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遂
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
何遂(1888~1968) 字敘甫,祖籍福清港頭鎮占陽村。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出生於侯官縣(今福州市)。何遂一生待人耿直,熱誠,不近煙酒,唯酷愛書畫、文物,他唯一的財產就是大量的古文物和圖書,曾先後全部分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和天津圖書館。僅1950年捐贈給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古文物就達6895件。為此,陳毅市長,潘漢年、盛丕華副市長專函致謝,國家文化部發給了褒獎狀。
加入同盟會
何遂在黃花崗烈士墓前留影
積極發展革命組織
宣統元年(1909年)秋,何遂在陸軍大學第二期畢業后,到廣西訓練新軍的機構“督練公所”參謀處,擔任籌略科科長兼陸軍幹部學堂教官。次年,他和耿毅、劉建藩、楊明遠等幾位同盟會會員,創建同盟會廣西支部,耿毅任支部長,他為參議,積極發展革命組織,出版《南報》(后改為《南風報》),宣傳革命思想。
率部起義
辛亥革命后,何遂見山西無可作為,便於民國2年(1913年)赴日本考察軍事。
出任大學教官
何遂
民國6年7月,孫中山在廣東組織護法軍政府,何遂南下參加,任靖閩軍司令。奉命回閩策劃打倒北洋軍閥福建督軍李厚基。何遂回福州后,設秘密機關於台江太原街一個日本洋行內,密謀炸死李厚基。事泄,李厚基派軍警追捕,何遂避入日本領事館,后化裝逃到上海,再次東渡日本。民國8年回國。
參籌北京政變
民國9年,何遂經孫岳引進,擔任曹琨的軍官教導團的教育長。不久,調任孫岳所部參謀長。民國13年,馮玉祥聯合孫岳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琨,建立國民軍,通電歡迎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何遂始終參與籌劃和行動。國民軍時期,何遂任第三軍參謀長、第四師師長,還擔任北京政府的航空署長、國民軍空軍司令。國民軍中聘有幾十名蘇聯顧問,他思想上受了一些社會主義的影響。
北伐戰爭時期,何遂賦閑於杭州,受蔣介石委託到河南去,利用舊關係,運動直系軍閥和曾屬國民軍系統的軍人倒戈,響應北伐。民國17年春,他應李濟深的邀請,到廣州任李的總參議。同年5月,擔任黃埔軍官學校的代理校長,稱“代校務”。民國18年底,因蔣介石已在南京另設軍校,他憤而辭職,到西安任十七路軍總參議。
民國21年春,何遂在北平,與朱慶瀾等一起組織“遼、吉、黑抗日義勇軍民眾後援會”。他任副會長兼主任幹事,以極大的熱情,到處奔走呼號,募集捐款,支援抗戰。他還毀家紓難,捐款大洋4萬元,並多次到熱河前線慰勞抗日義勇軍。
擁護統一戰線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何遂看清了真正從民族大義出發,愛國抗日,富有政治遠見的是中國共產黨。他熱誠擁護槍口一致對外,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國26年,中共中央代表團到達南京,這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何遂,結識了周恩來、葉劍英、博古和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有一天,何遂在家裡宴請中共代表團,葉劍英告訴他,中共代表團駐地要加強警衛,現缺少槍支。他立即叫兩個兒子把家中的4支長槍和兩支手槍送到十八集團軍辦事處。
抗日戰爭開始,程潛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何遂任該戰區高級幕僚室主任。曾陪同周恩來乘一輛小汽車,由河南前線赴山西五台山八路軍總部,數日交談,他深獲教益。在八路軍總部,見到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等中共領導人,相談甚歡。他利用同閻錫山的舊關係調整過八路軍與閻的矛盾。還通過當時在軍令部任次長的林蔚去疏通,給八路軍增加了一些軍餉。
民國28年底,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葉劍英曾親自找他,請他向山西有關軍政人士說明共產黨抗日救國的宗旨,要求制止摩擦。何遂即向山西駐渝辦事處處長孫煥庸等國民黨官員做了工作,間接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
民國29年夏,因淮、滬鹽被日軍控制,陝中、豫西地區食鹽供應緊張,國民政府鹽務總局局長繆秋傑想從陝甘寧邊區運花馬池鹽接濟。經何遂介紹,繆秋傑在重慶海關宴請中共領導人董必武、葉劍英和博古。席間談妥,由何遂的長子以鹽務總局代表身份赴邊區洽辦,以花馬池鹽換取邊區所需的棉布等日用品。此事得到了較圓滿的解決,客觀上有利於衝破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
民國30年1月皖南事變后,何遂收到三子何康轉來的董必武一封信,得悉八路軍辦事處經濟上有困難,他不顧當時政治局勢的險惡,親自驅車前往曾家岩周公館,見到董必武,表示了對蔣介石破壞抗戰的不滿,並面交一筆現款。後來,董必武、葉劍英贈送他延安生產的毛毯、衣料作答,他一直珍藏在家中。
何遂(前排右一)一家合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堅持抗日的何遂便親自將自己年輕的子女託付給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中共領導,赴延安參加革命。他以這種方式,表明了自己下半生跟隨共產黨,反對國民黨,堅持抗日的決心。
對小兒子何康,何遂卻捨不得放走。1939年,深受革命影響的何康也要求去延安學習,何遂便對周恩來說:“我有兩個兒子去延安了,老三再走,我也呆不下去了。”何康雖沒去延安,但周恩來卻把何康找到八路軍辦事處談話,這使何康成了一名地下黨員,並任重慶南開中學地下黨支部書記,時年僅16歲。
何康的妹妹何嘉也是共產黨員,黨組織還多次安排她利用父女的特殊關係,協助何遂工作,為黨獲取情報、為國共合作奔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爭取並策反國民黨高級將領。
何嘉在一篇文章中回憶,1949年,她作為一名地下黨員,和父親何遂共同工作。在這一年裡,父女倆人三次會見白崇禧,拜會李宗仁,勸他們和談息兵,避免生靈塗炭。“這是很奇妙的關係,既是父女,又是為完成一個共同任務而努力工作的同生死的戰友。”
何遂最傳奇的經歷是策反“台灣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吳石和何遂是生死之交,他是受何遂影響並通過父親和共產黨建立直接關係,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人民解放和國家統一大業,最終壯烈犧牲的。這也是我黨歷史上的一個英雄傳奇。”
吳石是我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被毛澤東稱為“密使一號”。1950年6月10日,被捕前任台灣地區防務事務主管機構中將參謀次長的吳石在台灣遇害,他潛伏在蔣介石身邊的共產黨身份這時才被揭密出來。吳石的愛國思想、民族意識都非常強烈,對日軍侵華深惡痛絕,在桂南戰役上承擔了大量運籌協調的幕僚任務。“收復崑崙關時,吳石白天不離地圖,晚上不離電話,不眠不休,取得了國民黨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由於他出色準確的戰場判斷,1940年,桂南會戰也取得了勝利。”
何遂夫婦
解放前夕,吳石飛往台灣,與共產黨漸漸失去聯繫。1949年8月,何嘉受命與父親何遂一道前往台北,並與早在那裡潛伏工作的何世平會合,取得與吳石的聯繫,在何遂的影響下,吳石同意繼續為共產黨工作,直至被蔣介石殺害。
其後,吳石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他在獄中秘密寫於畫冊背面的絕筆書,留有一絕筆詩,其中寫道:“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表達的不僅是他對黨和國家對民族的一片赤子之心,也是何遂革命家族的真實寫照。
1994年,吳石夫婦的骨灰歸葬大陸,由何康主持葬在北京福田墓地,與何遂夫婦墓地緊鄰。
解放戰爭時期,他與劉曉、張執一、劉長勝等中共領導人經常接觸,對共產黨託付的任務總是積極、認真地去完成。還多方掩護和協助已成為中共黨員的子女兒媳進行地下革命工作。
共和國成立后,何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司法部部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
1954年,何遂在太湖療養時,陳毅看了他的詩稿,曾寫了一首詩送給他,並將自己的近作《莫干好》一詞抄贈給他。他非常高興,把陳毅的贈詩裱在自己詩集的卷首。
對於50年代末即已出現的一些“左”的做法,他感到苦悶、彷徨。他的一些親友,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衝擊,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但他對未來卻是樂觀的,始終沒有動搖過對中國共產黨的信賴。他寫過許多舊體詩詞,歌頌祖國的變化,歌頌中國共產黨;他畫了許多國畫,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傾注於筆端。何遂雖是軍人,但他的字畫也是雙絕,何遂的水墨畫隨心所欲,佻達不拘,筆下山水大開大合,情致盎然,顯示出深厚的藝術修養。如今,孫中山紀念碑右側“和平、奮鬥、救中國”7個大字,就是何遂手書,寫這大字時,何康正好在父親身邊。“當時沒有大的毛筆,衛兵就把宣紙鋪在辦公室地板上,父親用掃帚醮墨,寫下這7個氣勢雄偉的大字。”
1968年1月,他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