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現代化
生態現代化
生態現代化的概念是德國學者胡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其核心內容是以發揮生態優勢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體現了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建設生態現代化,必須把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綜合起來考慮,把生態建設看成是發展之義、發展之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發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態親和型轉變,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發展。
生態現代化研究是現代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和方面(圖1-1)。從宏觀層面考慮,現代化研究一般以國家為基本單元(Martinelli 2005)。國家現代化受到兩個環境因素的制約:自然環境和國際環境(圖1-2)。國家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研究,可以簡稱為“生態現代化”研究;國家現代化與國際環境的關係研究,屬於“國際現代化”的研究範圍。生態現代化,一方面是國家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一個獨立研究領域;它的研究範圍包括地區、國家和世界現代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等。關於國際現代化,今後將專題研究。圖1-2 生態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關係的一種示意圖 (可以在參考資料 showchina 那個鏈接里看到)
生態現代化研究的宏觀結構示意圖
2、生態現代化的研究範圍 生態學原理的全面應用所引發的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是全方位的,也是漸進的過程。它不僅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行為方式的生態轉變,也涉及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變化。這些變化分別是人類社會變遷的不同方面。在人類社會的科學研究中,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行為方式、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生態的變遷研究,都是獨立的研究領域,分別屬於不同學科;同時,它們又是部分交叉的(圖1-1)。而且,人類社會的變遷是始終存在的,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這種變遷在加速。顯然,我們不能把這些變遷以及研究,都納入生態現代化的研究範疇。以經濟領域為例。簡要的說,經濟現象的研究,屬於經濟學範疇;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和國際經濟競爭的綜合研究,屬於經濟現代化研究;生態學原理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及其引發的變化,屬於生態經濟學範疇;現代化過程中經濟的生態轉型以及生態經濟的現代化,屬於生態現代化研究的內容。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等領域的研究,可以類推(圖1-3)。此外,生態、環境和資源,是三個既獨立又關係緊密的概念(表1-2)。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高度交叉的概念。為了陳述的方便,可以適度簡化它們的關係(圖1-3)。圖1-3 生態與經濟社會現代化關係和生態與資源環境關係的一種簡化示意圖 (可以在參考資料 showchina 那個鏈接里看到)
在本期報告里,生態現代化的研究範疇是:世界現代化過程的生態轉型,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行為模式的生態轉型。其中,“環境的生態轉型”指現代化過程中從環境破壞向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從生態退化向生態恢復和生態建設的轉變等。
2004年 中國處於生態現代化起步期
2050年前後 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40名
21世紀后50年 進入世界前20名,達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27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指出,2004年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指數為42分,在118個國家中排第100位,中國正處於生態現代化的起步期。
課題組組長、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說,中國的生態現代化基本與世界同步,但生態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差距比較大。2004年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大約為全部有數據評估的118個國家的第100名,要達到發達國家目前階段的水平,大約需要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