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晨安的結果 展開
- 詞語
- 1920年郭沫若創作的詩歌
晨安
1920年郭沫若創作的詩歌
《晨安》是現代詩人郭沫若於1920年1月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第一節盡情渲染清晨的氣氛,並請晨風“把聲音傳到四方”,接著詩人以關懷全人類的胸懷向全世界問安。詩以二十七個“晨安”領起參差錯落的詩行,好像大風鼓動著波濤,層層疊疊,相推相涌,滾滾而來,具有雄偉的氣勢和宏朗的聲響。
晨安
晨安!常動不息的大海呀!
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
晨安!詩一樣涌著的白雲呀!
晨安!平勻明直的絲雨呀!詩語呀!
晨安!情熱一樣燃著的海山呀!
晨安!梳人靈魂的晨風呀!
晨風呀!你請把我的聲音傳到四方去吧!
----
晨安!我年輕的祖國呀!
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
晨安!我浩蕩盪的南方的揚子江呀!
晨安!我凍結著的北方的黃河呀!
黃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塊早早融化呀!
晨安!萬里長城呀!
啊啊!雪的曠野呀!
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羅斯呀!
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呀!
----
晨安!雪的帕米爾呀!
晨安!雪的喜瑪拉雅呀!
晨安!Bengal的泰戈爾翁呀!
晨安!自然學園裡的學友們呀!
晨安!恆河呀!恆河裡面流瀉著的靈光呀!
晨安!印度洋呀!紅海呀!蘇彝士的運河呀!
晨安!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呀!
啊啊!你在一個炸彈上飛行著的D′annunzio呀!
晨安!你坐在Pantheon前面的“沉思者”呀!
晨安!半工半讀團的學友們呀!
晨安!比利時呀!比利時的遺民呀!
晨安!愛爾蘭呀!愛爾蘭的詩人呀!
----
啊啊!大西洋呀!
晨安!大西洋呀!
晨安!大西洋畔的新大陸呀!
晨安!華盛頓的墓呀!林肯的墓呀!Whitman的墓呀!
啊啊!惠特曼呀!惠特曼呀!太平洋一樣的惠特曼呀!
啊啊!太平洋呀!
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諸島呀!
太平洋上的扶桑呀!扶桑呀!扶桑呀!還在夢裡裹著的扶桑呀!
醒呀!Mesame呀!
快來享受這千載一時的晨光呀!
這首詩作於1920年1月間。五四時期所有的詩人中,最能集中地、強烈地體現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的,是從日本留學歸國的詩人郭沫若,他是“創造社”的首腦。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接受了惠特曼的影響,大膽衝破形式的羈絆,歌頌大自然,歌頌地球、海洋、太陽,歌頌近代都市,歌頌祖國,歌頌力。這首《晨安》便是郭沫若五四時期的詩歌之一,深受美國詩人惠特曼的影響。
作品鑒賞
這首詩連續用“晨安”領起,這“同字起句法”是惠特曼最喜歡用的;各詩行長短不拘,組成詩節的行數相差甚大,其間無規則可尋,這也是惠特曼自由體的待點。
這首詩以二十七個“晨安”領起參差錯落的詩行,好像大風鼓動著波濤,層層疊疊,相推相涌,滾滾而來,具有雄偉的氣勢和宏朗的聲響。這種奔騰不、豪邁粗獷的詩風,和惠特曼的《草葉集》很有類似之處。委蜿是詩美之一種,粗獷也是詩美之一種;輕柔的音的是詩美之一種,宏朗的聲調也是詩美之種。《晨安》正是以粗獷的作風、宏朗的聲調,表現沸騰的激情,從而把讀者征服了。
奔放不羈卻不散漫鬆懈,恣意揮灑卻不蕪雜凌亂,寓謹嚴於疏放之中,是《晨安》結構藝術的突出特點。第一節盡情渲染清晨的氣氛,並請晨風“把聲音傳到四方”,既點了題又領起下面詩節。接著詩人以關懷全人類的胸懷向全世界問安,而這許多問安是以地域的轉移為線索,結構的轉折,在語句上也有相應的表現,大凡以“啊啊”領起的句子就是一個轉折的開始。《晨安》真是酣暢淋漓而又認真結構。詩人的眼睛巡視著全世界詩入的想象飛翔在世界上空,具有盪遒逸、揮灑縱橫的氣勢,不禁使人感到那渾然一體的壯美,領略那井然有序的結構,這是《晨安》接受惠特曼影響而又不失自已藝術獨創性之所在。
《晨安》向全世界祝福,內容極多,範圍極廣,如此寬闊的胸襟和惠特曼極類似;其間貫穿著的對被壓追民族的關懷,對民主傳統的敬意,這在《草葉集》中也很明顯。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不妨將這首詩和《草葉集》比較下,當會有所體會。
當代美學家楊辛《大學美育》:如郭沫若那首《晨安》,詩人在“千載一時的晨光里”,情感噴涌而出,向著年輕的祖國、新生的同胞,向著革命的先驅、藝苑的巨擘,向著壯麗的河山,向著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竟一口氣喊出了二十七個“晨安”……這種飛流直下的氣勢,正顯示了昂奮而不可羈絆的跳躍奔騰的情感美。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黨秀臣《中國現當代文學》:連續27個“晨安”都發自“我”的內心,一個樂無下之樂、憂天下之憂的愛國志士的形象躍然紙上。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王一川《興辭詩學片語》:郭沫若在自由詩《女神》里,首次明確、具體、細緻和全面地刻劃了“大海”的形象:……“晨安!常動不息的大海呀!/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這些描繪,標誌著作為現代文學自然典型的“大海”已經在美學上走向成熟和定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閻煥東《郭沫若自敘》:這是多麼激越高亢的歌聲!他唱出了人民的覺醒,中華的崛起,時代的強音。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本學醫,回國后從事文藝運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與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並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女神》,對中國的新詩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新文學的奠基者之一。1924年後開始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成績卓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並寫下許多歷史劇和大量詩文。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等職,創作了大量的劇本、散文和小說。他的早年詩作形式自由活潑,風格雄奇壯美,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表現了五四時代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