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獾
紀錄片
2018年6月22日,由上海科技館和奉賢區林業站聯合製作的紀錄片《狗獾》在奉賢區申亞生態林開機,這是兩家單位在“大調研”中,就如何利用各自專長來展現上海近年來在動物保護和生態恢復方面所作貢獻的調研成果。作為上海食物鏈頂端的獸類,30隻狗獾將成為一部紀錄片的主角。
![狗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2/m322981167da96cc98ab4414eafbf3fb8.jpg)
狗獾
影片講奉賢研究保護狗獾
![狗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0/m10bb831d851d38a993d49e60de1f644e.jpg)
狗獾
經討論,兩家單位決定合作拍攝一部以“狗獾”為主題的紀錄片。影片主要以在奉賢開展的狗獾研究保護工作為線索,介紹狗獾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人文價值、保護現狀等。
2009年起,上海科技館就策劃並拍攝了“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科普紀錄片,其中有上海的鳥類——震旦鴉雀,有長三角的兩棲爬行動物——中國大鯢、揚子鱷,有上海的魚類——松江鱸,也有長江的重點保護動物——江豚,《中國大鯢》、《川金絲猴》、《黑頸鶴》等10餘部影片的拍攝製作已完成。
2018年4月26日,上海科技館“大調研”組一行人來到奉賢區,參觀了申亞生態林狗獾基地,實地考察了狗獾的生存環境、種群數量及分佈狀況,就合拍紀錄片《狗獾》項目的方案構思、執行計劃等問題形成共識——上海科技館負責制定拍攝方案並拍攝製作,奉賢區林業站提供相關文獻資料和場地,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宏發教授把關影片科學性。
在上海郊區,如果要達到狗獾能在野外自然繁殖並長期保持穩定的生存,數量至少需要500隻。達到這一目標至少還要10年以上,“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說狗獾真正回歸上海本地原生生態鏈,真正紮根於上海郊區這片富饒的棲息地而不至於消失。”
狗獾的保護工作還在繼續,紀錄片《狗獾》的拍攝正是為了豐富和完善狗獾棲息地的科普教育,增加宣傳手段,提升狗獾的關注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