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張鵬飛,1921年11月出生於河北安新縣,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沉積學家、煤田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以及《古地理學報》編委。

人物簡介


張鵬飛,男,1944年至1947年先後在西北工學院礦冶系、西北農學院及天津北洋大學地質學系學習,1947年至1950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51年中國礦業學院成立之初,即來該校任教,后擔任礦岩教研室主任,是該校地質系和煤田地質專業的奠基人之一。

個人經歷


張鵬飛教授經歷了中國礦大由天津到北京、由北京到四川、由四川到徐州、由徐州回北京的曲折發展歷程。風雨滄桑、先生矢志不移,始終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為中國礦業大學的振興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86年他如願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張鵬飛先生在高校執教已50餘年。他1962年被評為副教授,1985年被評為教授。不管是從事本科生的教學工作,還是指導碩士和博士生,張先生始終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在教書育人方面誨人不倦、熱情誠懇及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品德,使其學生們和年輕教師受益匪淺。半個多世紀以來,張鵬飛教授為祖國培養了大批煤田地質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博士3名、碩士18名以及退休后協同年輕教師指導的許許多多博士和碩士。
張鵬飛教授長期從事沉積學、沉積岩石學和煤田地質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為本科生開設礦物學、岩石學、沉積岩石學及沉積環境分析等課程,為研究生主講沉積學原理、碳酸鹽岩岩石學、砂岩岩石學、沉積環境研究方法等課程。
張鵬飛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含煤岩系沉積環境和古地理演化,他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以更飽滿的熱情,與研究生們一起承擔廣西晚二疊世碳酸鹽岩型煤系沉積相及聚煤模式、南方石炭紀沉積環境及聚煤模式、雲貴川晚二疊世沉積環境及聚煤規律以及西北吐哈盆地早中侏羅世成煤環境及沉積古地理研究等多項科研任務。
在對這些地區的含煤岩系沉積環境、沉積體系、成煤模式及成煤古地理演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對一些沉積學和煤田地質學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幕式聚煤作用”理論,認為一些大面積穩定展布的厚煤層可能形成於海平面上升過程中,即海侵過程成煤;在對我國著名的碳酸鹽岩型煤系——廣西合山組及貴州吳家坪組和長興組等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包括台地總體變淺成煤、台內灘丘變淺成煤以及台地邊緣淺灘變淺成煤等三種碳酸鹽台地聚煤模式,發現碳同位素在晚二疊世的吳家坪階與長興階的界線處的突然降低事件;對湖南石炭紀進行了沉積學及岩相古地理學研究,認為我國最早聚煤期湖南早石炭世煤層形成於障壁—?湖—潮坪沉積體系,並對煤層形成的規律性進行了研究;對我國煤系高嶺岩物質組成及成礦機理進行研究,提出四種成礦模式,並認為生物和有機質在高嶺岩成礦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等新穎的學術思想。

學術成就


主編《沉積岩石學》、《含煤岩系沉積環境分析》等教材。承擔過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煤炭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任務。主編《吐哈盆地含煤沉積與煤成油》、《華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嶺岩物質組成和成礦機理研究》等專著,發表論文50餘篇。其科研成果曾獲得原煤炭部飛馬獎、煤炭部科技進步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張鵬飛教授還是《沉積學報》和《古地理學報》的編委,並曾擔任沉積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