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7條詞條名為王欣的結果 展開

王欣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王欣,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文論與英美文學,發表論文29篇4部著作,獲得四川大學人文社科重要成果獎。

全國敘事學會成員,國際文學倫理學協會成員,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是世界頗有名氣的學者和研究者。

基本信息


王欣,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博、碩士生導師;香港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弗吉利亞大學訪問學者;英文系系主任。全國敘事學會、國際文學倫理學協會成員。長期擔任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國現代小說、美國兩戰期間小說、西方文論課程的教學。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文論與英美文學。

教育及進修經歷


1989-1993:四川外語學院英文系本科,文學學士;
2002-2005: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文學碩士
2005-2011: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文學博士;
2007/8-2007/12:香港大學訪問學者;
2009-2010:美國弗吉利亞大學訪問學者;
2014/1-2014/2: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大學戰略規劃聯盟合作舉辦“2014美國西南研究研討班”,擔任團長;
2014/7: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組織的“中美高校教師交流”美國學術交流。

學術兼職


全國敘事學會成員
國際文學倫理學協會成員

主要社會活動


擔任四川大學英文系系主任,負責英文系課程安排、校外專家、外教管理、國際周、實習等管理工作;兼任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培育基地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12月負責美中教育基金及四川大學聯合舉辦的“全球化時代的美國國際研討會議”;責任編輯出版四川大學211工程項目《全球化時代的美國》論文集。2011年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申報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培育基地獲批以來,主持美國研究中心的學術和對外交流工作,負責2013年四川大學及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的“中國和美國的西南區域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議”,責任編輯《美國區域研究》論文集。

主要獲獎


2006年,2008年,四川大學青年骨幹教師
2011年,英文系先進個人
2012年,2013年,四川大學人文社科重要成果獎

科研項目


1、主持: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美國奴隸敘事研究》(項目批准號13BWW066);
2、主持:2012年度四川省哲學社科研究一般項目《美國南方文學中的見證敘事策略研究》(項目批准號SC12B049),2013年結項;
3、主持:2011年度國家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創傷、記憶和歷史:美國南方創傷小說研究》(項目批准號11YJC52029),2013年結項;
4、主持:2011年度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研究專項項目《創傷理論研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skqx201103),2013年結項。
5、第一主研:2008年度四川省哲學社科研究“十一五”規劃一般項目《從重農主義到新批評——美國南方知識分子的話語演變》(項目批准號SC08B03)。2011年結項。
6、主研: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南亞及當代國際問題研究創新基地’建設。課題總經費60萬元。
7.主持:2007年四川大學校內社科項目《重複和再現:美國南方作家的歷史意識》,2009年結項。

學術專著


王欣:《創傷、記憶和歷史:美國南方創傷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石堅、王欣《似是故人來: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20世紀英美文學》,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第二作者、撰寫10萬字)

發表論文


王欣:“記憶和忘記:《父親們》中的歷史意識”,載於《外國文學評論》(A 類刊物),2013年第2期,Vol.106, 90-107頁。
王欣:“見證和記憶:《父親們》中的敘述困境”,載於《外國文學研究》(A&HCI刊物),2013年第1期,Vol. 35, 126-133頁。
王欣:《記憶的政治:從逃逸者到南方重農主義者》,載於《外國文學研究》(A&HCI刊物),2009年第5期, Vol.139, 145-151頁。
王欣、石堅:《時間主題的空間形式:福克納敘事的空間解讀》,載於《外國文學研究》(A&HCI刊物),2007年第5期。
王欣:“創傷敘事、見證和創傷文化研究”,載於《四川大學學報》(B類刊物),2013年第5期,Vol.188, 73-79頁。
王欣:《雄辯和內省:美國20世紀初南方重農主義的話語模式》,載於《四川大學學報》(B類刊物),2010年第4期,Vol. 169. 32-37頁。
王欣、石堅:《差異重複與自我塑造:福克納、沃爾夫、沃倫和泰特作品中的歷史意識》,載於《四川大學學報》(B類刊物),2008年第3期,Vol.156,86-91頁。
王欣、石堅:《雙視角與雙重性——《我彌留之際》中達爾的視角與心理的關係》,載於《中山大學學報》(B類刊物),2006年第6期。
王欣:“個人創傷和集體創傷:《國王的人馬》中的歷史敘事研究”,載於《國外文學》,(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3年第2期,Vol. 130, 89-97頁。
王欣:“美國南方創傷小說研究”,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3年第5期,Vol. 34, 188-192頁。
王欣:“從重農主義到新批評:美國南方知識分子的話語演變”,載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2年第6期,Vol. 195, 111-116頁。
王欣:“創傷、歷史和記憶之場:《喧嘩與騷動》的記憶研究”,載於《當代文壇》(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2年第5期,Vol.205, 141-145頁。
王欣:“文學中的創傷心理和創傷記憶研究”,載於《雲南師範大學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2年第6期, Vol. 44, 145-150頁。
王欣:“權力、荒謬、個體悲劇——《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解讀”,載於《譯林》(核心),2012年第8期,Vol. 169, 87-94頁。
石堅、王欣,《文化消費語境下的凱恩斯主義和新批評》,載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1年第9期。
王欣:《敘事理論的空間轉向——敘事空間理論概述》(第四作者),載於《江西社會科學》(CSSCI來源刊物)、《文藝理論人大複印資料》(CSSCI來源刊物),2007年第11期, 2008年第3期。
王欣:Testimony to the Slavery: Toni Morrison’s Retrospect to Slave Narrative in Beloved,載於《東方與西方:比較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Vol.18. 80-87.
王欣:Trauma, Testimony and History: A Study on the Southern Trauma Novel, 載於《東方與西方:比較文學研究》,2012年第12期, Vol.17, 125-133頁。
王欣,“《天使,望故鄉: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中的歷史見證和個人記憶”,載於《外國語文教學與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第1-11頁,2013年6月。
王欣,“約翰·阿什貝利詩選”,《中國詩歌》,Vol. 14, 2011年第2期,第113-115頁。
王欣,“夢境的雙重性:約翰·阿什貝利詩歌”,《中國詩歌》,Vol. 14,2011年第2期,第116-120頁。
王欣:《誰是埃米麗:<獻給埃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碎片式解讀》,載於《外國語言文化論叢》,2009年5月。第126-136頁。
王欣:《Representation and Regulation: Southern Honor on Quenti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載於《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欣:《從文本功能看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0期。
王欣:《為文化批評申辯》,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1期。
王欣:《淺議<紀念埃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敘述結構與二元對立結構之間的關係》,載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
王欣:《<熊>:一則現代神話》,載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9月。
“When Othello Meets Leontes”,《求索之路——樂山師範學院外語系教學、研究與理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5月,第31-38頁。
“On Poe’s Strangeness in Beauty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求索之路——樂山師範學院外語系教學、研究與管理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5月,第39-46頁。
1.
王欣:“記憶和忘記:《父親們》中的歷史意識”,載於《外國文學評論》(A 類刊物),2013年第2期,Vol.106, 90-107頁。
2.
王欣:“見證和記憶:《父親們》中的敘述困境”,載於《外國文學研究》(A&HCI刊物),2013年第1期,Vol. 35, 126-133頁。
3.
王欣:《記憶的政治:從逃逸者到南方重農主義者》,載於《外國文學研究》(A&HCI刊物),2009年第5期, Vol.139, 145-151頁。
4.
王欣、石堅:《時間主題的空間形式:福克納敘事的空間解讀》,載於《外國文學研究》(A&HCI刊物),2007年第5期。
5.
王欣:“創傷敘事、見證和創傷文化研究”,載於《四川大學學報》(B類刊物),2013年第5期,Vol.188, 73-79頁。
6.
王欣:《雄辯和內省:美國20世紀初南方重農主義的話語模式》,載於《四川大學學報》(B類刊物),2010年第4期,Vol. 169. 32-37頁。
7.
王欣、石堅:《差異重複與自我塑造:福克納、沃爾夫、沃倫和泰特作品中的歷史意識》,載於《四川大學學報》(B類刊物),2008年第3期,Vol.156,86-91頁。
8.
王欣、石堅:《雙視角與雙重性——《我彌留之際》中達爾的視角與心理的關係》,載於《中山大學學報》(B類刊物),2006年第6期。
9.
王欣:“個人創傷和集體創傷:《國王的人馬》中的歷史敘事研究”,載於《國外文學》,(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3年第2期,Vol. 130, 89-97頁。
10.
王欣:“美國南方創傷小說研究”,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3年第5期,Vol. 34, 188-192頁。
11.
王欣:“從重農主義到新批評:美國南方知識分子的話語演變”,載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2年第6期,Vol. 195, 111-116頁。
12.
王欣:“創傷、歷史和記憶之場:《喧嘩與騷動》的記憶研究”,載於《當代文壇》(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2年第5期,Vol.205, 141-145頁。
13.
王欣:“文學中的創傷心理和創傷記憶研究”,載於《雲南師範大學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2年第6期, Vol. 44, 145-150頁。
14.
王欣:“權力、荒謬、個體悲劇——《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解讀”,載於《譯林》(核心),2012年第8期,Vol. 169, 87-94頁。
15.
石堅、王欣,《文化消費語境下的凱恩斯主義和新批評》,載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CSSCI來源刊物,核心),2011年第9期。
16.
王欣:《敘事理論的空間轉向——敘事空間理論概述》(第四作者),載於《江西社會科學》(CSSCI來源刊物)、《文藝理論人大複印資料》(CSSCI來源刊物),2007年第11期, 2008年第3期。
17.
王欣:Testimony to the Slavery: Toni Morrison’s Retrospect to Slave Narrative in Beloved,載於《東方與西方:比較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Vol.18. 80-87.
18.
王欣:Trauma, Testimony and History: A Study on the Southern Trauma Novel, 載於《東方與西方:比較文學研究》,2012年第12期, Vol.17, 125-133頁。
19.
王欣,“《天使,望故鄉: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中的歷史見證和個人記憶”,載於《外國語文教學與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第1-11頁,2013年6月。
20.
王欣,“約翰·阿什貝利詩選”,《中國詩歌》,Vol. 14, 2011年第2期,第113-115頁。
21.
王欣,“夢境的雙重性:約翰·阿什貝利詩歌”,《中國詩歌》,Vol. 14,2011年第2期,第116-120頁。
22.
王欣:《誰是埃米麗:<獻給埃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碎片式解讀》,載於《外國語言文化論叢》,2009年5月。第126-136頁。
23.
王欣:《Representation and Regulation: Southern Honor on Quenti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載於《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24.
王欣:《從文本功能看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0期。
25.
王欣:《為文化批評申辯》,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1期。
26.
王欣:《淺議<紀念埃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敘述結構與二元對立結構之間的關係》,載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
27.
王欣:《<熊>:一則現代神話》,載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9月。
28.
“When Othello Meets Leontes”,《求索之路——樂山師範學院外語系教學、研究與理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5月,第31-38頁。
29.
“On Poe’s Strangeness in Beauty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求索之路——樂山師範學院外語系教學、研究與管理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5月,第39-46頁。

出版教材


石堅、帥培天、王欣:《英語論文寫作》,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石堅、帥培天、王欣:《高等學校英語寫作進階系列:英語應用文寫作(走近美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石堅、帥培天、王欣:《英語寫作規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石堅、帥培天、王欣:《高等學校英語寫作進階系列:句子·段落·篇章》,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