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蟶
大竹蟶
大竹蟶(學名:Solen grandis),中國大陸、台灣稱作大竹蟶,是簾蛤目竹蟶科竹蟶屬的一種。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南海、韓國、台灣,常棲息在潮間帶中、下區和淺海泥沙灘海底,棲息深度大約30-40厘米。[。
大竹蟶(SolengrandisDunker)隸屬瓣鰓綱、異齒亞綱、簾蛤目、竹蟶科、竹蟶屬、廣泛分佈於中國沿海各地、生活在潮間帶至負20米水深的淺海。大竹蟶個體較大、出肉率高、肉味鮮美且營養豐富、是人們喜食的埋棲型貝類、市場前景較好、經濟價值較高。
大竹蟶
大竹蟶
蟶肉含豐富蛋白質、鈣、鐵、硒、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滋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具有補虛的功能
大竹蟶生活的淺灘上,待退潮時,用鐵鍬挖取或用鐵鉤鉤取,捕後用海水洗凈泥沙,去肉。將貝殼收集起來,曬乾,煅制用。
苦、咸,寒。入肝、腎二經。
1.消癭,本品味咸可軟堅散結,用於治療癭瘤。
2.止帶,本品味苦燥濕,性寒清熱。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赤白帶下。
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適宜產後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醉酒等人群;
2. 脾胃虛寒、腹瀉者應少食。用法用量 內服:5—15克,包煎。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消癭、止帶之功能。主治癭氣、赤白帶下。”
化學成分:肉中含糖原。
1、熱量(大卡):40.00
2、碳水化合物(克) :2.10
3、脂肪(克) :0.30
4、蛋白質(克) :7.30
5、維生素A(微克) :59.00
6、維生素E(毫克) :0.59
7、硫胺素(毫克) :0.02
8、核黃素(毫克) :0.12
9、煙酸(毫克) :1.20
10、膽固醇(毫克) :131.00
11、鎂(毫克) :35.00
12、鈣(毫克) :134.00
13、鐵(毫克) :33.60
14、鋅(毫克) :2.01
15、銅(毫克) :0.38
16、錳(毫克) :1.93
17、鉀(毫克) :140.00
18、磷(毫克) :114.00
19、鈉(毫克) :175.90
20、硒(微克) :55.14
(1)倒池和附著基的投放 幼蟲發育至眼點幼蟲后,採用經60目篩絹網過篩,並用40~50克/立方米高錳酸鉀消毒后沖洗乾淨的細沙作為底質附著基,將幼蟲倒池至投放好附著基的培育池。施用1~2克/立方米青霉素。採用二層底砂床附著培育。
大竹蟶
(3)日常管理 採用流水方式,稚貝體長1毫米前日流水4次,每次1個全量;1毫米以後改為全天流水,每日3~6個全量。餌料以扁藻、金藻、硅藻等混合投喂,密度由5萬~8萬細胞/毫升逐漸增加至10萬~20萬細胞/毫升。隔日清除死蟶及雜質一次。
大竹蟶自然海區繁殖季節為每年4~5月份,繁殖盛期為4月底至5月初,此時水溫16~20℃。大竹蟶雌雄異體,外觀不能分辨雌雄,只能通過解剖鏡鏡檢分辨。
大竹蟶
大竹蟶為沉性卵,卵徑85~95微米。在水溫24℃、鹽度28條件下,
發育階段 時間
第一極體 10分鐘
第二極體 20分鐘
第一次分裂 50分鐘
第二次分裂 1小時5分鐘
第三次分裂 1小時25分鐘
擔輪幼蟲 9小時35分鐘
D型幼蟲 23小時
水溫22~24℃、鹽度28條件下,受精卵經23~24小時發育至D型幼蟲。2000年5月28日至6月12日採用親蟶451隻,獲得受精卵1500萬粒,孵化D型幼蟲900萬粒,孵化率60%,有效利用400萬粒,在水溫26~28℃條件下,D型幼蟲經5~6天培育,獲眼點幼蟲139.2萬粒。2001年5月3~5日購買親蟶325隻,共產卵6次,獲卵5.8億粒,孵化D型幼蟲3.3億粒,孵化率達57%,個體排卵量約為200萬~300萬粒。
水溫20~28℃條件下,經40~50天,大竹蟶幼體可發育至體長1厘米左右的稚貝。2000年7月23日驗收時出池1厘米以上稚貝49.95萬隻,平均每平方米1.7萬~2萬隻,育苗成活率20.1%;2001年6月29日驗收時出池平均殼長0.92厘米稚貝12.18萬隻,0.5厘米稚貝100萬隻,育苗成活率28%。
1.大竹蟶的繁殖季節
通過周年調查和解剖性腺觀察發現,在山東南部沿海,大竹蟶在自然海區每年性成熟一次,繁殖季節為4~5月,繁殖盛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親蟶的采捕時間要在繁殖盛期進行,過早性腺不成熟,暫養時間較長。過遲性產物排放,很難再採到好卵。兩年試驗表明,最適宜的采捕時間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
2.親蟶選擇與暫養
大竹蟶親體的選擇最好挑選體長9~13厘米、3齡的個體,一般這樣的個體外表光滑,呈淺褐色或黃褐色,活力好且排卵量大。4~5齡個體殼面為黑褐色,活力差,處於老化狀態,排放精卵質量差,不能使用。不足3齡個體,雖然也有成熟的,但排卵量較少。親體暫養過程一定要鋪沙,沙層厚度15~20厘米,保證蟶體能夠全部埋棲於沙層中。試驗證明,鋪沙暫養大竹蟶的成活率在89%以上,而不鋪沙暫養大竹蟶在5~6天內死亡率達80%以上。
3.催產及產卵
催產採用了陰乾流水刺激法和自然排放法,特別是自然排放法,一般能獲得質量較好的精卵。陰乾流水刺激法是將消毒處理后的親蟶置於排卵池內,干露4~5小時,再流水1~2小時,這時成熟好的親蟶能排放,但排卵數量較少,而且不成熟的親蟶亦排放部分精卵,導致孵化率較低。自然排放法則是將處理后的親蟶均勻撒在沙層上,讓其自然鑽入沙內,一般暫養3~5天換水后即能大量排放精卵,且精卵質量好,孵化率也高。大竹蟶的產卵行為一般在夜間進行,但也有白天產卵的情況。自開始至結束約持續2.5~3小時(非單枚蟶持續時間),產卵時可觀察到池水逐漸變渾濁,隨著精卵排放的增加,池水變為乳白色,應及時分池,並沖稀卵的密度,防止精子過多而影響孵化率。
4.附著基的投放
幼蟲進入變態期時,要及時投放附著基。以棕簾做為附著基的幼蟶生長緩慢,至殼長0.5~0.7毫米時逐漸脫落而死亡。不放任何附著基和直接投放細沙的幼蟶均在殼長0.8~1毫米時開始死亡,倒池后死亡更嚴重。我們採用本所專利設備(“快裝二層底埋棲水產動物飼育裝置”即二層底上鋪細沙進行幼蟶附著,獲得滿意效果。稚貝生長至1毫米以上仍然生長良好,並能培育到體長 1厘米以上。
5.大規格稚貝的培育
大竹蟶的采卵孵化與幼蟲培育難度不大,但轉入底棲生活后,特別是在室內生長至0.8~1毫米后易出現死亡現象。由於雙殼較薄,倒池極易造成破碎死亡。所以在室內培育大規格稚貝有一定難度,只能通過二層底沙床培育方式,稚貝才能正常生長,達到殼長1厘米以上。能否在幼蟲眼點出現時,投放到室外條件適宜的細沙底池塘,使其變態附著生長,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產地及產期: 南北沿海均有分佈,不少地方已進行人工養殖。
大竹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