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寺

福州

開化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西湖公園內,原是明代謝廷柱私宅。寺前身不過是宅旁一小庵。

目錄

歷史


開化寺
開化寺
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府汪文盛捐資建寺標“開化”之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總督金世榮疏浚西湖重修開化寺。
寺大門三楹,中為正殿,後為禪堂;兩翼鐘鼓樓,禪堂左為客寮,右為方丈所居。
乾隆十三年(1748年)巡撫潘思渠浚湖時又重新修葺,二十六年郡守李拔在寺內建雲中堂,后歷代名人常為寺重修。原寺內有數十株荔枝,與福州西禪寺的荔枝一樣聞名。
相傳寺內荔枝由王氏之女十八娘手植,故有“十八娘”之稱。《西湖志》云:荔枝“雪霜肌肉丁香骨,瘦腰細核”,清芬甜美。古時寺外環湖遍植桃柳,春回大地,桃紅柳綠,翠竹掩映,寺內鐘聲,湖面漁歌,黃昏紅霞,白鷗掠影,好一派湖光秀色。清代詩人郭雍曾讚美開化寺:“金碧湖心寺,澹煙朝夕橫。我來芳樹暖,鍾動晚波平。欲結鷗邊侶,空題竹上名。寂寥聽偈后,孤月向人生。”民國三年,巡按使許世英辟開化寺前為公園,重修開化寺古迹,在寺前建矩節亭、完素亭、賞雨亭、海棠亭等。民國九年,在寺前建李鐵拐噴水池。抗戰時寺荒蕪,解放戰爭時期,為傷兵醫院和軍械倉庫。后寺遭損壞,慢慢荒廢。1954年重新修建開化寺,在寺旁建金魚園,展出鄒鼎家捐獻飼養的金魚,其中“五新鵝冠”品種曾名噪一時。后在寺左後方建一禮堂,七十年代後期常作為菊花及名花展覽之所。文革期間西湖慘遭破壞,金魚園不復存在,李鐵拐噴水池被改為如今這個樣子的猴山噴水池。根據西湖的重建規劃,李鐵拐噴水池又將獲得恢復。1986年整治西湖時,開化寺進行全面整修,原金魚園復建為盆景園並與開化寺連為一體,庭院內種植珍稀花木,根藝盆景。1998年,開化寺又重修一新,形成今天的格局。寺門口置一對青石雕獅,兩側門牆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時代提供有益的參考。門上懸掛著福建書法名家陳奮武先生手書的“開化寺”題匾,兩旁題聯“魚穿地脈挹將月向水中吞”、“鳥識天機銜得春來蒼上弄”。寺內是以中國古典園林形式建造的庭院,栗紅色的曲廊將方台和小樓相連,四周花草宜人,幽靜清新,院內的金桂銀桂散發著泌人心脾的花香。幾株珍貴的波斯皂莢樹鬱鬱蔥蔥,綠灑滿院;夏秋季節,樹上金黃色的串串花絮,燦爛奪目,十分壯觀。開化寺內常作為公園花展之所,花展時期,繁花似錦,綠蔭滿園,花香四溢,美不勝收。景觀
開化寺
開化寺
如今,開化寺大門上懸掛著陳奮武先生手書的“開化寺”題匾,兩旁題聯是“魚穿地脈挹將月向水中吞”,“鳥識天機銜得春來蒼上弄”,即景寓意,妙不可言。步入寺內,只見數株福州珍貴的波斯皂莢樹鬱鬱蔥蔥,綠灑滿院;倖存的兩株古荔古樸蒼勁。新修的鐘、鼓樓粉飾一新,飛檐上彩雕繪刻,引人注目,人們可登樓觀賞庭園景色。栗紅色的曲廊將雲中堂和小樓相連。院內金桂飄香,花草宜人,幽靜清新,這是個用中國古典造園手法營造的庭院。庭院南側原來的盆景園改建成一精美的小園。園內灰瓦白牆,如意花窗,小橋流水,假山盆景,珍稀花木,更顯得古樸典雅。一池碧水將亭台樓榭連成一氣,假山疊石上流水潺潺,丁冬作響,在靜謐的小園中回蕩,自然山石或巧卧池邊或立於園中,使花木山水相映成趣,詩情畫意,組成一幅優美的畫卷。小園還將新修建具有民居特色的福壽堂和古色古香的宛在堂連為一體,形成別具一格的古典園林。置身其中,可聽泉、賞翠、聞香、觀景,讓人領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意境和古典園林的空間藝術。開化寺不愧為福州西湖公園著名景點之一。