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狗獾的結果 展開

狗獾

食肉目鼬科動物

狗獾(學名:Meles meles(Linnaeus,1758),是鼬科、狗獾屬的一種動物。狗獾在鼬科中體形較大,肥壯,頸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體背褐色與白色或乳黃色混雜,四肢內側黑棕色或淡棕色。

狗獾一般在春、秋兩季活動,性情兇猛,冬眠,挖洞而居,雜食性,每年繁殖一次,每胎2-5仔,棲息環境比較廣泛,如森林、灌叢、田野、湖泊等各種生境,分佈於亞歐大陸大多數地區。

狗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LC,無危)。

形態特徵


狗獾
狗獾
狗獾在鼬科中是體形較大的種類,體重約5-10kg,大者達15kg,體長在500-700mm之間,體形肥壯,吻鼻長,鼻端粗鈍,具軟骨質的鼻墊,鼻墊與上唇之間被毛,耳殼短圓,眼小。頸部粗短,四肢短健,前後足的趾均具粗而長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後足的爪長,尾短。肛門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
狗獾體背褐色與白色或乳黃色混雜,從頭頂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針毛,背部針毛基部3/4為灰白色或白色,中段為黑褐色或淡黑褐色,毛尖白色或乳黃色。體側針毛黑褐色部分顯然減少,而白色或乳黃色毛尖逐漸增多,有的個體針毛黑褐色逐漸消失,幾乎呈現乳白色。絨毛白色或灰白色。頭部針毛較短,約為體背針毛長度的1/4。在顏面兩側從口角經耳基到頭后各有一條白色或乳黃色縱紋,中間一條從吻部到額部,在3條縱紋中有2條黑褐色縱紋相間,從吻部兩側向後延伸,穿過眼部到頭后與頸背部深色區相連。耳背及后緣黑褐色,耳上緣白色或乳黃色,耳內緣乳黃色。從下頜直至尾基及四肢內側黑棕色或淡棕色。尾背與體背同色,但白色或乳黃色毛尖略有增加。
狗獾[動物]
狗獾[動物]
狗獾頭骨顱形窄長而高。矢狀嵴發達,前端在額骨接縫處分叉向兩側延伸。人字嵴顯著,與矢狀嵴的匯合處超出枕大孔的位置。眶后突與上頜臼齒的后緣在同一水平,顴弓粗壯,齶骨向後延伸到關節窩水平之前,翼骨鉤狀突呈一細棒狀超過關節窩幾乎與聽泡相連。聽泡扁平呈三角形,聽道短。下頷骨底緣較平直,關節窩與齒列幾乎在同一直線。
狗獾的齒式=34。上門齒略呈弧狀排列,犬齒圓錐狀,前臼齒3枚,裂齒呈三角形,后內緣中央有一個低的齒尖,內側頂端有2個小齒尖。第一臼齒寬大呈矩形,外緣短於內緣,外側有發達的前尖和后尖,內側有一個后小突,組成齒的后外角,中央由3個小齒尖構成一縱走的低嵴,內緣與低嵴間為一深槽。下頜犬齒長而向外斜,齒冠向後彎曲,裂齒長度超過寬度的三倍,有發達的下原尖、下前尖和下后尖,但其中下后尖不與下原尖在同一線上,而位於后內側,后緣凹陷如盆狀,邊緣由2個外尖和3個內尖構成,第二臼齒較小,圓形。

棲息環境


狗獾棲息於森林中或山坡灌叢、田野、墳地、沙丘草叢及湖泊、河溪旁邊等各種生境中。

生活習性


狗獾活動以春、秋兩季最盛,一般以夜間8-9時后開始,至拂曉4時左右回洞。出洞時頭慢慢試伸出洞,四方窺視,若無音跡,則緩緩而出,在田野中行走甚速,它在回洞之際,行走較慢,進洞前,先在洞口略為憩息,並使頭爪清潔後方入洞。在出洞后,若發現音跡,就暫不回原洞,而搬至臨時洞穴居住。活動範圍小而固定,約4-6里左右,往返都沿一定路徑。
狗獾有冬眠習性,挖洞而居,洞道長達幾米至十餘米不等,其間支道縱橫。冬洞複雜,是多年居住的洞穴,每年整修挖掘而成,有2-3個進出口,內有主道、側道及盲端,主道四壁光滑整齊,無雜物及糞便,末端以乾草、樹枝、樹葉築窩。春、秋季節在農田附近的土崗和灌叢處築臨時洞穴,白天入洞休息,夜間出來尋食,這類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窩小,草墊薄,僅一個出口。窩距洞口約3-5m,直徑為40-60cm,有狗獾居住的洞穴,洞口光滑,泥土疏鬆,其上留有足跡,鬆土延伸遠達20m左右,在鬆土盡端的兩側有卵圓形糞坑。
狗獾性情兇猛,但不主動攻擊家畜和人,當被人或獵犬緊逼時,常發出短促的“哺、哺”聲,同時能挺起前半身以銳利的爪和犬齒回擊。
狗獾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果實和蛙、蚯蚓、小魚、沙蜥、昆蟲(幼蟲及蛹)和小型哺乳類等為食,在草原地帶喜食狼吃剩的食物,在作物播種期和成熟期為害剛播下的種子和即將成熟的玉米、花生、馬鈴薯、白薯、豆類及瓜類等。

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英國。
中國從內蒙、東北、華北直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湖北、陝西、貴州和甘肅等省均有分佈。

生長繁殖


狗獾
狗獾
狗獾每年繁殖一次,9-10月雌雄互相追逐,進行交配,次年4-5月間產仔,每胎2-5仔,幼仔一個月後睜眼,6-7月份幼獸跟隨母獸活動和覓食,秋季仔獾離開母獸營獨立生活,三年後性成熟。雌獸乳頭3對,前一對接近胸部,每對乳頭相距75mm,內充滿乳汁。幼獸除頭部白色外,周身均被灰白色絨毛,而背部及四肢稍黑,常發出“嘰、嘰"的叫聲。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狗獾克利特島亞種Meles meles arcalusMiller,1907
2狗獾伊朗亞種Meles meles canescensBlanford,1875
3狗獾高加索亞種Meles meles heptneriOgnev,1931
4狗獾西班牙亞種Meles meles marianensisGraells,1897
5狗獾指名亞種Meles meles melesLinnaeus,1758
6狗獾挪威亞種Meles meles milleriBaryshnikov, Puzachenko and Abramov,2003
7狗獾羅得島亞種Meles meles rhodiusFesta,1914
8狗獾費爾干納亞種Meles meles severzoviHeptner,1940
9狗獾西藏亞種Meles meles leucurusHodgson,1847
10狗獾東北亞種Meles meles amurensisSchrenk,1858
11狗獾北方亞種Meles meles leptorynchusMilne-Edwards,1867
12狗獾北疆亞種Meles meles tianschanensisHoyningen-Huene,1910
13狗獾華南亞種Meles meles chinensisGray,1868
14狗獾南疆亞種Meles meles blanfordiMatschie,1907

種群現狀


種群分佈不零散。該種在俄羅斯很常見、1999年記錄有30000個體。2006年調查顯示,歐洲的該種種群密度與前幾十年相比有所增加,在芬蘭分佈在北部邊界附近,密度較低,約為2-2.5隻/10km²。其總體數量趨於穩定。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主要價值


狗獾是主要的毛皮獸之一。狗獾和豬獾的毛皮,商品名統稱獾皮。以冬天的毛皮質量最佳,毛被豐厚,絨長綢密。獾皮可制裘皮襖、褥墊和衣領等。拔下的針毛,柔韌耐磨,可制毛刷和高級毛筆等。

野生狗獾影像


2009年,浙江省首次啟用紅外相機進行記錄,到目前,全省共有3000多台紅外相機監測值守,但一直都沒有發現狗獾的身影。狗獾一般在夜間或黃昏的時候活動,所以即使是在有它分佈的地方,也很難發現它。
2020年5月,浙江湖州市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布了一段珍貴視頻,20多年來,野生狗獾的影像首次被紅外相機所記錄,而視頻中的狗獾,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猹”。去年9月至10月,狗獾在安吉縣出現了兩次。

管理規定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發布通知,明確對64種在養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對於狗獾這種野生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