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生態經濟學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 2005年唐建榮所著圖書
- 學術期刊
生態經濟學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所構成的複合系統的結構、功能、行為及其規律性的學科。是生態學和經濟學交叉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內容有: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目標; 經濟平衡與生態平衡之間的關係及其內在規律; 經濟的再生產與自然的再生產之間的關係和規律; 人類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的各種經濟活動同時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相互關係; 人口、資源、能源、生態環境、城鄉建設等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防止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的投資來源及效果評價等等。
生態經濟學
旨在促使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正式創建的。美國海洋學家萊切爾卡遜在1962年發表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首次真正結合經濟社會問題開展生態學研究。幾年後,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在《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一書中正式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及“太空船經濟理論”等。
生態經濟學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但人類社會經濟同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普遍存在。社會經濟發展要同其生態環境相適應,是一切社會和一切發展階段所共有的經濟規律。
生態經濟學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發表了一篇題為《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學”這一概念。美國另一經濟學家列昂捷夫則是第一個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學家,他使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將處理工業污染物單獨列為一個生產部門,除了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消耗外,把處理污染物的費用也包括在產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對工業生產的影響方面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從此,不少經濟學家開始從理論上深入探討環境污染產生的經濟根源。他們認識到: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不能很好地解釋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問題,因為這一理論不考慮“外部不經濟性”,它在生產成本中不計入廢料處理和污染損失的費用,其結果就是生產廠家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將大量隱蔽的污染費用轉嫁給了社會,加重了社會公共費用的負擔,犧牲了公眾生活的環境質量。況且,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都沒有設立環境指標和資源指標,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環境資源狀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因而,關於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係,美國學者巴克萊和塞克勒在經過研究之後提出了以下方程式:
生態經濟學
式中 NSW = 凈社會福利;
NNP = 凈國民生產增值;
B = 未被認識的經濟發展的非市場性有利條件(如知識的積累、保健的改善等);
GC = 為經濟發展(包括信息、管理等)、減少污染所付出的勞力和費用;
AL = 環境恩惠損失(如雜訊增加、煙霧增多、風景區的商業化改變等)。
兩位學者從中得
出結論說: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效益的追加部分增長時,為它追加的各種費用也必須增長,而當追加費用與追加效益數量相等時,這個國家就必須減緩或停止發展,否則會引起大範圍環境惡化。
生態經濟學
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召開了以“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為主題的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上述四者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相關、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並指出,各國在制定新的發展戰略時對此要切實重視和正確對待。同時,環境規劃署在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各種變化進行觀察分析之後,確定將“環境經濟”(即生態經濟)作為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的第一項主題。由此表明,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既有理論性又有應用性的新興的科學,開始為世人所矚目。
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是以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相結合來研究經濟問題,從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上研究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
② 層次性。
從縱向來說,包括全社會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以及各專業類型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如農田生態經濟、森林生態經濟、草原生態經濟、水域生態經濟和城市生態經濟等。其下還可以再加劃分,如農田生態經濟,又包括水田生態經濟、旱田生態經濟,並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別研究其生態經濟問題。從橫向來說,包括各種層次區域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
③ 地域性。
生態經濟問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殊性,生態經濟學研究要以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國情或地區情況為依據。
④ 戰略性。
社會經濟發展,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要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不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經濟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長遠的經濟效益,永久保持人類生存、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研究的目標是使生態經濟系統整體效益優化,從宏觀上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戰略意義。
生態經濟學
包括:社會經濟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人類的生存、發展條件與生態需求,生態價值理論,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等。
② 生態經濟區劃、規劃與優化模型。
用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觀點指導社會經濟建設,首先要進行生態經濟區劃和規劃,以便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發揮其生態經濟總體功能,獲取生態經濟的最佳效益。城市是複雜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人口集中,生產系統與消費系統強大,但還原系統薄弱,從而生態環境容易惡化。農村直接從事生物性生產,發展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業穩定、保持生態平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據不同地區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特點,研究其最佳生態經濟模式和模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③ 生態經濟管理。
計劃管理應包括對生態系統的管理,經濟計劃應是生態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要制定國家的生態經濟標準和評價生態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從事重大經濟建設項目,要做出生態環境經濟評價;要改革不利於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管理體制與政策,加強生態經濟立法與執法,建立生態經濟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體系。生態經濟學要為此提供理論依據。
④ 生態經濟史。
生態經濟問題一方面有歷史普遍性,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有歷史的階段性。進行生態經濟史研究,可以探明其發展的規律性,指導現實生態經濟建設。
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除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外,還有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浪費的產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環境治理的經濟評價;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等等。另外,它還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複合系統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從而揭示生態經濟發展和運動的規律,尋求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發展相互適應、保持平衡的對策和途徑。更重要的是,生態經濟學的研究結果還應當成為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的科學依據。總之,生態經濟學研究與傳統經濟學研究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前者將生態和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改變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思路,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新觀念的產生。
目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資源危機對人類的影響,使人們不得不對自己只追求經濟效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行深刻的反思。人們希望樹立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希望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其核心就是推動自然生態與經濟生產的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學的確是在生態與經濟之間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產生的,所以,它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為緩解這種矛盾關係,為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