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仲永
北宋幼年天資過人的人物
仲永五歲能作詩,天資過人,所以有神童之稱。但他父親不肯讓他讀書,仲永沒有機會獲取新知識,所以最終就變得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了。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先天的智慧是遠遠不夠的。後天的勤奮努力同樣是成就偉業不可少的條件。許多小朋友都非常聰明,但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就不會成為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了。
目錄
可有一天,奇怪的事發生了。仲永早上一起床,就哭哭啼啼地向媽媽要紙墨筆硯。媽媽以為是小孩子在耍性子,就沒有理他。過了一會兒,仲永哭得更厲害了。他的爸爸問明情況,感到驚奇,就從鄰居家借來寫字的工具,看看兒子究竟要幹什麼。仲永熟練地研上墨,鋪好紙,就像讀書多年的秀才一樣。然後他拿起筆沾上墨汁,大筆一揮,在白紙上寫下四句詩,又在詩上加了個題目。這情況把仲永的父親看呆了,他馬上拿起兒子作的詩,讓鄉里的讀書人看。那些人讀了,驚嘆不已,連聲稱讚:“好詩!好詩!”大家又把仲永招來,指定題目,讓他當場作詩。仲永毫無難色,稍一思索,便出口成詩,而詩的文采、內容都很有水準,讓人信服。於是,仲永五歲作詩的美名傳揚四方,被譽為“神童”。仲永的才華傳到城裡,有很多人感到奇異,就招來仲永,令他作詩。這些人常給仲永父親些錢財作為獎勵,這使仲永父親非常高興。後來,仲永父親每天牽著仲永輪流拜訪城裡的人,藉此機會表現他的作詩才能,以博取人家的獎勵。有人建議說:“讓仲永去讀書吧。”仲永父親說:“既然是神童,有天賜的才華,又何必去讀書浪費錢呢?”這樣,仲永終沒能讀一天書。
仲永到了十二、三歲時,所作的詩已不如以前了;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篇后一語:
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學到什麼呢?
仲永在五歲那年就懂得作詩,這無疑可以稱之為“神童”,他的才能是無與倫比的,如果他進書院讀書,長大之後,肯定是普天之下難得的人才,為國家效力,他那天生就有的才能,這可是他的福份。因為在他那時,有許多人不會作詩,還有的人考不上,而若讀詩書,有的人都讀到老還在考,有句話說得好:“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而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書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啊!知識是一片廣闊的海洋,無邊無際,是我們學不完的,而仲永的父親卻不讓仲永接受後天的教育,長大之後,便成為智力比平常人都不如的人。我們要吸取這個教訓,要好好的學習,不要整天無所事事的,因為“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想要把書讀好,就必須努力,努力才有收穫,才能考上理想的學校。一定會成功的,而考上了,不是就不學了,因為知識是學不完的,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無論你學到的是哪一種知識,只要對智力有幫助的,它生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有用的留下。所以讀書要記很好詞,好句要摘抄,用在自己的文章里,魯迅曾說過:“只要把好的詞、句放在文章里,這將是一篇好文章,”
方仲永,這個“神童”,雖然厲害,但因為不學無術而變成智力連平常的人都不如,因為知識是永無止境,知識是學不完的,而他對沒跟上知識的步伐而至自己落伍,而變成一個不為人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