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涓水的結果 展開
- 湘江支流
- 濰水支流
涓水
濰水支流
涓水最早見之於南北朝時期酈道元著的《水經注》,在卷二十六中有如下記載:“濰水又東北,涓水注之。水出馬耳山……涓水發於其陰,北逕婁鄉城東……又北注於濰水”。元代山東籍官員於欽所著地方志《齊乘》也有濰水“又東北逕密州城西,折而北,涓水合扶淇水入焉。涓水出馬耳山”。清末地理學家楊守敬《水經註疏》,引用《青州府志》及《齊乘二》等云:“涓水源出(原文不清,疑為龍爪山,今范世山之西)山北,經石樑空,始至馬耳山……涓水合扶淇水入濰”。以上各說略有不同,人們一般採用的是涓水源出馬耳山一說。
清乾隆年間《諸城縣誌》介紹:“馬耳兩峰之間有洞在山腰……泉瀉瀑布流里許至山趾,此其源矣。”“水出山裡許,逕大米山東;又北二里,逕李哥庄(註:今李古庄)西;西北流五里,逕葉家莊西……又北三里,逕小庄(註:今九鳳村)南,屈西流二里許,逕婁哥庄東南,白練河從西南來會之……涓水又北流八里至李家莊南,孟家河從西南磨石嶺十二里來注之;又北八里,逕大毛庄西北,有水從東南來注之,水出馬耳山松朵峰之東,其源曰龍王泉,或曰涓水之東源也……涓水又北流十里逕高相村南,小水河從西來注之……涓水又東北流十三里逕七吉村西……又東北四里逕董家崖頭村北入於濰”。
涓水發源於馬耳山,其地處魯東南丘陵,山勢綿亘,深溝大壑,是以支流眾多,而且各支流長度多數都大於主流。
涓水主流發源於馬耳山主峰,乾隆諸城縣誌載,“馬耳兩峰之間有洞在山腰,深莫測,雲出其中,土人呼仙人洞。泉瀉瀑布流里許至山趾,此其源矣”,按馬耳山仙人洞為變質岩坍塌陷落形成,並無瀑布流出,因此古人描述多有詩意想像成分。
石樑谾
涓水東源為龍王泉水。乾隆《諸城縣誌》載:“水出馬耳山松朵峰之東,其源曰龍王泉,或曰涓水之東源也”。實際上涓水東源又有二,一是此龍王泉水,發源於松朵峰之東,流經山下龍王泉之東,再東北流2公里經橋上村東南爛插石,再經橋上村南而西再北,2公里到馬蹄河。涓水東源之二當地人們稱之為王戈庄河,發源於馬耳山葡萄頂之北,東北流2公里經鵓鴿崖村東,再東北流2.5公里經尚庄村東,折向西北再向西3公里經王戈庄村南,再西北流0.5公里到馬蹄河匯入龍王泉水。二水相會之後,“又西北八里經大珠村東,又北七里經仁里村東,明戈庄小水從東來注之。又屈從仁里村北,西北流十里到大毛庄西北入於涓水”,全長15.5公里。
涓水自馬耳山主峰發源,匯西源白練河水、東源龍王泉水,至大茅庄,流經15.5公里。這一段涓水各源主要流淌在魯東南丘陵間,爾後條條交匯形成涓水,可以看作是涓水上游。
涓水中下游流淌於膠萊沖積平原南部的濰河平原諸城境內,河水季節性強,儘管旱季幾近乾涸成涓涓細流,但雨季一到,便洪水滔天、奔騰咆哮,因此其下游段河道寬大,堤防堅固。其走向則大致上仍沿乾隆《諸城縣誌》所述,自東源之水在大茅庄西北匯入之後,“涓水……又北流十里,經高相村南,小水河從西來注之,水出分流山陰……涓水又東北流十三里,經齊吉村西……又東北四里,經董家崖頭村北入於濰”。中下游也流經15.5公里,涓水全長約3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