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縣烈士陵園

如東縣烈士陵園

如東縣烈士陵園位於掘港鎮,佔地二萬七千平方米,陵園由牌樓、烈士塔、烈士碑、紀念館、骨灰紀念堂、碑亭、烈士墓組成。

概述


牌樓
如東縣烈士陵園
如東縣烈士陵園
如東縣烈士陵園
斗拱飛檐,正面為郭沫若題“浩氣長存”,背面為百萬雄師渡長江“浮雕。塔身正面和東西兩側為朱德委員長,惠浴宇省長和東海艦隊陶勇司令題字;北面是中共如東縣委員會撰寫的紀念碑文。陵園有早期中共如皋縣委書記吳亞蘇烈士、抗日英雄白桐本烈士、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蘇雲烈士等。還有當年掘港保衛戰指揮者張震東將軍陵墓,還有不少珍貴文物。(1995年8月25日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1959年7月,佔地近4公頃,主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其因資料豐富、建園早、面積大、園景美而被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走進縣烈士陵園,映入眼帘的是巍峨挺拔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該塔為陵園的中心建築,塔基總面積1156平方米,兩層
如東革命烈士紀念塔
如東革命烈士紀念塔
如東革命烈士紀念塔結構,呈正方“回”字形。塔基由上等麻石鋪設,內外層沿邊設置石雕護欄,能容納2000人,憑弔者可從四面拾級而上。塔身為方柱體,高19.6米,青瓷磚砌成。塔頂為3層3檐,形似寶塔,頂端為白色圓球,四面鑲嵌五角星,內有照明設施,夜幕降臨,紅星閃爍,全城可見。塔正面和東西兩側分別為毛澤東主席、朱德委員長、陶勇司令員的題詞“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精神永存”。其中朱德委員長和陶勇司令員的題詞是專為該塔親書。北面中共如東縣委員會、如東縣人民委員會攥寫的紀念碑文。
踏著塔后寬闊的水泥大道,環顧兩邊繁茂的翠柏蒼松,便來到革命烈士紀念館。東西兩館,隔路相望,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圓柱迴廊,極具民族風格。館內珍藏、陳列著各個革命烈照片及事迹介紹。中央大道兩側的牆壁鑲嵌黑色大理石,上面鐫刻著如東5000多名烈士的英名,在萬樹繁花的映襯下,顯得金碧輝煌,熠熠生輝。
紀念館后兩塊綠蔭蔭的草坪中,紅色花崗岩建成的墓穴下,靜卧著46位著名烈士。他們是如東5000多名烈士的代表,其中有南通地區第一名共產黨員、江海大地上第一位紅色播火者吳亞魯,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縣委書記吳亞蘇,有“人民英雄”白桐本,有如東第一支革命武裝領袖崔德耀,有人民的好區長蘇雲……
烈士墓后的紀念亭,與烈士塔遙相呼應,六角尖頂,綠色琉璃,紅色廊柱。亭內正中立有2.2米高的大理石碑,潔白如玉。碑身用隸書鐫刻著中共如東縣委員會、縣人民委員會攥寫的碑文。亭畔數十棵樹齡60餘年的龍柏和7米多高的棕櫚,鬱鬱蔥蔥,終年長青。
紀念亭北是一片3000多平方米的水面,石駁護坡,小橋橫跨,楊柳依依,鳥語花香,步上小橋,聽著潺潺水聲,不覺來到陵園深處張震東將軍墓前。將軍墓佔地200平方米,精巧別緻。兩邊門柱上的對聯“揮戈挺蘇中威震東隅,舉師站賓山青史永垂”,是對將軍戎馬一生的真實寫照。墓基為六階六角,石碑上刻著將軍的生平事迹,石雕的欄柱上6石獅威武雄壯,21棵龍柏似將軍麾下的將士,忠實地守護著這位戰場上的“守門將軍”。
環園小道兩側花木扶疏,紫荊、牡丹、迎春、繡球丁香、紅梅等130餘種名花異草,賞心悅目,沁人心脾。紅楓青楓、桂花、柏樹、香樟廣玉蘭等六大林帶,錯落有致,巍為壯觀。
半個多世紀以來,如東百萬人民永遠銘記英雄業績。

題詞


原上海市委秘書長、當年七團老戰士肖卡同志的一幅祭幛表達了老區人民不盡的思念:
神兵天上落,耙齒震威名;
五十春秋後,難忘戰鬥情。

行車路線


陵園位置
陵園位置
陵園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