方米,增長9.1%。
國內貿易
2018年,如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7.66億元,增長9.1%。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46.44億元,增長9.1%;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31.22億元,增長9.0%。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357.34億元,增長9.1%;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20.32億元,增長9.2%。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3.6%,飲料類增長1.1%,煙酒類增長22.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3.6%,化妝品類增長0.7%,金銀珠寶類增長40.7%,日用品類下降11.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7.1%,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7.0%,石油及製品類增長25.4%,汽車類增長1.0%。
對外經濟
2018年,如東縣進出口總值404.03億元,增長54.8%,其中,出口總值136.12億元,增長13.8%;進口總值267.91億元,增長89.5%。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6個,其中,千萬美元以上項目14個;新批協議註冊外資10.56億美元,增長244.3%;實際到賬註冊外資3.01億美元,增長48.8%。全年新批設立境外企業8家,中方協議投資額9692萬美元,增長7.8%。全年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3351萬美元,下降61.4%;對外承包勞務執行額8685萬美元,增長60.1%;新派勞務人員671人,增長49.4%,年末在外勞務人員2631人,下降1.4%。
房地產業
截至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9家。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1.95億元,增長28.6%。商品房施工面積242.51萬平方米,增長22.2%,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93.50萬平方米,增長23.4%。全縣商品房竣工面積37萬平方米,下降10.5%,其中,住宅竣工面積33.23萬平方米,增長3.1%。商品房銷售面積105萬平方米,增長64.4%,其中住宅99.75萬平方米,增長154.1%。
郵電通信
截至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郵政局1處,郵政支局所47處,全年實現郵政業務總收入2.39億元,增長5.8%。電信公司全年完成電信業務收入1.96億元,增長0.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總數11萬戶;年末寬頻用戶14萬戶,其中,城市家庭寬頻用戶2.5萬戶,農村寬頻用戶9.6萬戶;年末移動用戶20萬戶,其中4G移動用戶15萬戶。
旅遊業
2018年,如東縣接待海內外旅遊者428.5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4%,實現旅遊總收入55.84億元,增長12.8%。全年新入庫旅遊項目9個,旅遊項目投入完成13.6億元。年末,如東縣擁有旅遊星級飯店8家,旅行社8家,A級旅遊景區5處,省(市)級旅遊度假區1個,星級鄉村旅遊點7個。
金融業
2018年,如東縣金融機構新增本外幣存款56.66億元,年末存款餘額1192.69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628.30億元,比年初增長14.32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280.81億元,比年初增長2.55億元。全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128.04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698.82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儲蓄存款64210元,增長2.5%。全年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5.65億元,比上年增長35.0%;提取公積金6.84億元,增長13.5%。全年實繳職工人數7.01萬人,凈增7000人。
本縣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江准次方言,主要特點是:有兩個去聲,兩個入聲加上陰平、陽平、上聲,共7個聲調。本縣各地區語音又有差別,栟茶、雙甸等西部地區,略帶里下河口音,岔河南部的新店等地,略帶南通口音。民國初年,大批墾民自崇明、啟東、海門等地遷至本縣沿海地區,為吳方言。
如東縣域內方言有3種:第一種屬於北方方言江淮方言區泰如片,其中內部又存在一定差異。一是本場話,即以縣城掘港為中心的掘港話(亦稱“掘西話”,跟“掘東話”對舉而言),包括掘港(絕大部分)、長沙、曹埠(大部)、馬塘、岔河、雙甸、新店(北部)、苴鎮、豐利、洋口(洋蠻河以東)等鎮;二是西路話(亦稱栟茶話、洋西話),從古壩北邊向西,至與如皋交界一線以北地區,東至洋蠻河(通洋運河北段),包括栟茶、袁庄、河口(老秀貞鄉南河以北)等鎮。第二種屬於吳方言,即沙里話(亦稱掘東話),包括大豫、掘港(小部)等鎮。第三種是呈現出江淮方言與吳方言過渡性質的方言,如通東話(俗稱“南場話”),包括掘港(西南)、曹埠(南部)等鎮;南通話,包括新店鎮(南部)、曹埠鎮(西部)等鎮。
跳馬夫
● 節慶
如東春節俗稱過年,臘月中旬即開始蒸饅頭、炒炒米、做米酒、採購年貨等一系列活動。除夕又稱三十晚上或三十夜,講究祭祖、燒經、吃團圓飯。初一多不出門,出門遇人須賀喜;初二女兒回娘家;初五迎財神。正月十五,普遍興吃圓子,兒童晚上流行拉兔兒燈。
● 生活
如東城鄉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雜糧。春節時,掘西喜做米酒、蒸饅頭,掘東喜蒸糕。掘西早晚吃粥、中午吃飯;掘東早中晚都吃飯。沿海鄉鎮,平時吃菜喜放文蛤調味。還喜生吃海貨,如嗆蟹、嗆蝦兒、嗆蛼蛾、醉泥螺等。舊時,因地處海邊,如東河水、井水偏咸,民眾普遍喜歡喝天水茶(即乘接的雨水)。
南通橋牌是如東盛行的民間娛樂活動,如東又稱“長牌”、“摸胡”等,其地域特色明顯、玩法眾多,是如東人最為廣泛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
在數百年的融合發展過程,如東民俗民風不斷上升為文藝形式,在舞蹈、繪畫、文學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
● 舞蹈
跳馬夫
如東民間舞蹈以《跳馬夫》為代表,其原是流傳於如東縣一帶的祭神舞,所祭之神為“都天王爺”。據傳,“都天王爺”是唐肅宗對其守將張巡的追封謚號。明清之時,倭寇海匪經常騷擾沿海,當地人們寄情歷史,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災降福,於是將供奉逐漸演化為“燒馬夫香”,由此傳習數百年。
● 繪畫
如東民間繪畫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在清同治年間由蘇州傳入,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一個分支。風格樸拙靚麗,極具地方特色。早期為民間工匠所運用,於灶台、牆頭、床沿、櫥面、紙牌上刻畫。建國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題材、內容及創作手法也隨之延伸和拓寬。
● 雜技
如東少年雜技是南通著名文化品牌之一。南通少年雜技團是1958年由如東的盧、秋、宋三家班子組成的,先稱如東麒麟雜技團,不久更名為如東雜技團,2004年成立南通少年雜技團。如東少年雜技足跡遍及日本、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三十九個國家和地區。
如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覽 | |||||
項目 | 類型 | 認定年份 | 項目 | 類型 | 認定年份 |
---|---|---|---|---|---|
跳馬夫 | 舞蹈 | 國家級(2011) | 紅木雕刻 | 技藝 | 南通市(2011) |
鍾馗嬉蝠 | 舞蹈 | 江蘇省(2007) | 如東麵塑 | 技藝 | 南通市(2011) |
滸澪花鼓 | 舞蹈 | 江蘇省(2007) | 提線木偶製作工藝 | 技藝 | 南通市(2011) |
潑花籃 | 舞蹈 | 南通市(2008) | 漁民號子 | 音樂 | 南通市(2013) |
馬塘鑼鼓 | 音樂 | 南通市(2008) | 栟茶煨竹蟶 | 技藝 | 南通市(2013) |
新店山歌 | 音樂 | 南通市(2008) | 烙畫 | 技藝 | 南通市(2013) |
曹瘦臉兒打官司 | 文學 | 南通市(2008) | 哭九千七 | 民俗 | 南通市 |
自2004年民間藝術普查開始,如東共搜集138個項目線索,挖掘整理出27個項目列入各級保護名錄,其中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3個,市級項目12個,縣級項目11個,其內容涉獵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方面,對傳承和發展如東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借鑒作用。 |
如東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佐證價值的圩塘、鹽灶、墾牧區、水利設施,名人故居、著名紀念地、古宗教場所、古戲台、古墓園、古橋樑、古河道、古樹名木,農林牧副漁、工農兵學商的處所和工具等,因天災人禍、自然朽損、人為破壞、城市改造、文物販子收購等因素,存世(不包括遺址和碎片性遺物)量不多。
如東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 | ||||
序號 | 名稱 | 形成年代 | 級別 | 存世地址 |
---|---|---|---|---|
1 | 掘港國清寺遺址 | 唐元和年間 | 省級 | 掘港鎮人民北路東側江海東路北側 |
2 | 豐利鎮古建築群 | 清 | 市級 | 豐利鎮朝陽路街將軍巷 |
3 | 耙齒凌戰役烈士陵園 | 民國35年初建, 1994年重修、2004年再修。 | 市級 | 河口鎮內原景安鄉西北部 |
4 | 掘苴河閘 | 1958年 | 市級 | 苴鎮鎮劉家莊村掘苴河和海防路交界處 |
5 | 如東縣烈士陵園 | 1959年 | 縣級 | 掘港鎮陵園路42號 |
6 | 掘港古建築群 | 清代 | 縣級 | 掘港鎮三號街區 |
7 | 掘港東永升店古井 | 清代 | 縣級 | 掘港鎮北街圈門橫巷 |
8 | 掘港石板街 | 清代 | 縣級 | 掘港鎮人民北路街東側 |
9 | 掘港城隍廟娘娘殿(部分) | 始建明代,清代重修 | 縣級 | 掘港鎮群廟巷 |
10 | 抗倭遺址 | 明嘉靖 | 縣級 | 掘港鎮東街煙墩橋市場南側 |
11 | 掘港鎮德井 | 明永樂年間構築 | 縣級 | 掘港鎮東營中巷北 |
12 | 國清寺古井 | 唐元和 | 縣級 | 掘港鎮江海中路28號 |
13 | 管家牌坊 | 清雍正五年 | 縣級 | 掘港南街西首 |
14 | 陳嵩故居 | 清代 | 縣級 | 豐利鎮松泉街23號 |
15 | 范公堤 | 宋乾道七年 | 縣級 | 縣北疆海濱 |
16 | 新四軍一師三旅抗戰指揮部(勇洛樓) | 中華民國 | 縣級 | 豐利鎮虹橋南路37號 |
17 | 栟茶關帝廟 | 清乾隆三年 | 縣級 | 栟茶鎮東大街27號 |
18 | 壽聖寺古井 | 宋咸淳年間 | 縣級 | 栟茶鎮興鎮村街 |
19 | 孫二富故居 | 中華民國 | 縣級 | 栟茶鎮醫院巷 |
20 | 栟茶石板街 | 清代 | 縣級 | 栟茶鎮 |
21 | 栟茶大東旅社 | 清代 | 縣級 | 栟茶鎮中市街 |
22 | 栟茶中市街清代建築 | 清代 | 縣級 | 栟茶鎮中市街 |
23 | 棗兒紅井 | 清同治年間 | 縣級 | 馬塘鎮仁和北路棗兒紅巷內 |
24 | 馬塘毗盧殿 | 清代 | 縣級 | 馬塘鎮馬南村二十四組 |
25 | 文昌宮古井 | 清康熙 | 縣級 | 岔河鎮新建路 |
26 | 雙甸星光居委會姚宅古井 | 待定 | 縣級 | 雙甸鎮星光居委會南橋西街10號 |
27 | 雙甸鎮東嶽廟主殿 | 唐元和年間建,民國初年大修 | 縣級 | 雙甸鎮東嶽廟村 |
28 | 河口烈士陵村財神廟 | 待定 | 縣級 | 河口鎮烈士陵村六組 |
29 | 袁庄鐵果門村古井 | 明代 | 縣級 | 袁庄鎮鐵果門村六組 |
資料來源: 如東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址、古建築、文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藝術品;各歷史時期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等,如東縣共有文保單位29處,文物點11處,都實行原址保護。 |
如東挖掘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項目有138個,其內容涉及歷史、文學、音樂、民俗等多方面。其中,被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分別是:2007年3月,傳統舞蹈《鍾馗嬉蝠》、《跳馬夫》、《滸澪花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3月,傳統舞蹈《鍾馗嬉蝠》、《跳馬夫》、《滸澪花鼓》、《潑花籃》,傳統音樂《馬塘鑼鼓》、《新店山歌》,民間文學《曹瘦臉兒打官司》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5月,《紅木雕刻》、《如東麵塑》、《提線木偶製作工藝》被列入南通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跳馬夫》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9月,民間文學《曹瘦臉兒的故事》被列入第三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傳統音樂《漁民號子》、傳統技藝《栟茶煨竹蟶》、《烙畫》被列入南通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如東有省級傳承人2人,分別是《跳馬夫》傳承人江振林、任乃貴;市級傳承人11人,分別是《馬塘鑼鼓》傳承人鄧雄,《新店山歌》傳承人秦竹林、邵樂標,《滸澪花鼓》傳承人張德君,《鍾馗嬉蝠》傳承人吳克明,《曹瘦臉兒的故事》傳承人瀋陽,《如東麵塑》傳承人羅彬,《紅木雕刻》傳承人房明建、許忠泉、劉承林,《烙畫》傳承人張爭光。加強傳承人培養工作,建立《跳馬夫》、《馬塘鑼鼓》、《如東硬木雕刻》、《新店山歌》4個培訓基地。2014年,獲批市級傳承基地5個,分別為如東硬木雕刻傳承基地3個,漁民號子傳承基地1個,柞榛傢具製作傳承基地1個。
如東海域處於東海前進波與黃海旋轉波的交匯處,浮游生物聚集,而長江與內河又夾帶大量營養素和有機物流入,因而水質肥美,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導致當地海洋生物餌料豐富,所產魚蝦富含氨基酸,營養既豐,口感也好。因此,如東人習慣將本地海產稱之為“本港海鮮”。如東海域生產的著名魚類有大小黃魚、帶魚、鰳魚、刀魚等,淺水貝類有文蛤、西施舌、竹蟶等,此外還有各種蝦、蟹、海蜇、海葵、海帶等。
文蛤 | 文蛤 如東出產的海產珍品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鮮”之稱。唐代,文蛤就被列為貢品。文蛤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藥用價值大。文蛤是如東大宗出口產品,以往處於自然繁殖、自然生長、自由采捕狀態,為保護這一貝類資源,1958年建立“如東縣海塗養殖場”,首次進行人工圍養、放養文蛤幼苗、捕大留小,實行封灘養殖。1969年以凍蛤肉出口,從1979年開始改由鮮活文蛤出口,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如東成為全國最大文蛤養殖出口基地。 |
竹蟶 | 竹蟶 |
梭子蟹 | 梭子蟹 學名三疣梭子蟹,最明顯特徵是蟹殼表面有3個疣的突起。如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高熱,春秋兩季在一年中所佔時間較長,對於最適宜水溫15.5℃—26.6℃的梭子蟹來說,是生存繁衍理想之地,加之如東近海及灘塗基礎餌料豐富、潮流通暢,平緩的沙泥質底質,非常符合梭子蟹生活習性。如東梭子蟹肉色潔白,肉多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尤其是兩鉗狀螯足之肉,呈絲狀而帶甜味,蟹黃色艷味香,食之別有風味,因而久負盛名。 |
蝦米 | 蝦米 是由各種海蝦煮熟,經過曬乾,而後去殼而成。蝦米營養成份很高,含蛋白質、脂肪、糖分,是人們喜愛的食用佳品。油煎、爆炒、做湯均可,其味鮮美,食而不厭,是美味佳肴之一。蝦米便於貯藏攜帶,四季均可食用。如東所產蝦米名稱有:條米、金鉤、開洋、春紅、秋紅、鴿子腳等。如東盛產各種蝦米,除向全國各地銷售外,還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各國。 |
泥螺 | 泥螺 古稱吐鐵。外殼呈卵圓形,殼薄脆,其殼不能包被全部身體,腹足兩側的邊緣露在殼的外面,並且反折過來遮蓋殼的一部分。體長方形,拖鞋狀頭盤大,無觸角,殼無螺塔。如東盛產黃沙泥螺和清沙泥螺。泥螺雖然個體小,名聲卻很大,是人們喜愛的海味珍品,且加工、食法講究。經腌漬加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鮮美,清香脆嫩,豐腴可口。泥螺已躋身賓館宴席,成為“八珍冷盤”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
條斑紫菜 | 條斑紫菜 與“天下第一鮮”文蛤齊名。條斑紫菜產於溫帶,自然生長數量有限,主產地在如東。因為如東具有條斑紫菜生長條件,適宜氣候、適宜水溫、適宜鹽度。如東條斑紫菜藻體薄嫩,是生態海洋食品,具保健功效。 |
如東海鮮名菜 | |||||
冷盤 | |||||
蔥油海蜇頭 | 生熗紅蝦 | 毛豆子熗蟶鼻 | 微波大黃魚 | 醉膏蟹 | 農家蒸草葉魚 |
香糟帶魚 | 手撕馬鮫魚 | 家鄉黃魚乾 | 手撕海鰻鯗 | 醉八鮮 | 烤蝦 |
蟹渣 | 香糟墨魚仔 | 湯泡泥螺 | |||
熱菜 | |||||
清蒸梭子蟹 | 煨竹蟶 | 鐵板文蛤 | 文蛤蒸蛋羹 | 清水汆文蛤 | 蚶子燒水芹 |
蛤蜊嵌肉 | 清蒸海刀魚 | 鐵板魷魚 | 清蒸板魚 | 清蒸梅童魚 | 茄子燒海鯔魚 |
清蒸黃吉子魚 | 清蒸鰳魚 | 蒜子箭頭魚 | 毛豆子燒船丁魚 | 清蒸毫毛魚 | 清蒸鮮鯧魚 |
蒜苔燒春魚 | 爆炒八爪魚 | 魔絲西施舌 | 清汆香螺 | 醬爆泥螺 | 鹽水竹節蝦 |
蔥爆海白蝦 | 清汆劍蝦 | 鹽水琵琶蝦 | 山藥煨海葵 | 三鮮燴海參 | 麻蝦醬蒸草雞蛋 |
糖醋熘蝦餅 | 香煎文蛤餅 | 紫菜餅 | 黃海一鍋鮮 | 文蛤鮮蹄筋 | 蟹粉燴魚翅 |
特色農產
狼山雞(地理標誌保護產品PGI、農產品地理標誌AGI、地理標誌商標GI)
原產如東,原名“岔河大雞、馬塘黑雞”,因在南通狼山附近出口而得名,是我國著名的蛋肉兼用型地方品種,與太湖鵝、高郵鴨並列為江蘇省三大畜禽類名種。早在1872年,狼山雞即被引入英國,參與育成了不少國際知名雞種,如著名大型品種奧品頓、澳洲黑等,被列入英美各國家禽標準圖譜,為國際標準雞種。
條斑紫菜(地理標誌保護產品PGI、地理標誌商標GI)
與“天下第一鮮”文蛤齊名。
如東大米(地理標誌商標GI)
如東古代因鹽業興旺,水路縱橫,故航運興起較早。唐代即有串場河(運鹽河)聯通各鹽場。20世紀初葉,如東墾殖事業興起,公路建設隨之開始。新中國建立后,公路建設與客貨運快速發展,水路客運逐步滑坡,1986年結束內河客運歷史;水路貨運則隨著航道建設繼續穩步發展。
如東地處海隅,在沿江城市帶上位置偏北,在沿海城市帶上位置偏東,歷史上一度處於交通末梢。21世紀初,如東相繼建設洋口港、海洋鐵路、通洋高速等交通基礎設施,打通了海洋、內陸的交通聯繫。2020年,南通市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大通州灣等重大交通規劃環布如東,“近城不進城”,如東區位交通態勢得到根本性改變。
2019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2948.71千米,公路密度為170.15千米/百平方千米。航道總里程778.96千米。全年完成公路運輸客運量534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48億人千米;公路貨運量1694萬噸,貨運周轉量26.87億噸千米;水路貨運量399萬噸,貨運周轉量30.86億噸千米。海洋鐵路如東站全年發送旅客6.3萬人次,栟茶站發送旅客3.2萬人次,合計到達人數約19萬人次。全縣機動車保有量26.62萬輛,個人汽車保有量達20.56萬輛。
普通鐵路
海洋鐵路。自海安至洋口港,全長77千米,國鐵二級,設計時速120千米/小時,預留時速160千米/小時,預留電氣化和複線條件。設栟茶、如東兩個客運站及北漁貨運站。2014年1月開通客運。規劃建設的自河南三門峽至江蘇洋口港,經海洋鐵路的鐵路,又稱三洋鐵路。
洋呂鐵路。自洋口港至呂四港,建成后形成環繞南通地區的鐵路網。2020年洋呂鐵路工可獲批。
城際鐵路
如通蘇湖城際鐵路。起於如東,向南經南通跨越長江后經蘇州至湖州,正線全長約251km,其中江蘇境內正線長約227km,浙江境內正線長約24km。速度目標值160—200千米/小時,等級為都市圈城際鐵路。
高速鐵路
通蘇嘉甬鐵路如東延伸段。從通蘇嘉甬鐵路的南通站延伸到如東縣掘港鎮,是沿海乾線高速鐵路組成部分。
高速
通洋高速(S15),連接南通至洋口港,一期工程南通至如東段已於2015年初通車。
啟揚高速(S28),西起揚州,途徑泰州、海安,在如東境內全長64.6千米。
國道
328國道(江蘇臨海高等級公路),沿海岸線建設,連接縣境各主要沿海經濟園區。
228國道(原223省道),是如東主城區及中東部聯繫南通城區的主要通道。
省道
334省道(南部橫向)、355省道(中部橫向,苴東線)、225省道(中部縱向)、222省道(東部縱向,規劃北延至洋口港)、221省道(沿海岸線,海防公路)。
跨海橋樑
內河
如泰運河為如東歷史上重要的航道,東西貫穿縣境,是重要的水運通道。為配合洋口港開發建設,又開挖洋口運河聯繫九圩港運河以實現江海聯運。此外縣境重要的運河航道還有:栟茶運河、江海河、遙望港等。
港口
漁業港口:洋口漁港(國家級中心漁港)、劉埠漁港(一級群眾漁港)、東凌漁港。
物流港口:洋口港,位於如東東北海岸及外海的離岸深水港。主要由陽光島作業區、臨港工業區組成。
如東主城區距離南通興東機場距離約50千米。
截至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37家,比上年凈增29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2.62%,比上年提高0.04%。專利申請量3933件,PCT專利申請量81件。年末發明專利擁有量148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16件,增長23.4%。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省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省眾創空間1家,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1家。全年完成當年實付5萬元以上的有效產學研合作項目83項。
截至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建制幼兒園53所(含四個分園),在園幼兒15027人;小學46所,在校生30370人(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初中22所,學生15338人(含九年一貫制學校);普通高中4所(四星級3所,三星級1所),在校生8437人。10所幼兒園接受省優複審,6所創省優,2所創市優。本科上線2464人,上線率99.1%。技能大賽省賽獲18個一等獎,19個二等獎。
2018年,如東縣文化中心全面建成並對外開放;全縣15個鎮(區、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和243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面達標,基本實現“7+5+N”的服務功能。建有14個鎮圖書館分館,二個特色分館,建成三星級示範書屋20家,四星級示範書屋4家,243家農家書屋數字文化網路實現全覆蓋。圖書借閱15.5萬冊次,接待讀者18萬人次,新書推介48批,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資源播放優秀影片、視頻講座110場,舉辦大型全民閱讀推廣活動6次,居民綜合閱讀率86.29%。新創作文藝作品60餘件,打造精品10餘件,獲得國家級獎1個、省級獎2個。舉辦演出活動120多場,送戲下鄉100餘場。送電影2556場,受益群眾近30萬人次。如東縣第四次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清寺遺址考古發現寺廟遺址建築基址、護寺古河道,出土瓷器、建築構件等文物標本1000多件,遺址列入“海上絲綢之路”。
2018年,如東縣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及活動近200餘場;省廣場舞大賽獲第一名。體彩銷售額突破1億元。
截至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衛生機構47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2個,婦幼保健所1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4145張,衛生技術人員481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155人,註冊護士1755人。全縣擁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60人;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技術人員22人。累計建成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241個,行政村覆蓋率100%。
2018年,如東縣提供就業崗位4.47萬個,新增城鎮就業人數849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623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187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1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74%。完成自主創業1532人,其中引導大學生創業人數172人,返鄉農民工創業771人,創業擔保貸款發放4049萬元,貼息47.85萬元。
2018年,如東縣新增基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67萬人、1.32萬人、1.19萬人、1.1萬人、1萬人。年末,如東縣職工基本養老參保人數17.48萬人,職工基本醫療參保人數20.90萬人,工傷參保人數12.84萬人,失業參保人數8.60萬人,生育參保人數7.23萬人。
2018年末,如東縣擁有各類養老床位總數(含社區養老)10882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2.61張。年末城鎮特困人員(三無)44人,農村特困人員(五保戶)5182人,城鎮低保255戶336人,農村低保4174戶5791人。
如東境內市鎮建設始於鹽業,歷經宋、元、明、清,掘港、馬塘、豐利、栟茶皆有所發展,各鄉鎮相繼鋪設3米寬餘、數里長的石板街,豐利文園、栟茶一柱樓、掘港大觀樓、馬塘眠鷗樓等皆是一時勝景。20世紀上半葉,戰亂頻仍,市鎮建設陷於停滯。新中國成立以後,集鎮面貌逐步得到改善。2010年,南通市政府批准《如東縣城市總體規劃(2009至2030)》,如東縣城市建設進入現代化轉型發展階段。縣域範圍以“一心、兩軸、三核”布局城市空間,一心指依託縣城為中心打造南黃海港口城市;兩軸指沿海和沿334省道兩條城鎮發展主軸;三核指依託洋口港的長沙鎮、依託洋口漁港的洋口鎮和中部的岔河鎮。
主城區建設
歷史上如東縣治掘港地區居民因水而居,區域水網縱橫、溝汊密布,造成城市建設“彎彎路、斜斜橋”,主城區局限於如泰運河、掘苴河以及掘坎河(市河)三河區域。2010年,如東縣城市總體規劃開始實施后,確立了73平方千米城市規劃範圍。主城區涉及掘港街道、城中街道和苴鎮街道,主城空間發展以向北為主,遵循北拓、南優、西控、東儲的發展戰略。自“十二五”起,如東按照“完善老區、發展新區、接軌港區”的發展思路,城市面貌得到了明顯改變。2020年,東儲片區的掘苴河東片區整體開發啟動。
2019年,城中街道、掘港街道建成區面積達到30平方千米。
2018年,如東縣環境空氣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為:二氧化硫1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15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52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33微克/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佔全年天數比例為82.8%。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鎮區域環境晝間雜訊平均值為54.1分貝,夜間雜訊平均值為45.1分貝,交通幹線晝間雜訊平均值為64.9分貝,夜間雜訊平均值為51.9分貝,均符合國家環境雜訊質量標準。
如東地區望江臨海,兼有長三角平原風貌和南黃海風情。沿海海岸線漫長,灘塗廣袤,因海而生的“海上迪斯科”和“空中交響曲”成為如東最早叫響海內外的旅遊品牌。內陸阡陌縱橫,沃野千里,其中明清以來的古鎮點綴其中,不乏勝跡。
3張
如東風光
洋口港景區
AAA級風景區,主要景點有黃海大橋、陽光島、連岸灘塗等。黃海大橋設有觀景平台,可以眺望廣袤灘塗。陽光島設有接待中心和景觀台,可以概覽人工島和黃海。黃海大橋以及陽光島因洋口港港區作業日益繁忙,2014年9月起停止個人遊客參觀。洋口港景區生態園緊靠洋口港景區,佔地總面積6.6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2公頃。園內建成遊客中心、垂釣中心、露營營地、休閑木屋等可垂釣、燒烤、露營。
小洋口景區
AAA級風景區,景區總面積約67公頃,主要由接待中心、如東灘塗圍墾歷史博物館、海上九曲橋、海誓山盟石、愛情長廊、大米草原等景觀構成。景區還臨接海印寺、洋口漁港、金蛤島、小洋口鄉村俱樂部,遊客可以泡溫泉、品海鮮、游海港,一覽南黃海風情。
國清寺景區
AAA級風景區,國清寺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年至820年),由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天台宗第十祖、法師行滿修建。現景區為異地重建,位於如東縣城南,佔地約1.5公頃,分國清寺園區和國清塔園區兩部分。園區內殿堂齊全,布局合理,層次分明。景區西邊有9層國清寶塔、放生池、掘港歷史與宗教文化展覽室,配有樓榭亭閣。登上國清塔,遠眺四方,主城風光盡收眼底。
國清寺原址位於如東城區江海東路,2017年由南京大學勘探發掘。
東湖旅遊度假區
東湖旅遊度假區位於如東東部沿海匡圍的墾區,擁有以湖面、海灘、綠地等為代表的海湖風情旅遊資源。
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
江蘇灘塗館
該館圍繞灘塗主題,展示灘塗文化、景觀、資源、信息等主要內容,是綜合了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社會化服務機構。是全國首家以灘塗為主題的海洋科學普及教育展覽館。
軍政界
•李金華,全國政協副主席、審計署前審計長。
•徐守盛,湖南省省委書記。
•黃玉章,國防大學原副校長,中將軍銜。
•陳紹晏,蘭州警備區司令員。
•繆瑞林,南京市市長,江蘇省副省長。
•繆蒂生,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二級大法官。
學術界
•管惟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中科院院士。
•黃先祥,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全國政協委員。
•劉季平,北京圖書館館長、文化部顧問、陶行知研究會會長等。
•胡濟民,從事核理論、等離子體理論等教學與研究。
•蔡美峰,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岩石力學專家。
文體界
•康平,畫家。
•林莉,國家游泳隊前隊員。
•汪嘉偉,國家男排前主力隊員、主教練。
•王冬齡,書法家。
•王火,祖籍如東,作家。
•馬伊琍,祖籍如東,大陸女演員。
•黃磊,祖籍如東,大陸男演員。
財經界
•季琦,創辦攜程、如家、漢庭
•吳海軍,神舟電腦公司董事長
•張謇,曾入籍如皋縣東鄉以參加科舉。
•繆文功,魏建功院士國文老師。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11月12日,被評為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賽迪顧問)。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2019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中國信通院)。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社科院財經院)。
2019年12月28日,入選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社科院財經院)。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63(小康雜誌社)。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小康雜誌社)。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國家文物局)。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商務部)。
2020年7月28日,入選2020年中國百強縣(賽迪顧問)。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2020年11月13日,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中國信通院)。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
2020年12月1日,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